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約規定:中國從朝鮮半島撤軍並承認朝鮮的“自主獨立”;中國割讓台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中國賠償日本軍費2萬萬兩;中國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領事官和工廠及輸入各種機器;彼此的最惠國待遇;中國不得逮捕為日本軍隊服務的人員。這是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
導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原因,從軍事上講,主要是因為消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和一些指揮的不當;但更主要的是,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慈禧,並沒有抵禦外侮的決心,而隻想以妥協來換取和平。此時的她正忙著慶祝她的60大壽。根據史料,她的60大壽一共花費了七百萬兩白銀。統治者腐敗如此,清軍的失敗也就在意料之中的了。
甲午戰爭的失敗與《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再次受到了嚴重破壞,列強看到了清政府的軟弱和無能,瓜分中國的野心更加膨脹。另一方麵,甲午戰爭對遠東戰略格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日本既占台灣,又獲2.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經濟迅速發展並進一步擴軍備戰,開始成為遠東的主要戰爭策源地。同時日本的崛起改變了遠東地區由英國和俄國對立和爭霸的原有格局。列強在遠東的角逐日趨激烈,預示著一個更加動盪不安的時代的到來。
甲午戰爭也使一些有血性的中國人提出了變革舉措,試圖維新政治,富國強兵。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和八國聯軍入侵北京
甲午慘敗後,以廣東大儒康有為和梁啓超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提出了博採西學,實行變法的建議。他們認為,歐美的民主製是中華文明得以中興的新鑰匙。他們仿效西方,組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政黨——保國會。宗旨是“保國、保種、保教” 。他們一方麵爭取民眾的支持,一方麵爭取中央政府的理解,並通過報紙等宣傳自己的主張。一時間“上自朝廷,下至士人,紛言變法”,“家家言時務,人人談西學” 。
1898年,康梁等人來到北京聚集在天安門廣場上書請願,要求改製。史稱“公車上書”。
一直希望有所作為的光緒召見了康有為,君臣相見恨晚,促膝而談。光緒聽從了康有為的建議,於同年四月二十三日頒布了《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博採西學,推行新政,並授予康有為專摺奏事權。變法內容涉及了各個方麵:修建現代學校,改革考試製度,修訂法律作為撤銷領事裁判權的基礎,促進農業、醫學、開礦、商貿、留學等事業的發展,促使陸軍、海軍、警備和郵政製度走向現代化。
但是變法受到了巨大的阻力。詔書到達省級行政長官的案頭,就被擱置。而且過了兩個月,下邊一點動靜也沒有,光緒一怒之下,撤了幾個守舊的大臣。而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慈禧發現變法威脅到了自己的統治,於是她藉機發動政變,囚禁了光緒,廢除全部維新措施,捕殺維新派譚嗣同等6人,並重新執掌了大權。戊戌變法僅僅實行了103天就告失敗,因此又稱“百日維新” 。
此後,慈禧宣布重新訓政,並準備廢黜光緒帝。但由於一些地方督撫和外國使臣的反對,乃保留光緒皇帝稱號,立端王載漪子溥儀為大阿哥(皇儲)。
在戊戌變法實行的同時,在民間出現了一個結社組織“義和團” 。義和團的形成主要是基於一些政治和經濟上的原因。一方麵,清政府的腐敗,加上連年的災荒,使百姓生活困苦,流離失所;另一方麵,國外進口商品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使老百姓形成了排外的心理。因此,義和團最初提出的口號是“反清滅洋” 。不過,其“滅洋” 的口號得到了清政府內部一些仇洋官員的支持,並與之結成同盟,義和團的口號從此轉變為“扶清滅洋” 。在1900年的前五個月中,義和團在直隸一帶,焚毀教堂,殺死中國信徒。這引發了各國外交使團的抗議。但慈禧隻是下了一個比較含糊的詔令,並沒有命令禁止義和團運動。
1900年6月,義和團和清軍包圍了北京和天津的使館區。德國領事克林德誤被清軍打死,列強以此為藉口決定入侵北京和天津。
在總司令人選尚未商定和最後確認之前,包括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在內的八國聯軍開始發動了先後對天津和北京大規模的進攻。6月10日,聯軍在英國人西摩爾中將的指揮下,沿津京鐵路開赴北京。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對列強宣戰。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15日,慈禧眼看大勢已去,挾持光緒帝出德勝門西逃出京,並下詔鎮壓義和團。16日,八國聯軍攻占北京。8月19日,聯軍總司令瓦德西離德赴任,10月中旬抵達北京,設管理北京委員會,由各國分區占領北京城,並提出議和大綱。
