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頁
李世民私密生活全記錄 作者:司馬路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上任伊始,作為監察禦史,馬周先在長安城轉了幾天,上書提出幾條改進意見:
一、京城各條街,每天早晨和黃昏,派人大聲傳呼,以為警戒,此浪費人力,老百姓聽了也覺不得勁,不如置鼓代之,同樣起到警戒的作用。
二、城門平日出入人很多,有時造成擁擠碰撞,應該規定入由左,出由右,這樣就秩序井然了。
馬周提了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眾人都感到方便,太宗更加賞識他。不久,即升任給事中。
天漸漸變熱了,九成宮也修繕一新,太宗下詔,將幸九成宮。通直散騎常侍姚思廉上書,以九成宮離長安太遠,千乘萬騎,來回花費巨大,再者,百官衙門辦事也不方便,請求聖上留在長安。太宗叫人召來姚思廉,先賜給他絹五十匹,肯定他的切諫精神,而後對他說:
“朕有氣疾,一到暑天就加劇,隻得到九成宮去避避。”
姚思廉聽聖上這麽一說,隻得拱拱手,領著絹帛退了下去。他前腳剛走,馬周又趕來遞上奏疏,情真意切地諫道:
臣每讀前史,見賢者忠孝事,未嚐不廢卷長想,思履其跡,臣不幸早失父母,犬馬之養,已無所施;顧來事可為者,惟忠義而已。是以徒步二千裏,歸於陛下,陛下不以臣愚,擢臣不次。竊自惟念無以論報,輒竭區區,惟陛下所擇。
臣伏見東宮在宮城之中,而大安宮乃在宮城之西,製度比於宸居,尚為卑小,於四方觀聽,有所不足。宜增修高大,以稱中外之望。又,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宜朝夕視膳。今九成宮去京師三百餘裏,太上皇或時思念陛下,陛下何以赴之?又,車駕此行,欲以避暑,太上皇尚留暑中,而陛下獨居涼處,溫涼之禮,竊所未安。今行計已成,不可復止,願速示返期,以解眾惑。
太宗看了馬周的疏奏,深以為然,叫人召來馬周,道:
“不是朕沒安排太上皇去九成宮避暑。當年隋文帝就崩於九成宮,太上皇惡之,怎麽也不願去那裏住。”
為了不給地方上增加不必要的麻煩,太宗命令輕車簡從,前往九成宮。哪知禦駕尚未到九成宮,就有監察禦史前來奏道:“打前站的右衛將軍陳萬福依仗權勢,非法榨取驛站三石麩皮。”
“朕行前三令五申,不準額外掠擾地方,他要這三石麩皮幹啥?”太宗沒好氣地問道。
“餵馬唄。”監察禦史道。“怎麽處理的?”
“按規定已將三石麩皮充公。”
三石麩皮的小事也來上奏於朕,太宗有些不高興,揮手命道:
“拿三石麩皮來,傳陳萬福見朕。”
此時禦駕正在途中稍事休憩,快馬趕來的陳萬福見了聖駕,伏地叩頭,一句話也不敢多說。太宗指著旁邊的三石麩皮說:
“朕把這三石麩皮賜予你,你打算怎麽處理啊?”陳萬福又不敢說不要,想了想說:
“臣這就派人把麩皮轉還給驛站。”
“你自己犯的錯怎能再動用別人,朕給你二天假期,你去把麩皮還給驛站。”
