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頁
李世民私密生活全記錄 作者:司馬路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萬歲萬歲萬萬歲!”
應答聲驚天動地,氣勢澎湃,顯示了唐軍忠於朝廷,所向無敵的一貫品質。太上皇大為高興,一再揮手向將士們問好。
閱兵後,太上皇回到未央宮,設宴招待三品以上的文臣武將和各國駐京使節。禦宴上,歌聲清越,舞姿翩翩,賞心悅目,一派融融氣象。太宗首先捧酒上壽道:
“今四夷入臣,皆陛下教誨,非臣智力所及。昔漢高祖亦隨太上皇於此宮置酒,捧玉卮為太上皇壽,言道:‘昔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臣業所就,與仲孰多?’漢高祖妄自尊大,臣兒不取!”
太上皇聽了這話,開心地哈哈大笑,將觴中美酒一飲而盡。與宴公卿一齊拱手賀道:“萬歲萬歲萬萬歲!”
為了讓太上皇高興,太宗又拿出他昨晚寫的一首詩,親自念給太上皇聽:
守歲
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念完後,眾卿一齊叫好,接著太子李承幹奉觴給太上皇祝壽。望了自己的第三代皇位繼承人,太上皇更是高興,不顧年老體衰,又是一氣幹了觴中的美酒。
望著白白胖胖,從未吃過苦受過罪的太子李承幹,太宗對東宮左庶子於誌寧、右庶子杜正倫說:
“朕年十八,猶在民間,民之疾苦,無不知之。及居大位,區處事務,猶有差失。太子承幹,生於承幹殿,貞觀初,立為太子,養於深宮,百姓艱難,未曾目睹,能無驕逸乎?卿等應亟諫。”
於誌寧、杜正倫連連點頭應承:“臣領旨謹記!”
沒等禦宴結束,年事已高、過度興奮的太上皇已自不支,於是傳旨擺駕回宮。太宗攙著太上皇來到殿外,又決計親自捧輿送太上皇至寢殿門,太上皇不許,乃命太子承幹代為捧輿。
這是太上皇一生中最後一次盛宴。其後不久,太上皇得了風疾,臥床不起。雖經天下名醫多方療治,但病終不見好轉。秋風蕭瑟,枯葉飄落,病榻上的太上皇下遺詔道:
“既殯之後,皇帝宜於別所視軍國大事。其服輕重,悉從漢製,以日易月。園陵製度,務從儉約。”
貞觀九年(635年)五月庚子日,太上皇李淵走完了人生最後的旅程,崩於大安宮的垂拱前殿。群臣上諡曰太武皇帝,廟號高祖。欽天監奏請擇日安葬大武皇帝於獻陵。為了表達孝心,太宗下詔道:
“山陵依漢長陵故事,務在崇厚。”
安葬期在十月,工期緊,任務重,要建成漢高祖那樣的陵墓規模根本不可能,秘書監虞世南上疏道:
聖人薄葬其親,非不孝也,深思遠慮,以厚葬適足為親之累,故不為耳。昔張釋之有言:‘使其中有可欲,雖錮南山猶有隙’。劉向言:‘死者無終極而國家有廢興,釋之之言,為無窮計也。’其言深切,誠合至理。伏惟陛下聖德度唐、虞,而厚葬其親乃以秦漢為法,臣竊為陛下不取。雖復不藏金玉,後世但見丘壟如此其大,安知無金玉邪!且今釋已依霸陵,而丘壟之製獨依長陵,恐非所宜。伏願依《白虎通》,為三仞之墳,器物製度,率皆節損,仍刻石立之陵旁,別書一通,藏之宗廟,用為子孫永久之法。
奏疏遞了上去,太宗不理,虞世南再一次上書諫道:
“漢天子即位即營山陵,遠者五十餘年,今以數月之間為數十年之功,恐於人力有所不逮。”
虞世南再次上疏,太宗隻得將他的意見交由有司討論。漢高祖陵高九丈,有些太高,若給上皇起“三仞之墳”又未免太低,最後經房玄齡提議,按照光武帝原陵高六丈的規模,築成獻陵,作為太上皇最後的安息之所。