八國聯軍攻占天津和北京後都曾大肆燒殺捋掠,此後,又以搜查義和團為名繼續行搶。在八國聯軍連日屠殺下,天津城內,屍骸橫陳,餓犬爭食,城內房屋,十去八九,城外屋舍,十去其四。北京城內亦屍積成堆,腐肉白骨縱橫,百家之中,所全不過十戶。昔日金碧輝煌的北京,數日之間已是滿目蒼荑。中國歷代歷朝之積畜,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國寶珍奇,攫掠殆盡,所失無算。後來擔任聯軍統帥的瓦德西對此也驚駭不已,在日記中寫道:所有此次中國所受破壞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也許永遠難以為人所知,但其為數必定極大無疑。
當年隨軍採訪的一名德國記者這樣寫道:“我們德國人從事了我們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殖民戰爭。我們進行這場戰爭並不是為了基督教,也不是為了文化;而是為了貿易和我們在世界上的強權地位。”
當時清朝政府內部有人建議將首都遷往內地(西安)繼續與聯軍作戰的建議。但是當時的清政府實際上已經沒有可靠的軍隊了。義和團已經被戰敗,山東以南省份的總督們早在義和團期間就已經與外國達成地方上的協議,違抗清政府支持義和團的決定。因此清政府決定簽署和約來保存自己。
1900年9月7日,慶親王奕劻和北洋大臣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英國、美國、日本、俄羅斯、法國、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比利時、西班牙和荷蘭駐中國的大使簽署了屈辱的《辛醜條約》。因為條約簽定於1901年,辛醜年,故名。
協定的正式名稱為ustria-hungary,belgium,france,germany,great britain,italy,japanhend,russia,spain,united states and china —final protocol for the settlement of the disturbances of 1900"(中國與十一國關於賠償1900年動亂的最後協定)。原文是以法文為準。在國際法上,因為中國不承認與各國有正式交戰,起因是義和團,故此辛醜條約隻屬於一個協定,而並非和平條約。條約共12款,外加19條附件。
其大致內容如下:第一款,中國派親王載灃赴德國向德皇就德國大使被殺一事道歉。德國大使遇害處建碑紀念。(這是八國聯軍入侵的直接原因。)第二款,鼓勵義和團的大臣被懲罰(兩個親王被判斬,後改為發放到新疆,其他許多大臣被革職)。反戰大臣、反對使用義和團的大臣被復職或受嘉獎。第三款,中國派大臣赴日本就日本使館官員被殺事道歉。第四款,在動亂時期被損壞或汙瀆的外國墳墓由各國使館重新恢復,中國為北京附近的每處墳墓付款一萬兩銀,為外省的每處付五千兩銀。第五款,中國禁止進口軍火兩年。第六款,中國共付各國戰爭賠償4.5億兩銀,分39年付清,每年利息為4厘,由中國的關稅和鹽稅來償付。 第七款,北京的大使館區內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以派兵保護。第八款,大沽炮台以及北京到天津之間的炮台一律拆毀。第九款,外國可以在北京至山海關之間駐紮軍隊。第十款,中國對將來一切抗外行為予以懲罰。第十一款,中國改善水道,以改善對外貿易。 第十二款,中國設立外務部作為對外的政府部門。
導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原因,從軍事上講,主要是因為消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和一些指揮的不當;但更主要的是,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慈禧,並沒有抵禦外侮的決心,而隻想以妥協來換取和平。此時的她正忙著慶祝她的60大壽。根據史料,她的60大壽一共花費了七百萬兩白銀。統治者腐敗如此,清軍的失敗也就在意料之中的了。
甲午戰爭的失敗與《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再次受到了嚴重破壞,列強看到了清政府的軟弱和無能,瓜分中國的野心更加膨脹。另一方麵,甲午戰爭對遠東戰略格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日本既占台灣,又獲2.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經濟迅速發展並進一步擴軍備戰,開始成為遠東的主要戰爭策源地。同時日本的崛起改變了遠東地區由英國和俄國對立和爭霸的原有格局。列強在遠東的角逐日趨激烈,預示著一個更加動盪不安的時代的到來。
甲午戰爭也使一些有血性的中國人提出了變革舉措,試圖維新政治,富國強兵。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和八國聯軍入侵北京
甲午慘敗後,以廣東大儒康有為和梁啓超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提出了博採西學,實行變法的建議。他們認為,歐美的民主製是中華文明得以中興的新鑰匙。他們仿效西方,組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政黨——保國會。宗旨是“保國、保種、保教” 。他們一方麵爭取民眾的支持,一方麵爭取中央政府的理解,並通過報紙等宣傳自己的主張。一時間“上自朝廷,下至士人,紛言變法”,“家家言時務,人人談西學” 。
1898年,康梁等人來到北京聚集在天安門廣場上書請願,要求改製。史稱“公車上書”。
一直希望有所作為的光緒召見了康有為,君臣相見恨晚,促膝而談。光緒聽從了康有為的建議,於同年四月二十三日頒布了《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博採西學,推行新政,並授予康有為專摺奏事權。變法內容涉及了各個方麵:修建現代學校,改革考試製度,修訂法律作為撤銷領事裁判權的基礎,促進農業、醫學、開礦、商貿、留學等事業的發展,促使陸軍、海軍、警備和郵政製度走向現代化。
