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在中國封建社會裏,人的生存,社會的治亂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小農經濟的生產狀況,而小農經濟的生產常常取決於自然環境的無數偶然事件。農業生產的周期性,對自然條件有先天的依賴性。這一經濟原因是人們的思維將天象和人事混在一起進行考察的中介。人事吉凶,社會治亂和自然現象之間存在有機聯繫的思想容易為社會普遍接受。小農經濟的活動方式也容易導致人們把天地自然(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和人類、動物等的兩性差別聯繫起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產生陰陽的基本觀念,作為對世界認識的出發點。這樣,小農經濟的活動方式有利於天人感應式的思維方式的滋生和發展。從不同的思維方式的比較來看,以直觀類比為基礎的猜測性思辨比以察類明故進行分析考察,在這樣的物質生產活動中更容易滋生、發展,宿命論、循環論比因果觀念也更易為社會所接受。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更多地要求從宏觀聯繫上解釋季節變化和農業生產周期之間的關係,說明天文、物候和農事之間的一般聯繫,而不要求對各個細節作具體、精確地分析考察。它需要的是一種具有朦朧概括,貌似全麵,可作多方麵的領悟的理論思維形式,而不需要那種注重實證分析,注重形式上的細緻論證,注重概念明確,條理分明,邏輯一致的思維形式。而手工業生產實踐,主要是對具體的金、木、帛等材料的加工、製作,手工業生產著重材料的選擇,加工的程序,加工的技巧,注意局部結構及過程的分析比較。另外,小農經濟的生產實際對數值計算有直接的要求,它注重數量等值變換的計算,而沒有能脫離具體數量的束縛,抽象到對一般數、形之間的聯繫,現實數量和空間形狀的聯繫的認識。因而,對邏輯分析及邏輯構成的方法自然沒有興趣。所以,以工藝技術實踐為基礎,以分析、察類、明故為特徵的墨子科學思想,隻適應手工業技術發展的需要,而不適應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科技體係的整體要求。
第四,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是一種基礎薄弱的簡單再生產,“對小農經濟來說,隻要死一頭母牛,他就不能按原有的規模來重新開始他的再生產” 。既然沒有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因而對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提高,也就沒有需要和可能了。但是,另一方麵,這種小農經濟也容易得到恢復和重建,隻要勞動力和一小塊土地就行了,因而對技術成果的應用和生產工具的改進其依賴程度不大。傳統的農業生產工具長時期來沒有得到很大的改進的事實就是明證。
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又是一種在中國封建社會政治、法律製度限製下的一種僵化的生產方式。它要人們的一切行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都墨守成規。社會思想也被歸結為一種先驗的僵化模式,使人的言行和思想都能在這種模式中得到解釋和心理上的滿足,並保證一切社會關係都變成一種一成不變的傳統。以實踐為基礎,以分析為手段,以探求因果聯繫為目的墨子科學思想當然不被相容而受排斥。
從墨子思想體係本身來看,墨子科學思想的湮滅亦存在四個內部原因。
其一,墨子的社會政治思想不能滿足封建國家政治統治的需要,它的湮滅是必然的命運。對一個思想體係來說,一部分的湮滅當然會影響另一部分的發展,墨子的社會政治思想不為後世研究,這對墨子科學思想的流傳和發展來說當然是一個不利的因素。
其二,尚同和別異作為墨子兩個根本的思維原則,是一對二律背反,使其在具體的科學思維過程總是存在基本的矛盾,對各種自然物體、自然現象的具體分析很難進一步深入。例如,同一幾何狀態,同一物質狀態的“端”是萬物的始基,它們如何能構成各異的自然萬物——“體”,就無從得到說明。別異的分析方法在尚同的原則前被堵住了,具體的科學認識始終處在一種萌芽的停滯狀態,很難深入發展下去。
其三,墨子的純功利主義的科學觀限製了科學理論思維的深入。墨子對科學技術有一個基本評價標準,“利於人謂之巧,不利於人謂之拙”。這種對待科學技術實用功利主義的態度具有兩重性。其益處在於科學活動能不脫離技術生產實踐,其弊處在於科學認識局限於經驗,不向理論提高的方向發展,隻看到科學技術現實的物質功用,而忽視了科學技術對社會生產長久的作用,忽視了科學作為一種認識體係對社會思想觀念發展、變革的巨大推動作用。因而,這種功利主義傾嚮往往會忽略一些尚在萌牙狀態的科技發明,也影響了墨子科學活動的理論化過程。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表明,對科技成果的評價不能隻滿足於眼前的物質利益。有時一些科技發明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並無什麽現實的物質利益可言,但它們的出現,引起了人們從各方麵對其進行理論上的研究,從而開拓了一些新的科學研究領域,或則促使了一些科學學科在廣度和深度上的發展。第一台蒸汽火車的經濟效益還比不上馬車,但它是一種新的動力運輸工具的萌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並能促使相關學科的發展。歐幾裏得的幾何學並沒有什麽現實的物質利益,但它卻為近代科學的產生在思想、方法上奠定了一個觀念基礎。
