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正在努力回到古老的俄羅斯去。克裏姆林正在脫掉意識形態的外衣。雖然大紅星仍然閃爍。說是那紅星的配置是史達林的意思,耗資無數,用了不知多少昂貴的紅寶石,使之晝夜閃光,明耀寰宇。現在也有激進人士不斷要求拆星移星,當局以成本太高而財政困難不幹。
我們也去了大百貨公司。與1984年不同,現在櫃檯上擺著的多是西歐進口名牌貨,應有盡有,規模與購物環境極佳。然後克裏姆林宮的鍾樓上大鍾響了,正午十二時鍾聲“敲”出原蘇聯現俄羅斯的國歌的第一句的旋律:原詞是“俄羅斯聯合各自由盟員共和國,造成永遠不可摧毀的聯盟……”
在小風雪中我們到了蘇聯一本有影響的長篇小說中描寫過的阿爾巴特街。一條漂亮得大大方方很有品味的旅遊街,街中心有賣禮品的攤檔,而不是貼著牆根兒。過去,這裏住過一些蘇聯要人高幹子弟。現在是富商居住的“高尚住宅區”和商業街。這裏的俄式大餐實在味道好極。我們點牛肉,不是大塊牛排而是罐燜,點雞肉,上的也不是半隻西裝雞而是基輔式的黃油雞卷:把一片雞肉捲成卷,內裝洋蔥、蘑菇、奶酪等餡子,外裹蛋汁澱粉,煎熟,使我想起當年莫斯科餐廳在北京開業時的盛況。不知是否俄羅斯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口味介於東西之間,我輩華人易於接受俄餐。
歌德說過,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長綠。所有的理念都應該通向生活。附麗於生活,就沒有,至少有可能減少破滅和虛空。
莫斯科
畢竟是一個大地方,大都會,大國首都。
與二十年前的造訪時相比,莫斯科煥然一新,地麵大大地擴大了。我們住的宇宙飯店,原來隻是郊區的田野。雖然不乏高層樓廈,基本風格仍然是石塊、磚木、水泥與鋼筋結構,浮雕式的建築,與紐約或者香港的玻璃鋼樑摩天大廈風味不同。建築並不林立,仍然是“我們祖國多麽遼闊廣大”,仍然是“能夠自由呼吸”的足夠空間。
妻一到莫斯科就說:莫斯科顯得大氣。我補充說,就像北京。人們常常批評北京已經失落了古城名城的韻味,很可能這個批評是正確的,而且我曾經設想,如果我們的申奧口號不是“新北京,新奧運”,而是“老北京,新奧運”該有多好。幸好,搞申奧翻譯的人明了這一點,英語的譯文就根本沒有留下任何“新北京”的“新”字的痕跡。然而北京仍然是北京,不是南京,不是上海,不是廣州也不是香港。巴黎高雅而倫敦矜持,羅馬雍容而雪梨舒適,維也納華美而柏林嚴整,阿姆斯特丹自在而紐約高聳。北京和莫斯科一樣,大氣,而莫斯科卻顯得比北京天真。
比如那種我們在北京展覽館、上海展覽館身上已經領略了造型的所謂史達林式建築,在莫斯科一共七個。底盤大,樓層越是往上越是減少麵積,像擺放好了的積木。正中的塔樓好像豎著一根旗杆,頂著一顆紅星。我在布達佩斯等東歐城市也看到過蘇聯援建的這種類型的建築。
據說史達林原來下令修建四十處這樣的大樓,作為二戰勝利的紀念與二戰期間莫斯科建築受到的破壞的補償。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隻修建了七處,史達林逝世,於是此種樓不再。現在的七處中重要的有莫斯科大學和俄羅斯外交部,仍是莫斯科的龐然大物。靠近紅場最近的一處這樣的大樓現在隻是普通的居民樓。
莫斯科河給莫斯科帶來了好風水。到處看得見莫斯科河。來到麻雀山,在莫斯科大學正前方,一道平直的欄杆,下麵就是莫斯科河,遠處——其實不遠,就是紅場,克裏姆林。麻雀山曾名列寧山,一首蘇聯歌曲《 列寧山 》是我們年輕時候最喜愛的歌曲。我甚至不想說“之一”。“穿過朝霞太陽照在列寧山,峻峭的山嶺多麽神往……當我們回憶少年的時光,當年的歌聲又在蕩漾……世界的希望,俄羅斯的心髒,我們的首都,啊,我的莫斯科!”
