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春秋戰國之際社會的批判是諸子私學思潮的一個基本方麵。孔子、老子、墨子雖然是不同社會階級的思想代表,但他們都對當時社會兩極分化的黑暗麵都作了相當清醒和理智的揭露和批評。相比之下,墨子對社會的批判更為激烈、尖銳和深刻。這和墨子本身作為其所代表的小生產勞動者的一員有關,他對社會的黑暗有更切身的體會,對社會貧富不均的兩極分化有更為自然本能的憤怒。但是,墨子激烈的社會批判一落實到具體的政治主張和行動時,卻明顯地表現出保守改良的特徵。這種保守、改良的特徵說明當時小生產勞動者力量的分散和薄弱,他們把改善自己生存困境的希望寄託於聖人賢君;寄託於溫和的改良;寄託於貴族統治階級的明智。墨子希望貴族統治階級明白損有餘益不足,上下均利對自己有利的道理。“農夫入其稅於大人,大人為酒醛粟盛,以祭上帝鬼神”, 小生產勞動者有了生存條件,他們才能創造王公大人所需的物質財富。墨子並不想打倒、推翻原有的各級統治者,而是寄希望於統治者能不拘一格選拔人才,使農與工肆之能人,能成為治理國家的各級“官吏,希望他們能代表小生產勞動者的利益。這種有能則舉之的尚賢思想一方麵固然表達了小生產勞動者要求政治平等的願望,但在另一方麵也說明了,小生產勞動者把自己境況改善的希望放在入仕做官上,想變成新的富貴者,”高予之爵,重予之祿“。 確實,在當時,庶民從學入仕平步青雲而富貴的社會現象較為常見。這種社會現象給小生產勞動者中的一些佼佼者提供了條件和希望,並被誇大、想像為小生產勞動者擺脫貧困的一種普遍出路。
墨子溫和的改良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其一,他認為不同階級的階級利益可在兼相愛,交相利的理想原則下得到調和統一。墨子一再倡導的“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這個利與害是有普遍意義的,不僅是對小生產勞動者而言,而且也是對統治階級、剝削階級而言。這種普遍意義的利與害在現實的階級社會中是不可能的。統治階級和被壓迫階級之間的階級關係及其利害關係雖然是在一定的生產方式的基礎上相互依賴而存在,但是階級的衝突,物質利益的對立是不可能通過一種烏托邦式的理論來解決的。其二,墨子背周禮而用夏政,是希冀用對原始大同的朦朧回憶及現實社會中小生產勞動者之間確實存在的互助友愛的社會風尚,將其理想化,普遍化,當成一種人入可以遵守的社會準則,使其對社會具有一種普遍的約束力。這樣,人人都成為謙謙君子,社會醜陋的黑暗麵就不會有其存在的土壤,兼愛、交利的大同社會又會重新恢復。其三,墨子的禁慾節儉,自苦為極的主張,雖然主要是針對統治階級,但也同樣要求小生產勞動者。墨子將小生產勞動者的生活需求隻限於得食、得衣、得息等起碼的生存條件,並不鼓勵他們對物質利益提出更高的追求。墨子這種得此而足的主張,即一方麵要求統治階級收斂其剝削程度,另一方麵又要求小生產勞動者不要過多要求,雖然墨子認識到小生產勞動者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這確實反映了小生產勞動者的兩重性,一方麵是對貧富兩極分化極為憤慨,另一方麵也往往心滿意足於有個溫飽的生活條件,害怕過多的物質要求會激化社會矛盾,影響他們所夢想的太平和康樂的生活。其四,墨子將社會不平等狀況的改革付緒於遊說少數人君世主,以為隻要有少數明君賢主能採納他的主義,實踐他的政治主張,那麽兼愛交利的平等社會就會實現。他一生東奔西走,周遊列國,對統治階級進行說教,而且堅持言不聽不處其朝,義不行不謀其官的原則。這雖然說明了墨子對自己主義的堅定性,但也充分表明了墨子實現其主義的手段隻有說教改良。墨子並不想在實際行動上組織小生產勞動者以暴力的形式反對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也沒有在理論上宣傳或論證暴力造反是小生產勞動者能獲得最大的物質利益和政治平等的最好手段。
對墨子歷史觀三對內在矛盾的分析,說明子墨子表現了小生產勞動者對社會歷史看法的兩重性。雖然墨子的歷史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和小生產勞動者的思想動態,但沒有揭示當時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和發展的基本傾向,從這個角度,墨子矛盾的歷史觀正是其烏托邦政治理想的一種反映。
二、墨子政治實踐失敗的歷史必然性
