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羅普采夫的妻子叫尼娜·勃列夫斯卡婭,也是學中文的,顯得善良而且快活,微笑一直洋溢在她的臉上,她的中文說得相當流利,靠她的辛勞,長方形的桌麵上已經擺滿了各種菜餚和飲料。其中給我印象很深的有一種小的橢圓形的瓜,瓜皮凹凸不平,我覺得那更像一個玩具。還有一種大茴香菜,可以生吃,也可以放到紅菜湯裏調味。香檳、葡萄酒、白蘭地( 俄語似乎不叫白蘭地而叫什麽“沃爾尼亞克” )和伏特加都很充足。我連喝了幾杯伏特加,覺得比年輕時候在蘇聯展覽館的莫斯科餐廳( 現北京展覽館餐廳 )初次喝伏特加的印象要強得多。看來年齡會改變體驗,會幫助你接受最初覺得陌生的東西。
大餡餅與喀秋莎(2)
最後端上來的是像陝西的鍋盔一樣大的大餡餅。尼娜告訴我們說,俄羅斯諺語說,沒有大餡餅的房子不算好房子,我們都高興得大笑起來。
托羅普采夫夫婦隻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女兒,名字叫喀秋莎。正式的稱呼該是卡傑琳娜吧?不知道對不對,而暱稱大概是卡佳。
喀秋莎的短辮子上紮著綢帶,穿著樸素大方,非常文靜。我們在客房裏說說笑笑的時候,她一直躲在自己的房間裏,一聲也不出。
吃飯中間,尼娜把喀秋莎叫到我們麵前,宣布說:現在的節目是由喀秋莎唱《 喀秋莎 》。
喀秋莎開始唱的時候略顯羞怯,於是尼娜幫助她唱,我們也哼哼著,應和著,手和腳打著拍子。
似乎有一小節——按中文歌詞是“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她唱到這裏走了點調,那又有什麽呢?她是個孩子。天真,待客的熱情,拘束而又快樂的會麵,能把一切走調彌補。
而且,她的名字有多好啊!她就叫喀秋莎。
唱完歌,我們鼓掌,掌聲中,她坐到鋼琴前,彈了一段小小的樂曲。
尼娜和謝爾蓋的臉上放著光。我想建議他們修改一下那句關於“大餡餅”的諺語,我覺得俄羅斯諺語應該是這樣的:沒有喀秋莎的房子,不是好房子。
喀秋莎用漢語對我們說:“謝謝。”
後來我們一起喝了咖啡,喝了拉脫維亞加盟共和國首府裏加出產的能夠令人長壽的藥酒,吃了一點也不比大餡餅遜色的尼娜自己烤製的大蛋糕。蛋糕的表麵好像澆了一層玫瑰油,紅香可愛。
可能還殘存著某種拘謹,讓我老老實實地說——還有戒心吧,才八點多鍾,天還亮亮的,太陽高高的,我們就告辭了。我把我自己手頭有的我近年出版的七本書送給了主人,他們送給我一個胖娃娃,在俄羅斯人們叫這種玩偶“瑪特柳什卡”。瑪特柳什卡沒有腰身,像個大油桶,但紅潤豐滿可愛。
我的心情漸漸好起來。
不知道道理在哪裏。在我十一歲的時候,抗日戰爭勝利後不久,我從我黨的地下工作人員那裏學會的第一首進步歌曲便是蘇聯的《 喀秋莎 》。當時,思想激進的我甚至覺得這首歌還不夠“革命”呢。但是它的跳動的青春的旋律和美好的心緒迅速征服了我,唱著這首歌,我想到的是新的歷史、新的生活、新的世界,我感到真正的忘我的沉醉。
經過了一段嚴峻的歲月,去年,由中央電視台播出並教唱、在我的孩子們這一代人中間第一首學會的蘇聯歌仍然是《喀秋莎》,仍然是“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
喀秋莎是純潔的。喀秋莎的愛佑護著遠方的戰士。讓喀秋莎的歌聲也佑護著中蘇人民的友誼的恢復和發展吧。
順便記一下,當我在塔什幹參加電影節開幕式的時候,我又聽到了一次舞台上演唱的《 喀秋莎 》。五顏六色的燈光色彩變化,打擊樂器嘭嘭噹噹,演唱的女子披著長發、塗著藍眼圈、四肢和全身扭擺著。這也是“天若有情天亦老”吧?我似覺悵然。在我國,《 十送紅軍 》那樣的歌曲的演唱不是也出現了新變化麽?