“謝主隆恩。”陳萬福自信地說,“不用請假了,臣快馬加鞭,半天時間就能打個來回,還不耽誤護駕。”
“嗬嗬”太宗笑道:“朕讓你背著三石麩皮,步行送還給驛站。”
陳萬福一聽,頭上的汗就下來了,但隻得叩頭謝恩,過去背起那沉甸甸的三袋子麩皮,搖搖晃晃地逆著隊伍往回走。太宗令陳將軍背還麩皮的事馬上傳遍了整個護駕隊伍。大家不敢怠慢,自動整肅,整個大部隊秋毫無犯,規規矩矩地來到了九成宮。
九成宮原名仁壽宮,依山傍水,環境幽雅,古木參天。太宗流連其中,覺得身心愉快了許多,人也放鬆了許多。這天傍晚,太宗和尉遲敬德、宇文士及一班文臣武將在庭院裏散步,但見一棵巨大的柏樹,周身裹著斑斑點點的樹皮,好像披著一身鱗甲,顯出它的蒼勁與威嚴。太宗撫摸著樹幹說:
“比起筆直娟秀的其他樹木,這種掛甲樹更符合朕的心情,人生在世,就應該竭盡所能有一番作為。”群臣聽了,頻頻點頭,宇文士及想討太宗喜歡,立即對這一棵樹讚不絕口:
“此巨柏樹幹粗大,樹冠呈圓錐形,比起周圍的樹更顯得閱盡滄桑,它渾身的縱橫成行的鱗斑,讓我想起當年聖上身披戰甲,馳騁疆場的英姿。”
太宗一聽宇文士及張嘴就是滿篇的好話,心中不悅,馬上轉過身來,指著他嚴肅地責備道:
“魏徵經常勸我疏遠阿諛奉承的人,朕不知道這佞人是誰,猜想是你,現今聽你說話,果然不錯。”
宇文士及順嘴說出,沒想到拍馬屁拍到馬蹄子上,慌得急忙跪倒在地,叩頭謝罪不已。太宗念他年紀大了,叫人把他扶了起來,告誡道:
“朕不是隋煬帝,恭維的話最好不要說給朕聽。要知道朕遇千慮一失,必望有犯無隱。那些隻說好話的人,隻會讓朕下情不通,貽害無窮。”
宇文士及擦著頭上的汗,連連稱是。
在九成宮住了一段時間,太宗又忽然想回出生地武功鄉下去看看,於是傳旨擺駕慶善宮。這是太宗第二次巡幸武功舊邸了,鄉裏故舊和當地紳耆一起趕來晉見。天下太平,榮歸故裏,太宗心情也極為舒暢,傳旨設宴相待。
賞賜閭裏,重遊故鄉,觸景生情,來到舊邸的當天,太宗就欣然提筆,賦詩一首:
重幸武功
代馬依朔吹,驚禽愁昔叢。
況此承眷德,懷舊感深衷。
積善忻餘慶,暢武悅成功。
垂衣天下治,端拱車書同。
白水巡前跡,丹陵幸舊宮。
列筵歡故老,高宴聚新豐。
駐蹕撫田畯,回輦訪牧童。
瑞氣凝丹闕,祥煙散碧空。
孤嶼含霜白,遙山帶日紅。
於焉歡傳築,聊以詠南風。
詩作完成後,群臣爭相傳誦,隨駕的音樂大師呂才當即把此詩譜成管弦樂,取名為《功成慶善樂》、並組織樂人排練舞蹈。大宴開始前,慶善宮裏鍾鼓齊鳴,鄉裏鄉親與隨駕的王侯顯貴濟濟一堂,熱鬧非凡。
“萬歲萬歲萬萬歲——”大家一齊舉杯向坐在主位上的皇帝祝道。太宗頷首致意,滿滿幹了一杯,臣子們也隨著幹了一杯。這時《功成慶善樂》的音樂聲響起。但見六十四位樂童,頭戴進德冠,身穿紫袴褶,長袖漆髻,排班來到殿中空地上,伴隨著悠揚的樂曲,徐徐起舞,同時歌喉婉囀地吟唱起來。
美酒偕舞,其樂融融,大家喝酒之餘,搖頭晃腦欣賞著樂舞,嘖嘖稱讚著聖上的詩句。與宴的同州刺史尉遲敬德一介武夫,對歌啊舞啊的一竅不通,看了半天沒看出個頭緒,聽了半天沒聽出個明白,不耐煩地哼哼道:
“什麽‘凝丹闕’,‘散碧空’,聖上的詩到底說些什麽呀?”
