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翟是宋人,還是魯人,亦是一個紛訟未決的問題。孫詒讓引了關於記載墨子是宋人的文獻有:葛洪的《神仙傳》,《文選。長笛賦》,李注引《抱樸子》,《荀子。修身》,楊注和《元和姓纂》。其中《元和姓纂》說:“墨氏,孤竹君之後,本墨台氏,後改為墨氏,戰國時宋人。墨翟著書號《墨子》。” 楊向奎認為《元和姓纂》的這種說法很有道理,一直到南北朝時還有姓墨台氏者。《史記。殷本紀》記載殷後有目夷氏,《廣韻》“夷”字注,以為是宋公子目夷後。“目夷”也作“墨夷”,“翟”與“夷”古音可以通假,“墨翟”可能就是“目夷”之別寫。 ……顧頡剛曾比較係統地考證了墨子是宋人。現將顧頡剛的論述轉引如下: 我們以為,墨確是他的真姓氏,而且從這姓上可以知道他是公子目夷之後,原是宋國的宗族。按《史記伯夷列傅索隱》引應劭說:“(孤竹)蓋伯夷之國,君姓墨胎氏,”又《周本紀》《正義》引《括地誌》,“孤竹,……殷時諸侯孤竹國也,姓墨胎氏,”是知伯夷姓墨胎。《通誌氏族略》引《元和姓纂》說墨氏“孤竹君之後,本墨台氏,後改為墨氏,……戰國時宋人墨翟著書號墨子,”則以墨子為孤竹君之後,由墨台(胎)縮短為墨姓的。梁玉繩《漢書古今人表考》說:“考《北周書怡峰傳》,雲‘本姓默台,避難改焉,’則‘台’即‘怡’字,作‘胎’非也(原註:台有胎音,故誤。)”據此,則“台”應讀作“怡”,直到南北朝時還有姓墨台的。又考史記殷本紀,殷後有目夷氏。《潛夫論誌氏姓篇》以《目夷氏》為微子之後。《廣韻》《六脂》“夷”字注雲,“宋公子目夷之後,以目夷為氏,“則公子目夷之後為目夷氏。這個目夷氏又作墨夷氏,世本說:”宋襄公子墨夷須為大司馬,其後有墨夷皋“(《廣韻六脂》及《姓氏急就篇》引。)”宋襄公子“當是”宋襄公兄子“的傳訛。《通誌氏族略》又說:”墨台,宋成公子墨台之後,“此”宋成公“當是”宋桓公“之訛,則”目夷“直作”墨台“,與伯夷姓合。《左傳》僖八年載宋太子茲父與公子目夷互相以仁讓國,茲父說”目夷長且仁“,目夷說”能以國讓,仁孰大焉!“這頗與伯夷叔齊相互讓國的傳說相似。論語也說伯夷叔齊”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伯夷與目夷讓國的事既甚相近,姓又相同,即名也有一半相同,也許即是一個人傳說的分化。目夷居長,所以稱作伯夷;叔齊當即太子茲父。墨子是伯夷之後,實在就是公子目夷之後。論語正義引春秋少陽篇:”伯夷姓墨,“則墨怡亦可去其下一字而單作墨。這可證墨子的受姓之始。又墨學與宋人思想多合,俞正燮說:墨者,宋君臣之學也。……記曰,”天子命諸侯教然後為學。“宋王者後,得自立學。又亡國之餘,言仁義或失中。管子書立政雲,”兼愛之說勝,則士率不戰,“立政九敗解雲,”不能令彼無攻我,彼以教士,我以敲眾,彼以良將,我以無能,其敗必覆軍殺將,“如此正宋襄公之謂。左傳公子目夷謂襄公未知戰,”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兼愛非攻,蓋宋人之蔽。呂氏春秋審應雲,”偃兵之義,兼愛天下之心也。“據左傳襄公歿後,華元向戌皆以止兵為務,墨子出,始請守禦之法,不如九敗解所譏。墨子實宋大夫,其後宋牧亦墨徒,欲止秦楚之兵,言戰不利。有是君則有是臣,……墨為宋學明也。(《癸巳類稿》卷十四《墨學論》)馮友蘭先生也說:宋為殷後,在春秋列國中文化亦甚高。《漢書地理誌》曰:”宋地,房心之分野也。……其民猶有先王遺風,重厚多君子,好稼穡,惡衣食,以致畜藏“(《史記貨殖列傳同》)。惟宋人重厚,故在當時以愚見稱。……墨子之道,”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太殷,以自苦為極,“(《莊子天下篇》),所謂”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必在宋人重厚多君子之環境中乃能發展。且好稼穡,惡衣食,以致畜藏,亦墨子強本節用之說所由出也。(《中國哲學史》上卷第五章[ 一] 《論墨子學為宋學》)據他們說來,兼愛,非攻,節用都是宋人思想與宋俗。其實明鬼也是宋俗,《左傳》僖公十九年載宋襄公用鄭子於次睢之社,欲以蜀東夷。殺人媚鬼,這種極端野蠻的宗教行為,在春秋時,也隻有東南方一帶的人使用過(昭公十年又記季平子用人於毫社,胡適之先生說:”用人祭社,似是殷商舊俗,“語見《說儒》一文。)