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官場文化與潛規則/道破天機 作者:淨素道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官場從時間角度上講,有古代官場、近代官場、現代官場。
從空間角度上講,有外國官場、中國官場、上層官場、基層官場。
凡是對中國傳統社會了解多一些的人,都知道官的重要。清末人歐陽钜源這樣寫到:“官之位高矣,官之名貴矣,官之權大矣,官之威重矣,五尺童子皆能知之。”士人因此對做官趨之若騖,阿q因此見了官腿就發軟,民間因此也就有了形形色色的官崇拜習俗。中國的思想家和有見識的史學家都很重視這個社會階層,關注官本位給中國社會方方麵麵打下的深刻烙印。胡適認為,“中國舊社會裏最重要的一種製度與勢力”,是官。魯迅認為,中國人有一種魂靈叫“官魂”,“那魂靈就在做官——行官勢、擺官腔、打官話”。先哲們的話是極富洞察力的,他們一下子捏住了兩千多年來封建社會的一根神經:官僚製度。正是這個製度,造就了擁有巨大勢力的社會階層——官,形成了以官為軸心和主要活動者的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圈子——官場。官權、官職、官威、官勢、官名、官製、官話、官腔、官譜、官派、官箴、官訣、官習、官俗、官仆、官親、官場病、官樣文章、官場教科書。。。。。。這林林總總的官場現象,構成了中國傳統社會中一道獨特、厚重、百態紛呈的官場景觀。
官場是什麽?官場是權力的集散地。在官場中,一切關係都是權力關係,或可以還原為權力關係。權力支配著一切,也製約著一切。如果說,有了權力,便可以施惠或者加害於他人,那麽,這一點於官場則為尤甚。所謂“官大一級壓死人”,其實就是“權大一級壓死人”;而所謂“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則說明做官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攫取和使用權力。的確,沒有什麽地方能比官場更突出地體現權力的至高無上和誘惑無窮。同樣,也沒有什麽人,能比官員更知道和熟悉如何使用和贖買權力。權力的贖買頻繁地發生在官場上,是一點也不奇怪的。
“官本位”其實就是權力本位,它同時也是倫理本位。因為倫理治國的原則是:兒子服從老子、妻子服從丈夫、下級服從上級、全國服從皇帝。這其實是把所有的倫理關係都介紹成了權力關係;或者說,把道德關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轉換成了權力關係(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實際上正如兒子不能反抗老子,民眾也不能反抗官員,因為官員也是他們的父母。於是權力本位和倫理本位便可以集中表現為官本位。
官成了本位,官場也就成了榜樣。因此,如果官場中的權力是可以贖買的,那麽,社會生活中的所有權力也就都能贖買。如果官場中權力的贖買已經成為一種習慣,那麽,社會上所有的人便都會習以為常。也就是說,如果官場上發生了“非典”,整個社會便都會傳染。
進入官場的第一步,就是學習規矩。俗話說“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官場最講究的恰恰就是“方圓”。因為帝國奉行的是倫理治國的原則。講倫理,就是講規則、講等級、講秩序。如果官場上都“語無倫次”,那天下如何辦?
更何況,官場是個權力場,每個人都身懷利器,極具殺傷力,如無遊戲規則,就會屍橫遍野。所以官場和江湖一樣,都是最講規矩的地方。
官場上就是你死我活的鬥爭,這與商場、戰場沒有什麽兩樣。商場有時還可以做到雙贏,而官場永遠沒有雙贏,卻有兩敗俱傷;戰場上起碼是敵我關係,而官場上常常是戰友、同學、師生、師徒,為了一種利益,為了一種權力,可以不擇手段,六親不認,喪失人性。
官場也講“江湖義氣”
江湖義氣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國家,沒有人民,沒有法律,隻有團夥。所謂江湖義氣,是一套凝聚和代表小團體利益的精神。江湖義氣講究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因此做人做事內外有別。
當一個地方江湖義氣精神開始在官場中蔓延的時候,單靠現有的監督體製往往對腐敗力不從心,因為義氣具有很強的腐蝕性,能夠很輕易地把專門監督的官員也納入其中。以江湖義氣為核心的潛規則完全壓倒了黨紀國法構成的顯規則。
要在官場的江湖義氣上打開突破口,就必須跳出靠官員監督官員,靠機構來監督機構的舊框框,同輩係的製度設計,讓公眾直接對官員進行監督。
犛腥慫擔通往官場的路是獨木橋,去的人絡繹不絕,但過去的人卻不是很多,那些隱隱的青山中到處都是失意官場的冤魂。其實,悟透了這官場,這官場什麽也不是;悟不透,也頂多是個舞台而已。人是一生,就象一部小說,即使讀到最後,也難預料最終的結局。
“官”這個字實際上是從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由於幾千年的封建歷史造成統治者與人民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人民盼望“清官”,但卻少得可憐。因此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與“官”組成的詞語,除了一些中性詞語外,幾乎都是貶義的,褒義的幾乎沒有。如:官方、官家、官價、官階、官邸、官府、官人、官名、官話、官署、官書、官職、官爵、官銜、官員等都是中性的;而官僚、官吏、官司、官氣、官腔、官威、官儀、官場、官差、官商、官架子、官本位、官樣文章、官僚主義、官僚資本、官僚資本主義、貪官、腐敗官員、官官相護等幾乎都帶有貶義;褒義的好象隻有清官等少數詞語。