對一些自然現象的係統觀測和探究分析,對一些科學假設、科學命題、科學認識的正確性、完備性的反思和驗證,它們對科學發展的促進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它們是科學認識向理論化過渡的重要因素,是科學理論本身不斷完善的催化劑。墨子在科學活動過程中過度強調實用功利,窒息了其科學理論思維的進一步發展,使墨子的科學認識活動主要是停留在科學定義的水平上,沒有進一步通過經驗公式、科學命題、定理、原理的形式構成科學理論體係,限製了墨子的科學認識沿數學化、符號化的方向深入下去,而僅僅停留在用自然語言表達經驗材料的水平上。
墨子的功利主義隻是求溫飽而已,沒有一種提高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迫切要求,相反具有一種禁欲主義的傾向。這樣的功利主義不能從物質利益的角度促使社會各階層對科學技術活動的重視,提高改進技術的積極性。因此,墨子功利主義的科技觀對科學技術的促進作用是相當有限的。
其四,墨子沒有在宏觀上對自然進行廣泛的探索,沒有能對自然現象之間的宏觀聯繫進行考察和作出說明,而隻是局限於對感性經驗材料的理論思考。墨子通過對大量個別現象的分析進入到對特殊性認識的類的確定,但是沒有進一步向普遍性的形式發展,沒有能構成一組說明自然現象和物質存在的相互聯繫的總體性概念或範疇,用以說明自然的普遍現象和一般規律。因而,墨子的科學思想不能滿足社會思想和社會心理對自然現象作出一般解釋的要求。因此,作為一種科學思想來說,它缺乏完整性,這種缺陷也影響了社會對墨子科學思想的接受。
(三)中國傳統文化環境中的科學模式
中國封建社會的科技體係和古希臘、近代科學技術是兩種不同的模式。中國的傳統科技以醫、農、數、天四門學科為核心。從科學形態的結構分析,它具有幾個基本特徵:其一,對自然現象和自然基本規律的研究缺乏興趣,從某種意義上說,自然並沒有成為科學認識的獨立對象。天象、自然萬物或則是作為“取辨之物”,以“觀物比德”,或則是被認為神秘可畏而不可察。在理論思維上表現為天人感應或空泛色彩。在一些真知灼見中夾雜著迷信荒誕的東西。因而,在理論內容上表現為貌似全麵卻空泛,似是而非,缺乏確定的內涵和外延。它的理論解釋可作多方領悟,往往是既不能證實,亦不能證偽,信息容量較低的特徵。其二,在認識自然的方法上,更多地是從整體的模糊同一來認識自然。停留在表象的直觀上,忽視萬物在結構上的差異,缺乏追求自然界因果聯繫的知識興趣,往往是在先驗的解釋框架中,用表象類比的方法來表達對自然的認識。忽視對思維邏輯嚴格性的要求,概念往往是模糊和歧義的,定義往往是模稜兩可的,判斷缺乏確定性,推理論證缺乏邏輯根據。因而在理論形式上不追求嚴密性,忽視形式邏輯的基本要求。其三,中國傳統科技在技術上有傑出的成就和驚人的創造。但這些技術成就又往往是停留在能工巧匠的經驗技術的水平上,沒能在理論上得到總結和提高,為以後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一個基礎。所以,很多科技發明會無聲無息地消失,很多技術工藝失傳湮滅,往往得從頭開始。這浪費了無數代人的智力和經驗。這三個基本特徵從總體上體現了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一個固有模式——天人感應式的哲學思辨與經驗技術相混合,技術孤立地超前發展。中國古代科技這一發展模式是中國傳統文化環境的產物。
第四,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是一種基礎薄弱的簡單再生產,“對小農經濟來說,隻要死一頭母牛,他就不能按原有的規模來重新開始他的再生產” 。既然沒有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因而對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提高,也就沒有需要和可能了。但是,另一方麵,這種小農經濟也容易得到恢復和重建,隻要勞動力和一小塊土地就行了,因而對技術成果的應用和生產工具的改進其依賴程度不大。傳統的農業生產工具長時期來沒有得到很大的改進的事實就是明證。
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又是一種在中國封建社會政治、法律製度限製下的一種僵化的生產方式。它要人們的一切行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都墨守成規。社會思想也被歸結為一種先驗的僵化模式,使人的言行和思想都能在這種模式中得到解釋和心理上的滿足,並保證一切社會關係都變成一種一成不變的傳統。以實踐為基礎,以分析為手段,以探求因果聯繫為目的墨子科學思想當然不被相容而受排斥。
從墨子思想體係本身來看,墨子科學思想的湮滅亦存在四個內部原因。
其一,墨子的社會政治思想不能滿足封建國家政治統治的需要,它的湮滅是必然的命運。對一個思想體係來說,一部分的湮滅當然會影響另一部分的發展,墨子的社會政治思想不為後世研究,這對墨子科學思想的流傳和發展來說當然是一個不利的因素。