放開胸懷吧,我為所有的喀秋莎,為擁有上好的大餡餅的家庭,為我的新朋友托羅普采夫一家祝福。
蘇麗珂(1)new
訪蘇歸來已經兩個多月了,提比裏西這座山城的美麗風光還時時縈繞在我的腦海裏。我想起她那高低錯落的綠樹紅牆,我想起矗立在高山上的城市守護神——艾維麗亞,我想起艾維麗亞旅舍旁的像大蛋糕一樣方方正正的大噴泉。大噴泉白天噴水,入夜停止,和美國的一些著名大噴泉——例如芝加哥的伊莉莎白噴泉正相反,那噴泉主要是在夜晚大顯身手,蔚為奇觀。
這次訪蘇到了四個城市,莫斯科、塔什幹、撒馬爾罕與提比裏西。比較起來,莫斯科宏偉嚴肅,塔什幹莊重開闊,撒馬爾罕神奇悠遠,提比裏西親切怡人。
為什麽我覺得提比裏西比較親切、比較放鬆一些呢?可能是從塔什幹的燥熱中飛到這裏,立時感到了涼爽、潮潤。可能是由於這裏有許多古老的小小商店與小小街道,街道是用青石鋪成的,商店裏亮著各式的燈,食品商店裏的大蛋糕與大麵包都非常誘人。可能是由於我們在這裏沒有什麽正式的會見、會議、大活動,我們在這裏度過了輕鬆的旅遊加吃飯( 為什麽單獨把吃飯提出來,下麵再講 )的四天。可能是這裏的標語、口號、警察都比較少,玩笑、唱歌和喝酒都比較多,應該說是最多。還因為這裏有很多人養狗,很多人進教堂。這裏對中國人的接待顯然也隨便得多,不拉著那麽大的架子。這個加盟共和國的國旗式樣、文字,似乎有相對大一些的獨立性。比如在烏茲別克斯坦,他們的國旗隻不過是蘇聯國旗上加上一橫道,他們的文字也是採用斯拉夫字母。但喬治亞的國旗突出了綠色,他們堅持使用的仍是本民族的古老的文字。
大餡餅與喀秋莎(2)
最後端上來的是像陝西的鍋盔一樣大的大餡餅。尼娜告訴我們說,俄羅斯諺語說,沒有大餡餅的房子不算好房子,我們都高興得大笑起來。
托羅普采夫夫婦隻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女兒,名字叫喀秋莎。正式的稱呼該是卡傑琳娜吧?不知道對不對,而暱稱大概是卡佳。
喀秋莎的短辮子上紮著綢帶,穿著樸素大方,非常文靜。我們在客房裏說說笑笑的時候,她一直躲在自己的房間裏,一聲也不出。
吃飯中間,尼娜把喀秋莎叫到我們麵前,宣布說:現在的節目是由喀秋莎唱《 喀秋莎 》。
喀秋莎開始唱的時候略顯羞怯,於是尼娜幫助她唱,我們也哼哼著,應和著,手和腳打著拍子。
似乎有一小節——按中文歌詞是“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她唱到這裏走了點調,那又有什麽呢?她是個孩子。天真,待客的熱情,拘束而又快樂的會麵,能把一切走調彌補。
而且,她的名字有多好啊!她就叫喀秋莎。
唱完歌,我們鼓掌,掌聲中,她坐到鋼琴前,彈了一段小小的樂曲。
尼娜和謝爾蓋的臉上放著光。我想建議他們修改一下那句關於“大餡餅”的諺語,我覺得俄羅斯諺語應該是這樣的:沒有喀秋莎的房子,不是好房子。
喀秋莎用漢語對我們說:“謝謝。”
後來我們一起喝了咖啡,喝了拉脫維亞加盟共和國首府裏加出產的能夠令人長壽的藥酒,吃了一點也不比大餡餅遜色的尼娜自己烤製的大蛋糕。蛋糕的表麵好像澆了一層玫瑰油,紅香可愛。
