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要歸還官府。這樣一來,開墾的田地多了,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比較穩定,北魏政權的收入也增加了。


    魏孝文帝是一個政治上有作為的人,他認為要鞏固魏朝的統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改革一些落後的風俗。為了這個,他決心把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遷到洛陽。


    他怕大臣們反對遷都的主張,先提出要大規模進攻南齊。有一次上朝,他把這個打算提了出來,大臣紛紛反對,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發火說:“國家是我的國家,你想阻撓我用兵嗎?”拓跋澄反駁說:“國家雖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國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險,哪能不講。”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宮裏,再單獨召見拓跋澄,跟他說:“老實告訴你,剛才我向你發火,是為了嚇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覺得平城是個用武的地方,不適宜改革政治。現在我要移風易俗,非得遷都不行。這回我出兵伐齊,實際上是想借這個機會,帶領文武官員遷都中原,你看怎麽樣?”拓跋澄恍然大悟,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張。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步兵騎兵三十多萬南下,從平城出發,到了洛陽。正好碰到秋雨連綿,足足下了一個月,到處道路泥濘,行軍發生困難。但是孝文帝仍舊戴盔披甲騎馬出城,下令繼續進軍。


    大臣們本來不想出兵伐齊,趁著這場大雨,又出來阻攔。孝文帝嚴肅地說:“這次我們興師動眾,如果半途而廢,豈不是給後代人笑話。如果不能南進,就把國都遷到這裏。諸位認為怎麽樣?”大家聽了,麵麵相覷,沒有說話。孝文帝說:“不能猶豫不決了。同意遷都的往左邊站,不同意的站在右邊。”一個貴族說:“隻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麽遷都洛陽,我們也願意。”許多文武官員雖然不贊成遷都,但是聽說可以停止南伐,也都隻好表示擁護遷都了。


    孝文帝把洛陽一頭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裏的王公貴族,宣傳遷都的好處。後來,他又親自到平城,召集貴族老臣,討論遷都的事。


    平城的貴族中反對的還不少。他們搬出一條條理由,都被孝文帝駁倒了。最後,那些人實在講不出道理來,隻好說:“遷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還是卜個卦吧。”孝文帝說:“卜卦是為了解決疑難不決的事。遷都的事,已經沒有疑問,還卜什麽。要治理天下的,應該以四海為家,今天走南,明天闖北,哪有固定不變的道理。再說我們上代也遷過幾次都,為什麽我就不能遷呢?”貴族大臣被駁得啞口無言,遷都洛陽的事,就這樣決定下來了。


    孝文帝把國都遷到洛陽以後,決定進一步改革舊的風俗習慣。


    有一次,他跟大臣們一起議論朝政。他說:“你們看是移風易俗好,還是因循守舊好?”鹹陽王拓跋禧說:“當然是移風易俗好。”孝文帝說:“那麽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違背。”接著,孝文帝就宣布幾條法令:改說漢語,三十歲以上的人改口比較困難,可以暫緩,三十歲以下、現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說漢語,違反這一條就降職或者撤職;規定官民改穿漢人的服裝;鼓勵鮮卑人跟漢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漢人的姓。北魏皇室本來姓拓跋,從那時候開始改姓為元。魏孝文帝名元宏,就是用了漢人的姓。


    魏孝文帝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鮮卑族和漢族的融合。


    134 北魏的分裂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曾經兩次調動大軍攻打南齊。由於南齊軍民的抵抗,沒有勝利。公元499年,南齊派兵攻打北魏。魏孝文帝帶病抵抗,打退了齊兵。不久,孝文帝也病死了。