墨學是先秦諸子時代能和儒學相抗衡的顯學,其影響顯赫一時,這是先秦諸子都承認的歷史事實,但是墨子的政治實踐卻是完全失敗的。雖然止楚攻宋是墨子一生中最為輝煌的業績,但這場被製止的戰爭對春秋戰國期間無數的大小戰爭來說,隻是大海中的一朵小浪花,很快就被吞沒了。春秋戰國諸侯割據的局麵最終還是以戰爭方式結束,秦始皇建立的統一帝國是一個用刑法嚴厲鎮壓和控製的封建專製的等級社會,它充滿著尖銳的階級矛盾和激烈的階級衝突。這裏,先分析一下墨子政治實踐的基本特徵,再進一步論述其政治實踐失敗的若幹原因。
(一)墨子政治實踐的基本特徵
墨子提出了代表小生產勞動者思想和利益的一種理論體係,墨子以及他的弟子後學都迫切希望這種理論能付之於實現。墨子集團不僅是聚徒授學,坐而論道,而更主要是以東奔西走,周遊列國,勸說君主的方式來實現其主義。在墨家集團內部實際上實踐了其理論主張。所以,人稱“墨突不黔”“墨子無暖席”。
墨子聚徒,組織成一個類似宗教式的集團。墨子用墨家教義,巨子製度,嚴格的修身磨鍊等類似宗教的方式將墨家成員凝集成一個相當穩定的行動集團。墨子要求墨家成員自覺地嚴格遵守墨家教義。墨子獻書楚惠王,楚惠王不欲採取其主張,但表示樂養賢人,以書社五百裏封之,墨子不受而去。 又越王欲以吳地五百裏以封墨於,墨子得知越王不會用其道,實現其主張,亦辭封不去。因為墨子認為,“不用吾道,而吾往焉,則是我以義耀也”。 墨子反對為了高官厚祿而出賣主義,批判“今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慎也”。 墨子認為為祿背義,苟且偷身忘義的市儈作風是墨家所不齒。
墨子對堅持墨家教義的要求是言行一致,認為“言足以遷行者,常常;不足以遷行者,勿常。不足以遷行而常之,是盪口也。” 墨子批評其弟子勝綽見利忘義,助項子牛三侵魯地,“言義而弗行,是犯明也,綽非弗之知也,祿勝義也”。作為一種對比,墨子極力稱讚其弟子高石子持義背祿。高石子仕衛,衛君以高官厚祿待之,“高石子三朝必盡言,而言無行者,去而之齊。……子墨子說,而召子禽子曰:”……夫倍義而鄉祿者,我常聞之矣。倍祿而鄉義者,於高石子焉見也。“ 墨子對教義遵守的嚴格要求,使墨家成員在精神、信仰上具有一種堅定的信念,願為墨子的主義而吃苦獻身。
墨子在墨家集團中實行巨子製度,即類似於宗教領袖。巨子是一同墨家之義的聖賢,而且還是墨家之法的執行者。巨子以自己本身的品格、道德力量和領袖地位對墨家成員具有很大的約束力和震懾力。墨家成員對巨子都絕對服從,並為之赴湯踏刃,死不旋踵。《呂氏春秋。上德》篇記載的一則關於墨家巨子的故事生動他說明了這一點。墨者巨子孟勝為陽城君守國,以身殉職,其弟子徐弱諫孟勝說,如孟勝一死,則絕墨者於世。孟勝認為,如果我不以身殉職,世人會以為墨者言行不一,貪生忘義。這樣,社會上求嚴師、賢友、良臣,必然不會再求於墨者。今天我以身殉職,是實行墨者之義,繼承了墨子的事業,將其發揚光大,何況我已將巨子之位傳於宋之賢者田襄子,所子墨者絕不會絕於世。徐弱聽後說,遵巨子之言,我請先死。孟勝死後,隨其殉死的弟子有83人,兩個去傳命授巨子位於田襄子的弟子,完成使命後,也趕回荊國殉死為巨子。
墨子溫和的改良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其一,他認為不同階級的階級利益可在兼相愛,交相利的理想原則下得到調和統一。墨子一再倡導的“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這個利與害是有普遍意義的,不僅是對小生產勞動者而言,而且也是對統治階級、剝削階級而言。這種普遍意義的利與害在現實的階級社會中是不可能的。統治階級和被壓迫階級之間的階級關係及其利害關係雖然是在一定的生產方式的基礎上相互依賴而存在,但是階級的衝突,物質利益的對立是不可能通過一種烏托邦式的理論來解決的。其二,墨子背周禮而用夏政,是希冀用對原始大同的朦朧回憶及現實社會中小生產勞動者之間確實存在的互助友愛的社會風尚,將其理想化,普遍化,當成一種人入可以遵守的社會準則,使其對社會具有一種普遍的約束力。這樣,人人都成為謙謙君子,社會醜陋的黑暗麵就不會有其存在的土壤,兼愛、交利的大同社會又會重新恢復。其三,墨子的禁慾節儉,自苦為極的主張,雖然主要是針對統治階級,但也同樣要求小生產勞動者。墨子將小生產勞動者的生活需求隻限於得食、得衣、得息等起碼的生存條件,並不鼓勵他們對物質利益提出更高的追求。墨子這種得此而足的主張,即一方麵要求統治階級收斂其剝削程度,另一方麵又要求小生產勞動者不要過多要求,雖然墨子認識到小生產勞動者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這確實反映了小生產勞動者的兩重性,一方麵是對貧富兩極分化極為憤慨,另一方麵也往往心滿意足於有個溫飽的生活條件,害怕過多的物質要求會激化社會矛盾,影響他們所夢想的太平和康樂的生活。