可能還殘存著某種拘謹,讓我老老實實地說——還有戒心吧,才八點多鍾,天還亮亮的,太陽高高的,我們就告辭了。我把我自己手頭有的我近年出版的七本書送給了主人,他們送給我一個胖娃娃,在俄羅斯人們叫這種玩偶“瑪特柳什卡”。瑪特柳什卡沒有腰身,像個大油桶,但紅潤豐滿可愛。
我的心情漸漸好起來。
不知道道理在哪裏。在我十一歲的時候,抗日戰爭勝利後不久,我從我黨的地下工作人員那裏學會的第一首進步歌曲便是蘇聯的《 喀秋莎 》。當時,思想激進的我甚至覺得這首歌還不夠“革命”呢。但是它的跳動的青春的旋律和美好的心緒迅速征服了我,唱著這首歌,我想到的是新的歷史、新的生活、新的世界,我感到真正的忘我的沉醉。
經過了一段嚴峻的歲月,去年,由中央電視台播出並教唱、在我的孩子們這一代人中間第一首學會的蘇聯歌仍然是《喀秋莎》,仍然是“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
喀秋莎是純潔的。喀秋莎的愛佑護著遠方的戰士。讓喀秋莎的歌聲也佑護著中蘇人民的友誼的恢復和發展吧。
順便記一下,當我在塔什幹參加電影節開幕式的時候,我又聽到了一次舞台上演唱的《 喀秋莎 》。五顏六色的燈光色彩變化,打擊樂器嘭嘭噹噹,演唱的女子披著長發、塗著藍眼圈、四肢和全身扭擺著。這也是“天若有情天亦老”吧?我似覺悵然。在我國,《 十送紅軍 》那樣的歌曲的演唱不是也出現了新變化麽?
放開胸懷吧,我為所有的喀秋莎,為擁有上好的大餡餅的家庭,為我的新朋友托羅普采夫一家祝福。
蘇麗珂(1)new
訪蘇歸來已經兩個多月了,提比裏西這座山城的美麗風光還時時縈繞在我的腦海裏。我想起她那高低錯落的綠樹紅牆,我想起矗立在高山上的城市守護神——艾維麗亞,我想起艾維麗亞旅舍旁的像大蛋糕一樣方方正正的大噴泉。大噴泉白天噴水,入夜停止,和美國的一些著名大噴泉——例如芝加哥的伊莉莎白噴泉正相反,那噴泉主要是在夜晚大顯身手,蔚為奇觀。
這次訪蘇到了四個城市,莫斯科、塔什幹、撒馬爾罕與提比裏西。比較起來,莫斯科宏偉嚴肅,塔什幹莊重開闊,撒馬爾罕神奇悠遠,提比裏西親切怡人。
為什麽我覺得提比裏西比較親切、比較放鬆一些呢?可能是從塔什幹的燥熱中飛到這裏,立時感到了涼爽、潮潤。可能是由於這裏有許多古老的小小商店與小小街道,街道是用青石鋪成的,商店裏亮著各式的燈,食品商店裏的大蛋糕與大麵包都非常誘人。可能是由於我們在這裏沒有什麽正式的會見、會議、大活動,我們在這裏度過了輕鬆的旅遊加吃飯( 為什麽單獨把吃飯提出來,下麵再講 )的四天。可能是這裏的標語、口號、警察都比較少,玩笑、唱歌和喝酒都比較多,應該說是最多。還因為這裏有很多人養狗,很多人進教堂。這裏對中國人的接待顯然也隨便得多,不拉著那麽大的架子。這個加盟共和國的國旗式樣、文字,似乎有相對大一些的獨立性。比如在烏茲別克斯坦,他們的國旗隻不過是蘇聯國旗上加上一橫道,他們的文字也是採用斯拉夫字母。但喬治亞的國旗突出了綠色,他們堅持使用的仍是本民族的古老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