第6頁
官場文化與潛規則/道破天機 作者:淨素道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牴僮趾胖多,不勝枚舉。
人們說“官話”,走“官路”,入“官學”,做“官學生”,讀“官版書”,答“官卷”,押“官韻”,作“官樣文章”,應試做“官”,打“官腔”,擺“官架子”,種“官田”,繳“官課”,當“官工”,做“官商”,進“官府”,打“官司”,嫖“官妓”,找“官媒”,聽“官戲”,吃“官飯”,蓋“官印”。“官”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天下之大,誰能走出官的華蓋?官本位是全能的,控製了社會的一切領域,從政治到經濟,從軍事到教育,從社會公共事業到婚姻家庭、人際關係、至愛親朋,可以滲透一切。
在漢語中,“官”乃一詞多義。古籍中“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這裏的官,乃公共之義;“魏晉以下率謂天子為官,天子亦時自言。”這裏的官就是不折不扣的是在指皇帝了。
天津話裏有“官茅房”的說法,就是人們平時說的公共廁所。但如果以為凡是前麵用“官”字加以限製的東西,一律都是公共的意思,那就大錯特錯了。比如“官紗”中的官,指的是皇家;紗前的官,是表示這種絲織物品是貢品。
觀念應該是“官”念。
1.2 關於如何進入官場
仕途上的人摩肩接踵,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人,都是經過什麽途徑,通過什麽方式匯聚到這條道路上來的呢?人各不同有的是手持三尺劍,從千軍萬馬的搏殺中脫穎而出,那是赳赳武夫的道路;有的是父死子繼,從老祖宗的門蔭中混跡官場,那是貴胄子弟的道路;至於文人,由於時代的變遷,製度的更迭,身世經歷的獨特,其走向仕途的途徑也五花八門。而最早的方式,是“遊說”,即為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而四處奔走。在這裏,“遊”就是“走”;而“走”,在古代漢語中的意思是“跑,奔跑”。因此,所謂“遊說”,說白了,就是現在人們常說的“跑官”。當代中國人提起“跑官”二字,無不充滿鄙夷、厭惡,認為那是權欲薰心、蠅營狗苟之徒,為了撈個一官半職,為了上爬,而採用的一種見不得人的卑劣手段。豈不知,這竟是中國文人進入仕途的最早途徑。士在先秦是“遊士”。若不遊,誰知道他呀。因此,“跑官”既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也是一種迫不得已的立命方式。
第一個以“跑官”方式走向仕途的是孔子。他開創的以“遊說”介入政治的方式,為後來的文人進入仕途,提供了最早的一條道路。孔子明白,要想進入“仕”,首先要變成“士”,而變成“士”的途徑是“學”,而且要學得好,學得出類拔萃,學得讓人刮目相看。這就是“學而優則仕”。
看看歷史,我們驚奇地發現,早先奔走在“跑官”之途上的,竟然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優秀的大思想家,如孟子、墨子、荀子等人,他們的思想,對後來的中國,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而在當時,他們大多都很不得誌。他們不明白,政治最根本的原則是服從,而服從是以權力大小為依據的,權力大的,統治權力小的;權力小的,服從權力大的,這是政治學的鐵則。
在這裏,學的優與否,是無關緊要的。學而優的,有時不得不服從學而劣的;有道的有時不得不服從無道的,如果你不願意接受這種現實,輕則讓你走人,重則讓你丟命。這些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在仕途上之所以歷經坎坷,原因便在於此。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遊說”的風氣漸漸散去,出現了“上書”這種新的“跑官”形式,筆墨代替了口舌。所謂“上書”,顧名思義就是將自己對於政事的意見,以書麵形式寫下來,通過一定的途徑,呈送給帝王。現在可以見到的最早、最有名、也最見效的上書,是李斯的《諫逐客書》。
當我們回顧歷史上中國文人的仕進之路時,我們不得不承認,所謂“跑官”,源遠流長,從孔子開始,一直延續到今天。而當我們審視這條“跑官”時,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奔走在這條路上的人們,其命運真是每況愈下。
在孔子時代,“跑官”表現為“遊說”,那些遊說者,幾乎都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或者是偉大的思想家,或者是傑出的實踐家;他們所遊說的對象,幾乎都是那個時代各個國家的最高掌權者;他們向政治、向掌權者進獻的是治國的思想,是治國的方略。他們為中國的歷史留下了無比豐富的思想與實踐經驗,這些思想和經驗,直到今天還是我們寶貴的財富。
在李斯時代,“跑官”表現為“上書”,他們雖然也很傑出,但在大一統的時代,他們已經失去了自由知識分子的身份,充其量隻不過是皇帝的謀臣、策士,他們向皇帝奉獻的,已經沒有什麽新鮮思想了,隻不過是一些鞏固皇權的謀略、手段而已。