冬十月庚寅這天,葬太武皇帝於獻陵,太穆竇皇後附葬。獻陵位於京兆三原縣東之十八裏,座北朝南,山林環抱,陵前後各有一對石虎,南門有一對石犀牛和華表。
太上皇病重這年,隴右山崩,大蛇多次出現,江淮、山東等地,洪水為災。太宗頗為憂慮,又不願公開討論此事,於是召來博學多才的虞世南,讓他談談對這些異常天象的看法。虞世南看問題比較務實,回奏道:
“蛇應當在野外,如果進入市鎮,便是怪事。如今蛇出現在山澤,深山大澤必有龍蛇,不足為怪。山東足雨,雖然是常事,但若下雨過多,恐怕有冤獄,應當審查在押罪犯,以符合天意。妖不勝德,隻有修德才可以消災。至於山崩,自古就有這種現象,不足為奇。”
太宗聽了這話,深以為然,當即也做了一番自我反思:
“朕年弱冠,舉義兵,年二十四平天下,未三十而居帝位。自謂三代以下撥亂之主,莫有逾之者。又自以為驍勇如薛舉,鷙猛如金剛,皆為朕破滅;竇建德跨河北,王世充據洛陽,足為勁敵,悉為我所擒。及逢家難,複決意安社稷,遂登大寶,又降服北夷,征服西域。因之頗為自矜,或輕天下士,此為朕的過錯。”
虞世南拱手道:“臣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願陛下撫民以靜,對四夷愛之如一,召天下士,喜納忠言。勿以功高過古人而自矜伐,勿以太平漸久而生驕怠,慎終如始,則天下幸甚!”。
太宗正色言道:
“秦始皇平六國,隋煬帝富有四海,既而驕逸,毀於一旦,我何得自驕!”
虞世南告辭走後,太宗覺得心裏還是不得勁,他尋思來尋思去,太宗當即叫近侍召來房玄齡,對他說:
“太上皇也入土為安了,朕想下一步該整理整理太上皇的起居注,修一部《高祖實錄》,由你來牽頭。”
房玄齡拱手道:“臣一定盡心去做這件事,給事中許敬宗、著作佐郎敬播都是修史方麵的專家,可以讓他們加入進來。”
太宗對由誰來修史不太感興趣,但最想看到的是高祖的起居注,想看看高祖在玄武門事變前前後後都說了些什麽。
“玄齡啊,”太宗試試探探地問,“朕想看看太上皇的起居注,不知道行不?”
太宗這一說,房玄齡算明白了皇帝要修國史的主要意圖,便遲疑地答道:
“自古帝王不能自觀國史,此事非同小可,是否叫群臣議論一下?”起居註記錄君主的言行,善惡必書,若帝王自觀,勢必引起一些不良的後果,影響歷史記錄的公正性,這一點太宗明白,隻得揮揮手,讓房玄齡下去找幾個大臣“議”去了。
太宗要看高祖的起居注,此動議一出,當即遭到一片反對之聲。當天,諫議大夫朱子奢就上表,表示反對,其上表曰:今月十六日,陛下出聖旨,發德音。以起記錄居書帝王臧否。前代但藏於史官,人主不見。今欲親自觀覽,用知得失。臣以為聖躬舉無過事,史官所述,義歸盡善,陛下獨覽起居,於事無失。若以此法傳示子孫,竊有未喻。大唐雖七百之祚,天命無改。至於曾元之後,或非上智,但中主庸君,飾非護短。見時史直辭,極陳善惡,必不省躬罪己,唯當致怨史官。但君上尊崇,臣下卑賤,有一於此,何地逃刑。既不能效朱雲廷折,董狐無隱,排霜觸電,無顧死亡。唯應希風順旨,全身遠害。悠悠千載,何所聞樂!所以前代不觀,蓋為此也。
應答聲驚天動地,氣勢澎湃,顯示了唐軍忠於朝廷,所向無敵的一貫品質。太上皇大為高興,一再揮手向將士們問好。
閱兵後,太上皇回到未央宮,設宴招待三品以上的文臣武將和各國駐京使節。禦宴上,歌聲清越,舞姿翩翩,賞心悅目,一派融融氣象。太宗首先捧酒上壽道:
“今四夷入臣,皆陛下教誨,非臣智力所及。昔漢高祖亦隨太上皇於此宮置酒,捧玉卮為太上皇壽,言道:‘昔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臣業所就,與仲孰多?’漢高祖妄自尊大,臣兒不取!”
