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 年太平天國都城天京陷落,雖然太平天國餘部又奮爭了兩年多才告失敗,但已經不足以威脅到清的統治。此後,清政府又於1868年徹底鎮壓了撚軍,於1873 年平息了苗民和回民起義。清王朝的統治得到了暫時得穩定。此時清王朝經過連年的戰事,造成經濟衰退,收入銳減,許多百姓流離失所,耕地荒蕪。清政府遇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財政危機。1850年以前清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是農業,但到了60年代,商業財政收入成為一個重要的來源。這表明清政府期望維護的大一統局麵麵臨著挑戰。


    總之,在19世紀60年代,清廷穩定了國內的統治局麵,與列強的關係也大體平穩,迎來了所謂的“同治中興”。但是,這隻是國勢的虛假上揚,滿清王朝的頹勢沒有真正扭轉,行政和軍事體製的腐敗也未有改觀。到了19世紀80年代,作為西方各國深刻的經濟和社會變化的結果,列強爭奪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的競爭趨於激烈。在東方,經歷明治維新的日本則向一個新興強國邁進,近在咫尺的朝鮮和中國被它視作了主要的擴張目標。古老的中國即將遭遇更嚴重的危機。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歷史走到今天的中國,西方的科技文明開始大大方方的進入了中國,進入了中國的課堂,其實證科學的思想從此開始逐漸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而中國傳統的認識天地自然的思維模式漸次受到了挑戰和冷落。


    同治之死


    同治1873年親政,但是兩年後就死於天花,終年19歲。死後,廟號為“穆宗”。因為同治帝無子,所以慈禧決定立她四歲的外甥載恬為帝,年號光緒,繼續與東太後“垂簾聽政”。此時,清王朝已經真正處於風雨飄搖中了。


    走向末世的王朝─光緒統治時期


    關於光緒帝的預言和少帝時的光緒


    唐朝高僧黃檗在《禪師詩》第九首中預言了光緒的在位時間和發生的事情。詩中預言道:“光芒閃閃見災星,統緒帝廷新有憑。秦晉一家仍鼎足,黃狼運兀力難勝。” 第一句“光芒閃閃見災星” 暗示光緒將是一位多災多難的皇帝。第二句“統緒帝廷新有憑” 指光緒帝不是同治之子,但是皇室的血脈。“秦晉一家仍鼎足”一句預言慈禧立載漪的兒子為大阿哥。“黃狼運兀力難勝” 中黃狼指戊申年,是光緒統治的最後一年,指光緒仍無力扭轉清朝的頹勢。


    1874年,同治帝死後,因為沒有兒子,所以有意繼續垂簾聽政的慈禧,決定立道光帝的第七子奕寰與自己妹妹所生的四歲的孩子載恬繼承大統,並宣布從1875年開始更年號為光緒。光緒帝載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


    光緒繼承皇位後,從4歲到17歲的12年間,是他作為少帝的時期。他在宮中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光緒很好學,平常坐、立、臥都在讀書。他把讀書同做國君聯繫在一起。他在15歲寫的《乙酉年禦製文》中寫道:“為人上者,必先有愛民之心,而後有憂民之意。愛之深,故憂之切。憂之切,故一民飢,日我飢之;一民寒,日我寒之。凡民所能致者,故悉力以致之。” 可以看出,光緒很想做一個有所作為的皇帝。


    在光緒12年的少帝生涯中,主要發生了三件大事。一是 1882年,中法戰爭爆發,雖然清軍取得了勝利,但還是與法國簽訂了《中法新約》。中法戰爭期間,慈禧還免去了奕欣一切職務。二是台灣建立了行省。原來隸屬於福建的台灣正式建立行省,劉銘傳為第一任台灣巡撫。三是光緒七年(1881),東太後突然死去,死因不明。此後,慈禧更加肆無忌憚,獨掌大權。


    光緒17歲後,慈禧不得不同意光緒親政,自己改“垂簾聽政”為“訓政”。1887年正月十五日,光緒在故宮太和殿舉行大典,開始親政。但是,權力雖然在名義上歸屬於光緒帝,但慈禧在實際上仍操縱著內政和外交大權。她不僅讓光緒每隔一日親自向她匯報政務,聽候訓政,同時還派人暗中監視他;而且一些中央和地方的高官顯宦長期唯慈禧命是從,在其周圍形成了後黨集團。希望有所作為的光緒仍然隻是個傀儡皇帝,他在宮內和宮外遇到的困境超過了他的那些先祖。


    親政後的光緒統治的清王朝此時已經處於風雨飄搖中。其後的甲午戰爭的失利,戊戌變法的失敗和《辛醜條約》的簽訂,加速了它的滅亡速度。


    甲午戰爭的失利及其影響


    在此時的東方,經歷了明治維新的日本則正向一個新興強國邁進,並製定了實行對外擴張的國策,近在咫尺的朝鮮和中國被它視作了主要的擴張目標。


    1894 年春,日本派兵入侵朝鮮,並占領了從仁川至漢城一帶各戰略要地。同時強逼朝鮮政府廢除中朝通商條約,並立以大院君李是應為首的傀儡政府。而此時部份清軍正駐紮在牙山。7月25日,日本聯合艦隊在豐島附近海域對中國運兵船及護航艦隻發動突然襲擊,陸軍也於29日向由牙山移駐成歡的清軍葉誌超部發動進攻,清軍敗退平壤。8月1日,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同一天,明治天皇也發布宣戰詔書。因戰爭爆發於舊曆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一方麵,日軍是有備而來,有著明確的作戰方針;另一方麵,清朝內部思想並不統一,主和派及主戰派都有著一定的擁護者,光緒堅決主戰,而慈禧始寄希望於俄、英等國的"調停",繼則在海陸戰端已啟的情況下倉促宣戰,並命令北洋大臣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輪船駛入各口,即行迎頭痛擊,悉數殲除"。因此在清軍方麵,最初既未組成專門的作戰指揮機構,更無統籌全局的戰略指導。


    整個戰爭持續了近9個月,清軍在平壤之戰和黃海海戰中遭到了慘敗後,日軍突破了渤海灣門戶,占領了九連城和安東(今丹東)。清軍鴨綠江防線崩潰。隨後,日軍又攻占了金州(今屬大連),旅順口,並血洗全城。旅順口失陷後,日本海軍在渤海灣獲得了重要的前方基地。從此,渤海灣門戶洞開,而深藏於威海衛港內,奉行不主動出擊戰略的的北洋艦隊成為日軍的新攻擊目標,戰局更加急轉直下。


    當此之時,清軍敗退的消息使清廷內部的主和派開始占了上風。清廷開始通過外交途徑向日本請和。


    日軍攻占旅順後,決定進攻威海衛,消滅北洋艦隊,為爾後直隸平原登陸決戰進一步提供安全保證的新計劃。而清廷對日軍主攻方向再次判斷失誤,以為日軍第1、第2集團軍將併力攻取奉天,以主力打通錦州走廊,進逼山海關,然後與從渤海灣登陸之部隊會攻北京。因此以重兵駐守奉天、遼陽及天津至山海關一線,關內外總兵力達10萬以上,而於日軍的主攻方向山東半島則僅部署官兵3萬餘人,其中駐守榮成(今舊榮成)的僅1400餘人。至於北洋艦隊,則根據李鴻章"水陸相依"的防禦方針,龜縮於威海衛港內。


    1895年1月20日,日軍占領威海衛城。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覆滅。此時,以慈禧為首的清廷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4月17日,中日兩國的和談代表在日本馬關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及《議訂專條》三款、《另約》三款、《停戰展期專條》兩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心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心緣並收藏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