迨至後世,“跑官”之路越來越等而下之了。“跑官”者沒有了思想,沒有了方略,沒有了謀略,沒有了詩文;有什麽呢?花樣繁多:香菸、醇酒、現鈔、古玩、美女、名車、花園洋房。。。。。。,這些跑官者所能奉獻給上司的,幾乎全是物質層麵的東西,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就是靠了這些東西,獲得了高官,獲取了厚祿,前期投資,後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人們說“官話”,走“官路”,入“官學”,做“官學生”,讀“官版書”,答“官卷”,押“官韻”,作“官樣文章”,應試做“官”,打“官腔”,擺“官架子”,種“官田”,繳“官課”,當“官工”,做“官商”,進“官府”,打“官司”,嫖“官妓”,找“官媒”,聽“官戲”,吃“官飯”,蓋“官印”。“官”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天下之大,誰能走出官的華蓋?官本位是全能的,控製了社會的一切領域,從政治到經濟,從軍事到教育,從社會公共事業到婚姻家庭、人際關係、至愛親朋,可以滲透一切。
在漢語中,“官”乃一詞多義。古籍中“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這裏的官,乃公共之義;“魏晉以下率謂天子為官,天子亦時自言。”這裏的官就是不折不扣的是在指皇帝了。
天津話裏有“官茅房”的說法,就是人們平時說的公共廁所。但如果以為凡是前麵用“官”字加以限製的東西,一律都是公共的意思,那就大錯特錯了。比如“官紗”中的官,指的是皇家;紗前的官,是表示這種絲織物品是貢品。
觀念應該是“官”念。
1.2 關於如何進入官場
仕途上的人摩肩接踵,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人,都是經過什麽途徑,通過什麽方式匯聚到這條道路上來的呢?人各不同有的是手持三尺劍,從千軍萬馬的搏殺中脫穎而出,那是赳赳武夫的道路;有的是父死子繼,從老祖宗的門蔭中混跡官場,那是貴胄子弟的道路;至於文人,由於時代的變遷,製度的更迭,身世經歷的獨特,其走向仕途的途徑也五花八門。而最早的方式,是“遊說”,即為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而四處奔走。在這裏,“遊”就是“走”;而“走”,在古代漢語中的意思是“跑,奔跑”。因此,所謂“遊說”,說白了,就是現在人們常說的“跑官”。當代中國人提起“跑官”二字,無不充滿鄙夷、厭惡,認為那是權欲薰心、蠅營狗苟之徒,為了撈個一官半職,為了上爬,而採用的一種見不得人的卑劣手段。豈不知,這竟是中國文人進入仕途的最早途徑。士在先秦是“遊士”。若不遊,誰知道他呀。因此,“跑官”既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也是一種迫不得已的立命方式。
第一個以“跑官”方式走向仕途的是孔子。他開創的以“遊說”介入政治的方式,為後來的文人進入仕途,提供了最早的一條道路。孔子明白,要想進入“仕”,首先要變成“士”,而變成“士”的途徑是“學”,而且要學得好,學得出類拔萃,學得讓人刮目相看。這就是“學而優則仕”。
看看歷史,我們驚奇地發現,早先奔走在“跑官”之途上的,竟然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優秀的大思想家,如孟子、墨子、荀子等人,他們的思想,對後來的中國,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而在當時,他們大多都很不得誌。他們不明白,政治最根本的原則是服從,而服從是以權力大小為依據的,權力大的,統治權力小的;權力小的,服從權力大的,這是政治學的鐵則。
在這裏,學的優與否,是無關緊要的。學而優的,有時不得不服從學而劣的;有道的有時不得不服從無道的,如果你不願意接受這種現實,輕則讓你走人,重則讓你丟命。這些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在仕途上之所以歷經坎坷,原因便在於此。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遊說”的風氣漸漸散去,出現了“上書”這種新的“跑官”形式,筆墨代替了口舌。所謂“上書”,顧名思義就是將自己對於政事的意見,以書麵形式寫下來,通過一定的途徑,呈送給帝王。現在可以見到的最早、最有名、也最見效的上書,是李斯的《諫逐客書》。
當我們回顧歷史上中國文人的仕進之路時,我們不得不承認,所謂“跑官”,源遠流長,從孔子開始,一直延續到今天。而當我們審視這條“跑官”時,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奔走在這條路上的人們,其命運真是每況愈下。
在孔子時代,“跑官”表現為“遊說”,那些遊說者,幾乎都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或者是偉大的思想家,或者是傑出的實踐家;他們所遊說的對象,幾乎都是那個時代各個國家的最高掌權者;他們向政治、向掌權者進獻的是治國的思想,是治國的方略。他們為中國的歷史留下了無比豐富的思想與實踐經驗,這些思想和經驗,直到今天還是我們寶貴的財富。
在李斯時代,“跑官”表現為“上書”,他們雖然也很傑出,但在大一統的時代,他們已經失去了自由知識分子的身份,充其量隻不過是皇帝的謀臣、策士,他們向皇帝奉獻的,已經沒有什麽新鮮思想了,隻不過是一些鞏固皇權的謀略、手段而已。
迨至後世,“跑官”之路越來越等而下之了。“跑官”者沒有了思想,沒有了方略,沒有了謀略,沒有了詩文;有什麽呢?花樣繁多:香菸、醇酒、現鈔、古玩、美女、名車、花園洋房。。。。。。,這些跑官者所能奉獻給上司的,幾乎全是物質層麵的東西,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就是靠了這些東西,獲得了高官,獲取了厚祿,前期投資,後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