    魏孝文帝死後,魏宣武帝元恪繼位,北魏又開始衰落。到了魏孝明帝即位,因為年紀太小,由他母親胡太後臨朝。胡太後是個專橫奢侈的人。她相信佛教,認為佛法能減輕她的罪過。她在皇宮旁邊造起一座氣勢宏偉的永寧寺。寺裏供奉的佛像有用金子塑的,也有用白玉雕的,高的一座有一丈八尺。寺的旁邊又建造了一座九十丈高的九層寶塔。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風吹動塔上的鈴,發出的聲音,十裏以外都聽得到。寺裏有一千間僧房,都用珠玉錦繡裝飾,叫人看了眼花繚亂。據說從佛教傳到中國以後,像這樣華麗的寺院,還從來沒有過。


    北魏的統治者,還動用大量人力物力,開鑿石窟,建造佛像。在建都洛陽之前,他們花了三十多年時間,左雲岡(在今山西大同市武周山)開鑿大批石窟,有大小佛像十萬尊以上。從宣武帝到胡太後,又在洛陽伊闕的龍門山開鑿石窟,建造佛龕(音kān)。前前後後開鑿了二十四年,花了八十多萬人工。這些石窟和佛像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高度的雕塑藝術水平,但它也大大加重了當時勞動人民的負擔。


    由於北魏以前幾代國力強盛,統治階級搜颳了不少財富,有一次,胡太後偶然到庫房去看,發現那裏積累的綾羅綢緞多得用不完。就想出一個主意,下命令叫貴族大臣都到庫房裏來,把綾羅賞賜給他們。她規定各人憑自己的力氣,拿得動多少就拿多少。這批貴族大臣是些貪得無厭的傢夥,吵吵嚷嚷地都想多拿一些。可是,他們平時養尊處優,哪裏拿得動許多絹匹。尚書令李崇,章武王元融兩個人各背了一疊絹,累得汗流浹背,剛邁開兩步,就連人帶絹跌倒在地上。李崇傷了腰,元融別了腿脛,都躺在地上哼哼唧唧叫疼。


    胡太後看了,派人把他們兩人背上的絹匹全奪了下來。兩個大臣偷雞不著蝕把米,一個揉著腰眼,一個拐著腿,一步一拐空手出了宮門。宮裏宮外的人看見了,都笑得前俯後仰。


    有胡太後帶頭,下麵的貴族豪門,也互相比闊氣。


    西晉時代不是有大富豪石崇嗎?北魏的河間王元琛(音chēn),也要學石崇的樣兒。他特地邀請貴族、大臣到他家宴會,宴席上用的食器,有水晶杯,瑪瑙碗,都精巧華麗得出奇。元琛還請大家參觀他的堆滿金銀綢緞的倉庫。後來大家到他家的馬廄一看,發現餵馬的食槽也是用銀子打的。


    元琛一麵領著大家看,一麵對章武王元融說:“大家都說晉朝的石崇富。我不恨自己見不到石崇,隻可惜石崇沒有見到我。”元融從元琛家裏回來,覺得自己比不上元琛家富,懊惱得三天沒有起床。


    北魏的皇室貴族這樣窮奢極侈,當然得向百姓窮凶極惡地搜刮。人民忍受不住,終於起來反抗了。


    那時候,北魏在北方邊境設立了六個鎮,派了將士防守。公元523


    年,沃野鎮(今內蒙古五原北)的匈奴人破六韓拔陵(破六韓是姓)首先帶領兵士殺死鎮將,發動起義。其他五個鎮的兵士也紛紛響應。反對北魏的起義勢力越來越大。由於北魏勾結北方的柔然族人共同鎮壓,六鎮兵士的起義失販了。


    北魏政府為了防止六鎮兵民的反抗,把起義失敗的六鎮兵士二十多萬人都押送到冀州、定州、瀛州(治所都在今河北)。這些兵士哪裏肯受魏朝的奴役,在冀州,又燃燒起起義的火焰。鮮卑族的葛榮率領起義軍,進攻瀛州。北魏政府派章武王元融為大司馬,廣陽王元深(中元琛是兩個人)為大都督,發動大軍鎮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華上下五千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馮國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馮國超並收藏中華上下五千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