其四,墨子將社會不平等狀況的改革付緒於遊說少數人君世主,以為隻要有少數明君賢主能採納他的主義,實踐他的政治主張,那麽兼愛交利的平等社會就會實現。他一生東奔西走,周遊列國,對統治階級進行說教,而且堅持言不聽不處其朝,義不行不謀其官的原則。這雖然說明了墨子對自己主義的堅定性,但也充分表明了墨子實現其主義的手段隻有說教改良。墨子並不想在實際行動上組織小生產勞動者以暴力的形式反對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也沒有在理論上宣傳或論證暴力造反是小生產勞動者能獲得最大的物質利益和政治平等的最好手段。
對墨子歷史觀三對內在矛盾的分析,說明子墨子表現了小生產勞動者對社會歷史看法的兩重性。雖然墨子的歷史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和小生產勞動者的思想動態,但沒有揭示當時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和發展的基本傾向,從這個角度,墨子矛盾的歷史觀正是其烏托邦政治理想的一種反映。
二、墨子政治實踐失敗的歷史必然性
墨學是先秦諸子時代能和儒學相抗衡的顯學,其影響顯赫一時,這是先秦諸子都承認的歷史事實,但是墨子的政治實踐卻是完全失敗的。雖然止楚攻宋是墨子一生中最為輝煌的業績,但這場被製止的戰爭對春秋戰國期間無數的大小戰爭來說,隻是大海中的一朵小浪花,很快就被吞沒了。春秋戰國諸侯割據的局麵最終還是以戰爭方式結束,秦始皇建立的統一帝國是一個用刑法嚴厲鎮壓和控製的封建專製的等級社會,它充滿著尖銳的階級矛盾和激烈的階級衝突。這裏,先分析一下墨子政治實踐的基本特徵,再進一步論述其政治實踐失敗的若幹原因。
(一)墨子政治實踐的基本特徵
墨子提出了代表小生產勞動者思想和利益的一種理論體係,墨子以及他的弟子後學都迫切希望這種理論能付之於實現。墨子集團不僅是聚徒授學,坐而論道,而更主要是以東奔西走,周遊列國,勸說君主的方式來實現其主義。在墨家集團內部實際上實踐了其理論主張。所以,人稱“墨突不黔”“墨子無暖席”。
墨子聚徒,組織成一個類似宗教式的集團。墨子用墨家教義,巨子製度,嚴格的修身磨鍊等類似宗教的方式將墨家成員凝集成一個相當穩定的行動集團。墨子要求墨家成員自覺地嚴格遵守墨家教義。墨子獻書楚惠王,楚惠王不欲採取其主張,但表示樂養賢人,以書社五百裏封之,墨子不受而去。 又越王欲以吳地五百裏以封墨於,墨子得知越王不會用其道,實現其主張,亦辭封不去。因為墨子認為,“不用吾道,而吾往焉,則是我以義耀也”。 墨子反對為了高官厚祿而出賣主義,批判“今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慎也”。 墨子認為為祿背義,苟且偷身忘義的市儈作風是墨家所不齒。
墨子對堅持墨家教義的要求是言行一致,認為“言足以遷行者,常常;不足以遷行者,勿常。不足以遷行而常之,是盪口也。” 墨子批評其弟子勝綽見利忘義,助項子牛三侵魯地,“言義而弗行,是犯明也,綽非弗之知也,祿勝義也”。作為一種對比,墨子極力稱讚其弟子高石子持義背祿。高石子仕衛,衛君以高官厚祿待之,“高石子三朝必盡言,而言無行者,去而之齊。……子墨子說,而召子禽子曰:”……夫倍義而鄉祿者,我常聞之矣。倍祿而鄉義者,於高石子焉見也。“ 墨子對教義遵守的嚴格要求,使墨家成員在精神、信仰上具有一種堅定的信念,願為墨子的主義而吃苦獻身。
墨子在墨家集團中實行巨子製度,即類似於宗教領袖。巨子是一同墨家之義的聖賢,而且還是墨家之法的執行者。巨子以自己本身的品格、道德力量和領袖地位對墨家成員具有很大的約束力和震懾力。墨家成員對巨子都絕對服從,並為之赴湯踏刃,死不旋踵。《呂氏春秋。上德》篇記載的一則關於墨家巨子的故事生動他說明了這一點。墨者巨子孟勝為陽城君守國,以身殉職,其弟子徐弱諫孟勝說,如孟勝一死,則絕墨者於世。孟勝認為,如果我不以身殉職,世人會以為墨者言行不一,貪生忘義。這樣,社會上求嚴師、賢友、良臣,必然不會再求於墨者。今天我以身殉職,是實行墨者之義,繼承了墨子的事業,將其發揚光大,何況我已將巨子之位傳於宋之賢者田襄子,所子墨者絕不會絕於世。徐弱聽後說,遵巨子之言,我請先死。孟勝死後,隨其殉死的弟子有83人,兩個去傳命授巨子位於田襄子的弟子,完成使命後,也趕回荊國殉死為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