峻峭山嶺雲雲恐是譯者杜撰,因為列寧山名為山,實際隻是一個大高地,整個高地歸莫斯科大學所有,開闊平坦。歌詞裏還有一句“工廠的煙囪高高插入雲霄”,與現代環保觀念不甚吻合,回憶起來有點滑稽。事實確是如此,從麻雀山看下去煙囪不少。其實當年我們開始搞五年計劃的時候,我們的夢想也是到處架起煙囪,各種黑煙黃煙白煙紅煙齊冒。
我在二十年前《 訪蘇心潮 》中寫過莫斯科大學給我以傻氣的印象,奇怪的是,這一次,在俄國人不乏對於史達林式建築的嘲笑抨擊的時候,我反而覺得“莫大”這種大樓也挺氣魄。是不是我的審美也受國家關係的影響呢?是不是因了蘇聯的變成“前”我反而遺老起來了呢?反正你不把它當成美夢看也不把它當成敵人看,你反而與之容易交往與溝通。這一回我兩次造訪莫大,一次在白天,一次在雪夜。白天有許多遊人,包括凍得發抖的穿著婚紗拍結婚照的少男少女。蘇維埃時期則是結婚者必在這裏照相。雪夜中的莫斯科大學,燈火璀璨,光明令人仰視。雪花輕落,別來無恙,好像什麽事情也沒有發生過。歷史怒吼長嘯,鐵血生死,狂舞疾轉,然後山河依然,城市依然,大學依然,生活依舊。現在有幾百名中國留學生在此就學。
我們也去了大百貨公司。與1984年不同,現在櫃檯上擺著的多是西歐進口名牌貨,應有盡有,規模與購物環境極佳。然後克裏姆林宮的鍾樓上大鍾響了,正午十二時鍾聲“敲”出原蘇聯現俄羅斯的國歌的第一句的旋律:原詞是“俄羅斯聯合各自由盟員共和國,造成永遠不可摧毀的聯盟……”
在小風雪中我們到了蘇聯一本有影響的長篇小說中描寫過的阿爾巴特街。一條漂亮得大大方方很有品味的旅遊街,街中心有賣禮品的攤檔,而不是貼著牆根兒。過去,這裏住過一些蘇聯要人高幹子弟。現在是富商居住的“高尚住宅區”和商業街。這裏的俄式大餐實在味道好極。我們點牛肉,不是大塊牛排而是罐燜,點雞肉,上的也不是半隻西裝雞而是基輔式的黃油雞卷:把一片雞肉捲成卷,內裝洋蔥、蘑菇、奶酪等餡子,外裹蛋汁澱粉,煎熟,使我想起當年莫斯科餐廳在北京開業時的盛況。不知是否俄羅斯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口味介於東西之間,我輩華人易於接受俄餐。
歌德說過,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長綠。所有的理念都應該通向生活。附麗於生活,就沒有,至少有可能減少破滅和虛空。
莫斯科
畢竟是一個大地方,大都會,大國首都。
與二十年前的造訪時相比,莫斯科煥然一新,地麵大大地擴大了。我們住的宇宙飯店,原來隻是郊區的田野。雖然不乏高層樓廈,基本風格仍然是石塊、磚木、水泥與鋼筋結構,浮雕式的建築,與紐約或者香港的玻璃鋼樑摩天大廈風味不同。建築並不林立,仍然是“我們祖國多麽遼闊廣大”,仍然是“能夠自由呼吸”的足夠空間。