又《商書》《盤庚》三篇露骨地表示著商人迷信祖先神靈的思想,與《周書》所表現的周人宗教思想頗不一樣,墨學與宋俗實在太接近了。孫詒讓持墨子魯人說。他認為,持宋人說者,”此蓋因墨子為宋大夫,遂以為宋人。以本書考之,似當以魯人為是。《貴義篇》雲:“墨子自魯即齊。‘又《魯問篇》雲:”越王為公尚過束車五十乘以迎墨子於魯’。《呂氏春秋。愛類篇》雲:“公輸般為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見荊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淮南子。修務訓》亦雲:”自魯趨而往,十日十夜至於郢。’並為墨子為魯人之塙證。“ ……張純一在《墨子集解。墨子魯人說》又舉證進一步確認墨子為魯人,”《非攻》中篇,東方有莒之國者,莒在魯東也,《貴義篇》曰:“北之齊至淄水,不遂而返‘,魯在齊南也……《魯問篇》魯君與墨子問答者再,設非魯人何不雲遊於魯見魯君耶?又魯人有因子墨子而學其子者,觀此魯人,必居距墨子不遠。又魯之南鄙人有吳慮者,冬陶夏耕,自比於舜,子墨子聞而見之,顯見墨子居魯北境,故曰南鄙,曰聞而見之,不甚遠故也。……《備梯篇》曰:”禽滑厘子事子墨子三年,子墨子甚哀之,乃管酒塊脯寄於太山,滅茅坐之。‘太山即魯北境也。……《淮南子。記論訓》曰:“總鄒魯之儒墨,通先聖之遺教,’凡此皆是為墨子是魯國人之確證。”以上大致是墨子為宋人或為魯人的基本依據。
平心而論,用這些材料說墨子為宋人,或為魯人未必鐵證如山。
這裏有一個問題必須加以區別的,即祖籍、出生地、居住地這三者並不是一回事。如孔子祖上宋國沒落貴族,生於魯,長於魯,後又週遊衛、宋、陳、蔡、齊、楚等國。在春秋戰國之際,社會政局比較動盪,人口流動比較頻繁的情況下(如貴族敗落,戰爭避亂,遊士、商販的長途週遊),精確斷定墨子的出生地或那國人對探討墨子思想的意義不是很大,況且現有的史料也很難證之鑿鑿。如果說,這些史料證明墨子為宋人或為魯人尚不充足,但也可大致說明兩點:一、墨子的先祖是宋人。二、墨子長期的居住地是魯國。魯國是姬姓封國,周公旦之子伯禽是其開國君主。魯國享受著“祝宗卜史、備物典策,官司彝” 的特權,具有較為濃厚的周文化傳統。墨子長期居魯對墨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魯國在春秋時有“周禮盡在魯”的雅譽,墨子在魯國受到周文化的薰陶,“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於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後在於魯,墨子學焉。”魯國又是儒家的發源地,墨子青年時代在魯國曾“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
平心而論,用這些材料說墨子為宋人,或為魯人未必鐵證如山。
這裏有一個問題必須加以區別的,即祖籍、出生地、居住地這三者並不是一回事。如孔子祖上宋國沒落貴族,生於魯,長於魯,後又週遊衛、宋、陳、蔡、齊、楚等國。在春秋戰國之際,社會政局比較動盪,人口流動比較頻繁的情況下(如貴族敗落,戰爭避亂,遊士、商販的長途週遊),精確斷定墨子的出生地或那國人對探討墨子思想的意義不是很大,況且現有的史料也很難證之鑿鑿。如果說,這些史料證明墨子為宋人或為魯人尚不充足,但也可大致說明兩點:一、墨子的先祖是宋人。二、墨子長期的居住地是魯國。魯國是姬姓封國,周公旦之子伯禽是其開國君主。魯國享受著“祝宗卜史、備物典策,官司彝” 的特權,具有較為濃厚的周文化傳統。墨子長期居魯對墨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魯國在春秋時有“周禮盡在魯”的雅譽,墨子在魯國受到周文化的薰陶,“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於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後在於魯,墨子學焉。”魯國又是儒家的發源地,墨子青年時代在魯國曾“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