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學術淵源對墨子思想的形成來說有幾重意義:其一,正因為墨子曾係統地學習過周禮和儒學,才使他能有的放矢地批判周禮和儒學,從而形成與儒學相抗衡的思想體係。其二,墨子修先聖之術,通六藝之論,於《詩》、《書》之教深有修養,也應得益於此,為他建立自己的學說和聚徒授業準備了知識基礎。


    從《墨子》所記載的墨子行蹤看,墨子的政治、社會活動是帶了眾多弟子,以集團方式大範圍地在各國奔走、遊說,宣傳和實踐自己的政治主張。墨子“生於魯而仕宋,其生平足跡所及,則嚐北之齊,西使衛,又屢遊楚,前至郢,後客魯陽,復欲適越而未果。” 所以,人稱“墨子無暖席”。從可考的事件看,墨子一生的主要業績有:


    止楚攻宋。這是墨子一生最光輝的成功之舉,此事大約發生在公元前445 —440 年,墨子此時正處壯年。《公輸》篇記載,公輸盤為楚國建造攻城雲梯,準備攻打宋國。墨子聽到這一消息,從齊國出發,裂裳裹足,日夜兼程,十天趕到楚國都城郢。墨子先與公輸盤論辯,用兼愛非攻之理折服公輸盤,又在楚王麵前闡述兼愛非攻之說。然後,墨子與公輸盤在楚王麵前進行一場攻防戰。墨子以身上的革帶為城,以小木版為器械,公輸盤用9 種方式攻城,都被墨子瓦解,公輸盤用完全部攻城機械,而墨子的守城器械卻乃有餘。最後,公輸盤想殺掉墨子,以達到攻宋的目的。但墨子有備無患,告知楚王和公輸盤,自己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自己製造的守城器械,在宋城上嚴陣以待。這樣,楚王才被迫放棄攻宋的企圖。《耕柱》篇、《魯問》篇記載的,墨子勸阻魯陽文君攻鄭、攻宋,也都是應用了兼愛非攻的學說。


    獻書惠王。此事大約發生在公元前439 年左右。《貴義》篇記載了墨子南遊到楚,獻書給楚惠王, 惠王稱讚為良書,表示雖不願按墨子之道得天下,卻表示願意養象墨子一樣的賢人。對此,墨子拒絕,認為“道不行,不受其賞,義不聽不處其朝”。這和《魯問》篇記載的墨子說越王的態度相一致。越王準備封地五百裏以請墨子到越國教越王。墨子表示,如果越王聽我的話,用我的道,那末我就去越,隻求食能果腹,衣能遮身,並不為封地賞賜。如果越王不聽我的話,不用我的道,而我去越,等於是出賣我的思想和主義,那我決不去越國。墨子在獻書時,批駁了誣其學說為“賤人之所為”,不適合至尊至上的楚惠王的論調。


    墨子認為,隻要可行,有益於天下,那末賤人之所為同樣是聖王之必需。


    居魯與儒者辯論。《三辯》、《耕柱》、《公孟》等篇記載了墨子與儒者程繁、巫馬子、子夏子徒、公孟子等圍繞著禮與樂、言與行、述與作、義與利、形式與內容、喪服與從事等問題展開了辯詰。墨子在論戰中批駁了儒者的觀點,闡述、論證了自己的學說和主張。特別是《公孟》篇,通篇都是與孔子之徒公孟的論戰。在論辯中,墨子直接抨擊了儒者的言行,認為君子為了天下之利應不避禍危,必以諫。批評儒者先服後行,墨子認為行不在於穿什麽衣服,歸根結底應看行為的效果。反對儒者必稱古言、古服和喪服三年之禮儀,墨子認為喪服時間太久會妨礙社會的生產,廢棄了人們的各種工作,指責儒者之道足以危害社會,喪失天下。


    (二)墨學淵源


    墨子所開創的學派,所形成的係統的學說、理論是空前絕後的。它反映了社會激烈變革時期新興的,剛剛脫離等級宗法束縛的,處於上升趨勢的小生產勞動者的政治和經濟利益。研究墨子學說產生的社會基礎對把握墨子思想的基本脈絡固然是相當重要的(如研究當時社會的物質條件,政治、經濟、思想的現實需要等等)。但是,分析、考察、探討一下墨學的學術淵源,對明確其源流,辨其得失之因,考其興衰之緣,乃可另闢一徑,達到對墨子思想的深入認識。


    古文獻中有關墨學淵源的記載,大略有以下數條:“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捨不同,皆自謂真堯舜。” 墨子稱道大禹,認為“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背周道而用夏政”。 “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於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後在於魯,墨子學焉。” “蓋墨翟,宋之大夫”。 這些史料大致揭示了墨學的三個淵源。其一源於堯舜禹之道。其二源於周禮。其三源於宋俗。根據對現存的《墨子》53篇及相關史料的分析,墨學的這三個淵源的說法都有其根據。下麵作一簡略的分析。


    堯、舜、禹的時代是氏族部落的原始公社的社會製度。在這樣的社會製度中,有兩點是基本可肯定的。其一,部落的首領不是世襲的,而是通過一定方式舉薦出來的,這就是堯、舜、禹之間的禪讓製度。根據《尚書。堯典》等篇記載的傳說,堯在帝位時,諮詢四嶽(類似部落首領的元老會議),四嶽推薦舜作繼位人,經過考驗,舜攝位行政,堯死,舜正式即位。後來,舜以同樣方式讓位於禹。《論語。堯曰》也記載了堯、舜、禹之間禪讓的傳說,“堯曰:”谘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禪讓製度當有所據,戰國時仍有遺風。例如,《呂氏春秋。不屈》篇記載,”魏惠王謂惠子曰:“上世之有國必賢者也,今寡人實不若先生,願得傳國。’惠子辭。”魏惠王效法堯想讓位給惠子,惠子卻學許由而謝辭。《戰國策。燕策》記載燕王哈效法堯舜禪讓的歷史。燕王噲讓位給大臣子之,結果釀成國內大亂,諸侯幹涉,事敗身亡的大禍。堯、舜、禹的禪讓之說是墨子尚賢說的直接來源,“尚欲祖述堯舜禹湯之道,將不可以不尚賢” 墨子所述的古代聖王從百姓中舉賢才的故事和墨子的尚賢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古者堯舉舜於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禹舉益於陰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 “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 墨家組織領袖的產生是實行一種巨子製的舉薦方法,“以巨子為聖人,皆願為之屍,冀得為其後世。” 《呂氏春秋。上德》篇曾記載,墨家巨子孟勝在以身殉義之前說:“我將屬巨子於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賢者也,何患墨者之絕世也!”說明在墨家內部是以舉賢繼任的方法來解決墨家領袖的繼承問題。這和堯、舜、禹禪讓的故事相一致。墨家钜子以身作則,吃苦耐勞,獻身救世的精神也是直接繼承了墨家所謳歌的沐雨櫛風,日夜不休,為民操勞的夏禹作風。


    原始公社的大同思想對墨子的理想社會的思想也有直接影響。《禮記。禮運》篇記載了關於大同社會的描寫:“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範文瀾認為這段話講的是禹以前的社會情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墨子評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邢兆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邢兆良並收藏墨子評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