太上皇聽了這話,開心地哈哈大笑,將觴中美酒一飲而盡。與宴公卿一齊拱手賀道:“萬歲萬歲萬萬歲!”
為了讓太上皇高興,太宗又拿出他昨晚寫的一首詩,親自念給太上皇聽:
守歲
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念完後,眾卿一齊叫好,接著太子李承幹奉觴給太上皇祝壽。望了自己的第三代皇位繼承人,太上皇更是高興,不顧年老體衰,又是一氣幹了觴中的美酒。
望著白白胖胖,從未吃過苦受過罪的太子李承幹,太宗對東宮左庶子於誌寧、右庶子杜正倫說:
“朕年十八,猶在民間,民之疾苦,無不知之。及居大位,區處事務,猶有差失。太子承幹,生於承幹殿,貞觀初,立為太子,養於深宮,百姓艱難,未曾目睹,能無驕逸乎?卿等應亟諫。”
於誌寧、杜正倫連連點頭應承:“臣領旨謹記!”
沒等禦宴結束,年事已高、過度興奮的太上皇已自不支,於是傳旨擺駕回宮。太宗攙著太上皇來到殿外,又決計親自捧輿送太上皇至寢殿門,太上皇不許,乃命太子承幹代為捧輿。
這是太上皇一生中最後一次盛宴。其後不久,太上皇得了風疾,臥床不起。雖經天下名醫多方療治,但病終不見好轉。秋風蕭瑟,枯葉飄落,病榻上的太上皇下遺詔道:
“既殯之後,皇帝宜於別所視軍國大事。其服輕重,悉從漢製,以日易月。園陵製度,務從儉約。”
貞觀九年(635年)五月庚子日,太上皇李淵走完了人生最後的旅程,崩於大安宮的垂拱前殿。群臣上諡曰太武皇帝,廟號高祖。欽天監奏請擇日安葬大武皇帝於獻陵。為了表達孝心,太宗下詔道:
“山陵依漢長陵故事,務在崇厚。”
安葬期在十月,工期緊,任務重,要建成漢高祖那樣的陵墓規模根本不可能,秘書監虞世南上疏道:
聖人薄葬其親,非不孝也,深思遠慮,以厚葬適足為親之累,故不為耳。昔張釋之有言:‘使其中有可欲,雖錮南山猶有隙’。劉向言:‘死者無終極而國家有廢興,釋之之言,為無窮計也。’其言深切,誠合至理。伏惟陛下聖德度唐、虞,而厚葬其親乃以秦漢為法,臣竊為陛下不取。雖復不藏金玉,後世但見丘壟如此其大,安知無金玉邪!且今釋已依霸陵,而丘壟之製獨依長陵,恐非所宜。伏願依《白虎通》,為三仞之墳,器物製度,率皆節損,仍刻石立之陵旁,別書一通,藏之宗廟,用為子孫永久之法。
奏疏遞了上去,太宗不理,虞世南再一次上書諫道:
“漢天子即位即營山陵,遠者五十餘年,今以數月之間為數十年之功,恐於人力有所不逮。”
虞世南再次上疏,太宗隻得將他的意見交由有司討論。漢高祖陵高九丈,有些太高,若給上皇起“三仞之墳”又未免太低,最後經房玄齡提議,按照光武帝原陵高六丈的規模,築成獻陵,作為太上皇最後的安息之所。
冬十月庚寅這天,葬太武皇帝於獻陵,太穆竇皇後附葬。獻陵位於京兆三原縣東之十八裏,座北朝南,山林環抱,陵前後各有一對石虎,南門有一對石犀牛和華表。