妻一到莫斯科就說:莫斯科顯得大氣。我補充說,就像北京。人們常常批評北京已經失落了古城名城的韻味,很可能這個批評是正確的,而且我曾經設想,如果我們的申奧口號不是“新北京,新奧運”,而是“老北京,新奧運”該有多好。幸好,搞申奧翻譯的人明了這一點,英語的譯文就根本沒有留下任何“新北京”的“新”字的痕跡。然而北京仍然是北京,不是南京,不是上海,不是廣州也不是香港。巴黎高雅而倫敦矜持,羅馬雍容而雪梨舒適,維也納華美而柏林嚴整,阿姆斯特丹自在而紐約高聳。北京和莫斯科一樣,大氣,而莫斯科卻顯得比北京天真。
比如那種我們在北京展覽館、上海展覽館身上已經領略了造型的所謂史達林式建築,在莫斯科一共七個。底盤大,樓層越是往上越是減少麵積,像擺放好了的積木。正中的塔樓好像豎著一根旗杆,頂著一顆紅星。我在布達佩斯等東歐城市也看到過蘇聯援建的這種類型的建築。
據說史達林原來下令修建四十處這樣的大樓,作為二戰勝利的紀念與二戰期間莫斯科建築受到的破壞的補償。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隻修建了七處,史達林逝世,於是此種樓不再。現在的七處中重要的有莫斯科大學和俄羅斯外交部,仍是莫斯科的龐然大物。靠近紅場最近的一處這樣的大樓現在隻是普通的居民樓。
莫斯科河給莫斯科帶來了好風水。到處看得見莫斯科河。來到麻雀山,在莫斯科大學正前方,一道平直的欄杆,下麵就是莫斯科河,遠處——其實不遠,就是紅場,克裏姆林。麻雀山曾名列寧山,一首蘇聯歌曲《 列寧山 》是我們年輕時候最喜愛的歌曲。我甚至不想說“之一”。“穿過朝霞太陽照在列寧山,峻峭的山嶺多麽神往……當我們回憶少年的時光,當年的歌聲又在蕩漾……世界的希望,俄羅斯的心髒,我們的首都,啊,我的莫斯科!”
峻峭山嶺雲雲恐是譯者杜撰,因為列寧山名為山,實際隻是一個大高地,整個高地歸莫斯科大學所有,開闊平坦。歌詞裏還有一句“工廠的煙囪高高插入雲霄”,與現代環保觀念不甚吻合,回憶起來有點滑稽。事實確是如此,從麻雀山看下去煙囪不少。其實當年我們開始搞五年計劃的時候,我們的夢想也是到處架起煙囪,各種黑煙黃煙白煙紅煙齊冒。
我在二十年前《 訪蘇心潮 》中寫過莫斯科大學給我以傻氣的印象,奇怪的是,這一次,在俄國人不乏對於史達林式建築的嘲笑抨擊的時候,我反而覺得“莫大”這種大樓也挺氣魄。是不是我的審美也受國家關係的影響呢?是不是因了蘇聯的變成“前”我反而遺老起來了呢?反正你不把它當成美夢看也不把它當成敵人看,你反而與之容易交往與溝通。這一回我兩次造訪莫大,一次在白天,一次在雪夜。白天有許多遊人,包括凍得發抖的穿著婚紗拍結婚照的少男少女。蘇維埃時期則是結婚者必在這裏照相。雪夜中的莫斯科大學,燈火璀璨,光明令人仰視。雪花輕落,別來無恙,好像什麽事情也沒有發生過。歷史怒吼長嘯,鐵血生死,狂舞疾轉,然後山河依然,城市依然,大學依然,生活依舊。現在有幾百名中國留學生在此就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