但是變法受到了巨大的阻力。詔書到達省級行政長官的案頭,就被擱置。而且過了兩個月,下邊一點動靜也沒有,光緒一怒之下,撤了幾個守舊的大臣。而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慈禧發現變法威脅到了自己的統治,於是她藉機發動政變,囚禁了光緒,廢除全部維新措施,捕殺維新派譚嗣同等6人,並重新執掌了大權。戊戌變法僅僅實行了103天就告失敗,因此又稱“百日維新” 。
此後,慈禧宣布重新訓政,並準備廢黜光緒帝。但由於一些地方督撫和外國使臣的反對,乃保留光緒皇帝稱號,立端王載漪子溥儀為大阿哥(皇儲)。
在戊戌變法實行的同時,在民間出現了一個結社組織“義和團” 。義和團的形成主要是基於一些政治和經濟上的原因。一方麵,清政府的腐敗,加上連年的災荒,使百姓生活困苦,流離失所;另一方麵,國外進口商品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使老百姓形成了排外的心理。因此,義和團最初提出的口號是“反清滅洋” 。不過,其“滅洋” 的口號得到了清政府內部一些仇洋官員的支持,並與之結成同盟,義和團的口號從此轉變為“扶清滅洋” 。在1900年的前五個月中,義和團在直隸一帶,焚毀教堂,殺死中國信徒。這引發了各國外交使團的抗議。但慈禧隻是下了一個比較含糊的詔令,並沒有命令禁止義和團運動。
1900年6月,義和團和清軍包圍了北京和天津的使館區。德國領事克林德誤被清軍打死,列強以此為藉口決定入侵北京和天津。
在總司令人選尚未商定和最後確認之前,包括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在內的八國聯軍開始發動了先後對天津和北京大規模的進攻。6月10日,聯軍在英國人西摩爾中將的指揮下,沿津京鐵路開赴北京。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對列強宣戰。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15日,慈禧眼看大勢已去,挾持光緒帝出德勝門西逃出京,並下詔鎮壓義和團。16日,八國聯軍攻占北京。8月19日,聯軍總司令瓦德西離德赴任,10月中旬抵達北京,設管理北京委員會,由各國分區占領北京城,並提出議和大綱。
八國聯軍攻占天津和北京後都曾大肆燒殺捋掠,此後,又以搜查義和團為名繼續行搶。在八國聯軍連日屠殺下,天津城內,屍骸橫陳,餓犬爭食,城內房屋,十去八九,城外屋舍,十去其四。北京城內亦屍積成堆,腐肉白骨縱橫,百家之中,所全不過十戶。昔日金碧輝煌的北京,數日之間已是滿目蒼荑。中國歷代歷朝之積畜,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國寶珍奇,攫掠殆盡,所失無算。後來擔任聯軍統帥的瓦德西對此也驚駭不已,在日記中寫道:所有此次中國所受破壞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也許永遠難以為人所知,但其為數必定極大無疑。
當年隨軍採訪的一名德國記者這樣寫道:“我們德國人從事了我們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殖民戰爭。我們進行這場戰爭並不是為了基督教,也不是為了文化;而是為了貿易和我們在世界上的強權地位。”
當時清朝政府內部有人建議將首都遷往內地(西安)繼續與聯軍作戰的建議。但是當時的清政府實際上已經沒有可靠的軍隊了。義和團已經被戰敗,山東以南省份的總督們早在義和團期間就已經與外國達成地方上的協議,違抗清政府支持義和團的決定。因此清政府決定簽署和約來保存自己。
1900年9月7日,慶親王奕劻和北洋大臣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英國、美國、日本、俄羅斯、法國、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比利時、西班牙和荷蘭駐中國的大使簽署了屈辱的《辛醜條約》。因為條約簽定於1901年,辛醜年,故名。
協定的正式名稱為ustria-hungary,belgium,france,germany,great britain,italy,japanhend,russia,spain,united states and china —final protocol for the settlement of the disturbances of 1900"(中國與十一國關於賠償1900年動亂的最後協定)。原文是以法文為準。在國際法上,因為中國不承認與各國有正式交戰,起因是義和團,故此辛醜條約隻屬於一個協定,而並非和平條約。條約共12款,外加19條附件。
其大致內容如下:第一款,中國派親王載灃赴德國向德皇就德國大使被殺一事道歉。德國大使遇害處建碑紀念。(這是八國聯軍入侵的直接原因。)第二款,鼓勵義和團的大臣被懲罰(兩個親王被判斬,後改為發放到新疆,其他許多大臣被革職)。反戰大臣、反對使用義和團的大臣被復職或受嘉獎。第三款,中國派大臣赴日本就日本使館官員被殺事道歉。第四款,在動亂時期被損壞或汙瀆的外國墳墓由各國使館重新恢復,中國為北京附近的每處墳墓付款一萬兩銀,為外省的每處付五千兩銀。第五款,中國禁止進口軍火兩年。第六款,中國共付各國戰爭賠償4.5億兩銀,分39年付清,每年利息為4厘,由中國的關稅和鹽稅來償付。 第七款,北京的大使館區內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以派兵保護。第八款,大沽炮台以及北京到天津之間的炮台一律拆毀。第九款,外國可以在北京至山海關之間駐紮軍隊。第十款,中國對將來一切抗外行為予以懲罰。第十一款,中國改善水道,以改善對外貿易。 第十二款,中國設立外務部作為對外的政府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