從空間角度上講,有外國官場、中國官場、上層官場、基層官場。
凡是對中國傳統社會了解多一些的人,都知道官的重要。清末人歐陽钜源這樣寫到:“官之位高矣,官之名貴矣,官之權大矣,官之威重矣,五尺童子皆能知之。”士人因此對做官趨之若騖,阿q因此見了官腿就發軟,民間因此也就有了形形色色的官崇拜習俗。中國的思想家和有見識的史學家都很重視這個社會階層,關注官本位給中國社會方方麵麵打下的深刻烙印。胡適認為,“中國舊社會裏最重要的一種製度與勢力”,是官。魯迅認為,中國人有一種魂靈叫“官魂”,“那魂靈就在做官——行官勢、擺官腔、打官話”。先哲們的話是極富洞察力的,他們一下子捏住了兩千多年來封建社會的一根神經:官僚製度。正是這個製度,造就了擁有巨大勢力的社會階層——官,形成了以官為軸心和主要活動者的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圈子——官場。官權、官職、官威、官勢、官名、官製、官話、官腔、官譜、官派、官箴、官訣、官習、官俗、官仆、官親、官場病、官樣文章、官場教科書。。。。。。這林林總總的官場現象,構成了中國傳統社會中一道獨特、厚重、百態紛呈的官場景觀。
官場是什麽?官場是權力的集散地。在官場中,一切關係都是權力關係,或可以還原為權力關係。權力支配著一切,也製約著一切。如果說,有了權力,便可以施惠或者加害於他人,那麽,這一點於官場則為尤甚。所謂“官大一級壓死人”,其實就是“權大一級壓死人”;而所謂“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則說明做官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攫取和使用權力。的確,沒有什麽地方能比官場更突出地體現權力的至高無上和誘惑無窮。同樣,也沒有什麽人,能比官員更知道和熟悉如何使用和贖買權力。權力的贖買頻繁地發生在官場上,是一點也不奇怪的。
“官本位”其實就是權力本位,它同時也是倫理本位。因為倫理治國的原則是:兒子服從老子、妻子服從丈夫、下級服從上級、全國服從皇帝。這其實是把所有的倫理關係都介紹成了權力關係;或者說,把道德關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轉換成了權力關係(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實際上正如兒子不能反抗老子,民眾也不能反抗官員,因為官員也是他們的父母。於是權力本位和倫理本位便可以集中表現為官本位。
官成了本位,官場也就成了榜樣。因此,如果官場中的權力是可以贖買的,那麽,社會生活中的所有權力也就都能贖買。如果官場中權力的贖買已經成為一種習慣,那麽,社會上所有的人便都會習以為常。也就是說,如果官場上發生了“非典”,整個社會便都會傳染。
進入官場的第一步,就是學習規矩。俗話說“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官場最講究的恰恰就是“方圓”。因為帝國奉行的是倫理治國的原則。講倫理,就是講規則、講等級、講秩序。如果官場上都“語無倫次”,那天下如何辦?
更何況,官場是個權力場,每個人都身懷利器,極具殺傷力,如無遊戲規則,就會屍橫遍野。所以官場和江湖一樣,都是最講規矩的地方。
官場上就是你死我活的鬥爭,這與商場、戰場沒有什麽兩樣。商場有時還可以做到雙贏,而官場永遠沒有雙贏,卻有兩敗俱傷;戰場上起碼是敵我關係,而官場上常常是戰友、同學、師生、師徒,為了一種利益,為了一種權力,可以不擇手段,六親不認,喪失人性。
官場也講“江湖義氣”
江湖義氣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國家,沒有人民,沒有法律,隻有團夥。所謂江湖義氣,是一套凝聚和代表小團體利益的精神。江湖義氣講究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因此做人做事內外有別。
當一個地方江湖義氣精神開始在官場中蔓延的時候,單靠現有的監督體製往往對腐敗力不從心,因為義氣具有很強的腐蝕性,能夠很輕易地把專門監督的官員也納入其中。以江湖義氣為核心的潛規則完全壓倒了黨紀國法構成的顯規則。
要在官場的江湖義氣上打開突破口,就必須跳出靠官員監督官員,靠機構來監督機構的舊框框,同輩係的製度設計,讓公眾直接對官員進行監督。
犛腥慫擔通往官場的路是獨木橋,去的人絡繹不絕,但過去的人卻不是很多,那些隱隱的青山中到處都是失意官場的冤魂。其實,悟透了這官場,這官場什麽也不是;悟不透,也頂多是個舞台而已。人是一生,就象一部小說,即使讀到最後,也難預料最終的結局。
“官”這個字實際上是從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由於幾千年的封建歷史造成統治者與人民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人民盼望“清官”,但卻少得可憐。因此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與“官”組成的詞語,除了一些中性詞語外,幾乎都是貶義的,褒義的幾乎沒有。如:官方、官家、官價、官階、官邸、官府、官人、官名、官話、官署、官書、官職、官爵、官銜、官員等都是中性的;而官僚、官吏、官司、官氣、官腔、官威、官儀、官場、官差、官商、官架子、官本位、官樣文章、官僚主義、官僚資本、官僚資本主義、貪官、腐敗官員、官官相護等幾乎都帶有貶義;褒義的好象隻有清官等少數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