太上皇病重這年,隴右山崩,大蛇多次出現,江淮、山東等地,洪水為災。太宗頗為憂慮,又不願公開討論此事,於是召來博學多才的虞世南,讓他談談對這些異常天象的看法。虞世南看問題比較務實,回奏道:
“蛇應當在野外,如果進入市鎮,便是怪事。如今蛇出現在山澤,深山大澤必有龍蛇,不足為怪。山東足雨,雖然是常事,但若下雨過多,恐怕有冤獄,應當審查在押罪犯,以符合天意。妖不勝德,隻有修德才可以消災。至於山崩,自古就有這種現象,不足為奇。”
太宗聽了這話,深以為然,當即也做了一番自我反思:
“朕年弱冠,舉義兵,年二十四平天下,未三十而居帝位。自謂三代以下撥亂之主,莫有逾之者。又自以為驍勇如薛舉,鷙猛如金剛,皆為朕破滅;竇建德跨河北,王世充據洛陽,足為勁敵,悉為我所擒。及逢家難,複決意安社稷,遂登大寶,又降服北夷,征服西域。因之頗為自矜,或輕天下士,此為朕的過錯。”
虞世南拱手道:“臣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願陛下撫民以靜,對四夷愛之如一,召天下士,喜納忠言。勿以功高過古人而自矜伐,勿以太平漸久而生驕怠,慎終如始,則天下幸甚!”。
太宗正色言道:
“秦始皇平六國,隋煬帝富有四海,既而驕逸,毀於一旦,我何得自驕!”
虞世南告辭走後,太宗覺得心裏還是不得勁,他尋思來尋思去,太宗當即叫近侍召來房玄齡,對他說:
“太上皇也入土為安了,朕想下一步該整理整理太上皇的起居注,修一部《高祖實錄》,由你來牽頭。”
房玄齡拱手道:“臣一定盡心去做這件事,給事中許敬宗、著作佐郎敬播都是修史方麵的專家,可以讓他們加入進來。”
太宗對由誰來修史不太感興趣,但最想看到的是高祖的起居注,想看看高祖在玄武門事變前前後後都說了些什麽。
“玄齡啊,”太宗試試探探地問,“朕想看看太上皇的起居注,不知道行不?”
太宗這一說,房玄齡算明白了皇帝要修國史的主要意圖,便遲疑地答道:
“自古帝王不能自觀國史,此事非同小可,是否叫群臣議論一下?”起居註記錄君主的言行,善惡必書,若帝王自觀,勢必引起一些不良的後果,影響歷史記錄的公正性,這一點太宗明白,隻得揮揮手,讓房玄齡下去找幾個大臣“議”去了。
太宗要看高祖的起居注,此動議一出,當即遭到一片反對之聲。當天,諫議大夫朱子奢就上表,表示反對,其上表曰:今月十六日,陛下出聖旨,發德音。以起記錄居書帝王臧否。前代但藏於史官,人主不見。今欲親自觀覽,用知得失。臣以為聖躬舉無過事,史官所述,義歸盡善,陛下獨覽起居,於事無失。若以此法傳示子孫,竊有未喻。大唐雖七百之祚,天命無改。至於曾元之後,或非上智,但中主庸君,飾非護短。見時史直辭,極陳善惡,必不省躬罪己,唯當致怨史官。但君上尊崇,臣下卑賤,有一於此,何地逃刑。既不能效朱雲廷折,董狐無隱,排霜觸電,無顧死亡。唯應希風順旨,全身遠害。悠悠千載,何所聞樂!所以前代不觀,蓋為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