其二,尚同和別異作為墨子兩個根本的思維原則,是一對二律背反,使其在具體的科學思維過程總是存在基本的矛盾,對各種自然物體、自然現象的具體分析很難進一步深入。例如,同一幾何狀態,同一物質狀態的“端”是萬物的始基,它們如何能構成各異的自然萬物——“體”,就無從得到說明。別異的分析方法在尚同的原則前被堵住了,具體的科學認識始終處在一種萌芽的停滯狀態,很難深入發展下去。
其三,墨子的純功利主義的科學觀限製了科學理論思維的深入。墨子對科學技術有一個基本評價標準,“利於人謂之巧,不利於人謂之拙”。這種對待科學技術實用功利主義的態度具有兩重性。其益處在於科學活動能不脫離技術生產實踐,其弊處在於科學認識局限於經驗,不向理論提高的方向發展,隻看到科學技術現實的物質功用,而忽視了科學技術對社會生產長久的作用,忽視了科學作為一種認識體係對社會思想觀念發展、變革的巨大推動作用。因而,這種功利主義傾嚮往往會忽略一些尚在萌牙狀態的科技發明,也影響了墨子科學活動的理論化過程。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表明,對科技成果的評價不能隻滿足於眼前的物質利益。有時一些科技發明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並無什麽現實的物質利益可言,但它們的出現,引起了人們從各方麵對其進行理論上的研究,從而開拓了一些新的科學研究領域,或則促使了一些科學學科在廣度和深度上的發展。第一台蒸汽火車的經濟效益還比不上馬車,但它是一種新的動力運輸工具的萌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並能促使相關學科的發展。歐幾裏得的幾何學並沒有什麽現實的物質利益,但它卻為近代科學的產生在思想、方法上奠定了一個觀念基礎。
對一些自然現象的係統觀測和探究分析,對一些科學假設、科學命題、科學認識的正確性、完備性的反思和驗證,它們對科學發展的促進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它們是科學認識向理論化過渡的重要因素,是科學理論本身不斷完善的催化劑。墨子在科學活動過程中過度強調實用功利,窒息了其科學理論思維的進一步發展,使墨子的科學認識活動主要是停留在科學定義的水平上,沒有進一步通過經驗公式、科學命題、定理、原理的形式構成科學理論體係,限製了墨子的科學認識沿數學化、符號化的方向深入下去,而僅僅停留在用自然語言表達經驗材料的水平上。
墨子的功利主義隻是求溫飽而已,沒有一種提高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迫切要求,相反具有一種禁欲主義的傾向。這樣的功利主義不能從物質利益的角度促使社會各階層對科學技術活動的重視,提高改進技術的積極性。因此,墨子功利主義的科技觀對科學技術的促進作用是相當有限的。
其四,墨子沒有在宏觀上對自然進行廣泛的探索,沒有能對自然現象之間的宏觀聯繫進行考察和作出說明,而隻是局限於對感性經驗材料的理論思考。墨子通過對大量個別現象的分析進入到對特殊性認識的類的確定,但是沒有進一步向普遍性的形式發展,沒有能構成一組說明自然現象和物質存在的相互聯繫的總體性概念或範疇,用以說明自然的普遍現象和一般規律。因而,墨子的科學思想不能滿足社會思想和社會心理對自然現象作出一般解釋的要求。因此,作為一種科學思想來說,它缺乏完整性,這種缺陷也影響了社會對墨子科學思想的接受。
(三)中國傳統文化環境中的科學模式
中國封建社會的科技體係和古希臘、近代科學技術是兩種不同的模式。中國的傳統科技以醫、農、數、天四門學科為核心。從科學形態的結構分析,它具有幾個基本特徵:其一,對自然現象和自然基本規律的研究缺乏興趣,從某種意義上說,自然並沒有成為科學認識的獨立對象。天象、自然萬物或則是作為“取辨之物”,以“觀物比德”,或則是被認為神秘可畏而不可察。在理論思維上表現為天人感應或空泛色彩。在一些真知灼見中夾雜著迷信荒誕的東西。因而,在理論內容上表現為貌似全麵卻空泛,似是而非,缺乏確定的內涵和外延。它的理論解釋可作多方領悟,往往是既不能證實,亦不能證偽,信息容量較低的特徵。其二,在認識自然的方法上,更多地是從整體的模糊同一來認識自然。停留在表象的直觀上,忽視萬物在結構上的差異,缺乏追求自然界因果聯繫的知識興趣,往往是在先驗的解釋框架中,用表象類比的方法來表達對自然的認識。忽視對思維邏輯嚴格性的要求,概念往往是模糊和歧義的,定義往往是模稜兩可的,判斷缺乏確定性,推理論證缺乏邏輯根據。因而在理論形式上不追求嚴密性,忽視形式邏輯的基本要求。其三,中國傳統科技在技術上有傑出的成就和驚人的創造。但這些技術成就又往往是停留在能工巧匠的經驗技術的水平上,沒能在理論上得到總結和提高,為以後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一個基礎。所以,很多科技發明會無聲無息地消失,很多技術工藝失傳湮滅,往往得從頭開始。這浪費了無數代人的智力和經驗。這三個基本特徵從總體上體現了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一個固有模式——天人感應式的哲學思辨與經驗技術相混合,技術孤立地超前發展。中國古代科技這一發展模式是中國傳統文化環境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