坐在下座的任城王李道宗笑著解釋道:“歌和舞都表達了聖上對故土的懷念和勝利、成功之後的喜悅的豪情。”
一、京城各條街,每天早晨和黃昏,派人大聲傳呼,以為警戒,此浪費人力,老百姓聽了也覺不得勁,不如置鼓代之,同樣起到警戒的作用。
二、城門平日出入人很多,有時造成擁擠碰撞,應該規定入由左,出由右,這樣就秩序井然了。
馬周提了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眾人都感到方便,太宗更加賞識他。不久,即升任給事中。
天漸漸變熱了,九成宮也修繕一新,太宗下詔,將幸九成宮。通直散騎常侍姚思廉上書,以九成宮離長安太遠,千乘萬騎,來回花費巨大,再者,百官衙門辦事也不方便,請求聖上留在長安。太宗叫人召來姚思廉,先賜給他絹五十匹,肯定他的切諫精神,而後對他說:
“朕有氣疾,一到暑天就加劇,隻得到九成宮去避避。”
姚思廉聽聖上這麽一說,隻得拱拱手,領著絹帛退了下去。他前腳剛走,馬周又趕來遞上奏疏,情真意切地諫道:
臣每讀前史,見賢者忠孝事,未嚐不廢卷長想,思履其跡,臣不幸早失父母,犬馬之養,已無所施;顧來事可為者,惟忠義而已。是以徒步二千裏,歸於陛下,陛下不以臣愚,擢臣不次。竊自惟念無以論報,輒竭區區,惟陛下所擇。
臣伏見東宮在宮城之中,而大安宮乃在宮城之西,製度比於宸居,尚為卑小,於四方觀聽,有所不足。宜增修高大,以稱中外之望。又,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宜朝夕視膳。今九成宮去京師三百餘裏,太上皇或時思念陛下,陛下何以赴之?又,車駕此行,欲以避暑,太上皇尚留暑中,而陛下獨居涼處,溫涼之禮,竊所未安。今行計已成,不可復止,願速示返期,以解眾惑。
太宗看了馬周的疏奏,深以為然,叫人召來馬周,道:
“不是朕沒安排太上皇去九成宮避暑。當年隋文帝就崩於九成宮,太上皇惡之,怎麽也不願去那裏住。”
為了不給地方上增加不必要的麻煩,太宗命令輕車簡從,前往九成宮。哪知禦駕尚未到九成宮,就有監察禦史前來奏道:“打前站的右衛將軍陳萬福依仗權勢,非法榨取驛站三石麩皮。”
“朕行前三令五申,不準額外掠擾地方,他要這三石麩皮幹啥?”太宗沒好氣地問道。
“餵馬唄。”監察禦史道。“怎麽處理的?”
“按規定已將三石麩皮充公。”
三石麩皮的小事也來上奏於朕,太宗有些不高興,揮手命道:
“拿三石麩皮來,傳陳萬福見朕。”
此時禦駕正在途中稍事休憩,快馬趕來的陳萬福見了聖駕,伏地叩頭,一句話也不敢多說。太宗指著旁邊的三石麩皮說:
“朕把這三石麩皮賜予你,你打算怎麽處理啊?”陳萬福又不敢說不要,想了想說:
“臣這就派人把麩皮轉還給驛站。”
“你自己犯的錯怎能再動用別人,朕給你二天假期,你去把麩皮還給驛站。”
“謝主隆恩。”陳萬福自信地說,“不用請假了,臣快馬加鞭,半天時間就能打個來回,還不耽誤護駕。”
“嗬嗬”太宗笑道:“朕讓你背著三石麩皮,步行送還給驛站。”
陳萬福一聽,頭上的汗就下來了,但隻得叩頭謝恩,過去背起那沉甸甸的三袋子麩皮,搖搖晃晃地逆著隊伍往回走。太宗令陳將軍背還麩皮的事馬上傳遍了整個護駕隊伍。大家不敢怠慢,自動整肅,整個大部隊秋毫無犯,規規矩矩地來到了九成宮。
九成宮原名仁壽宮,依山傍水,環境幽雅,古木參天。太宗流連其中,覺得身心愉快了許多,人也放鬆了許多。這天傍晚,太宗和尉遲敬德、宇文士及一班文臣武將在庭院裏散步,但見一棵巨大的柏樹,周身裹著斑斑點點的樹皮,好像披著一身鱗甲,顯出它的蒼勁與威嚴。太宗撫摸著樹幹說:
“比起筆直娟秀的其他樹木,這種掛甲樹更符合朕的心情,人生在世,就應該竭盡所能有一番作為。”群臣聽了,頻頻點頭,宇文士及想討太宗喜歡,立即對這一棵樹讚不絕口:
“此巨柏樹幹粗大,樹冠呈圓錐形,比起周圍的樹更顯得閱盡滄桑,它渾身的縱橫成行的鱗斑,讓我想起當年聖上身披戰甲,馳騁疆場的英姿。”
太宗一聽宇文士及張嘴就是滿篇的好話,心中不悅,馬上轉過身來,指著他嚴肅地責備道:
“魏徵經常勸我疏遠阿諛奉承的人,朕不知道這佞人是誰,猜想是你,現今聽你說話,果然不錯。”
宇文士及順嘴說出,沒想到拍馬屁拍到馬蹄子上,慌得急忙跪倒在地,叩頭謝罪不已。太宗念他年紀大了,叫人把他扶了起來,告誡道:
“朕不是隋煬帝,恭維的話最好不要說給朕聽。要知道朕遇千慮一失,必望有犯無隱。那些隻說好話的人,隻會讓朕下情不通,貽害無窮。”
宇文士及擦著頭上的汗,連連稱是。
在九成宮住了一段時間,太宗又忽然想回出生地武功鄉下去看看,於是傳旨擺駕慶善宮。這是太宗第二次巡幸武功舊邸了,鄉裏故舊和當地紳耆一起趕來晉見。天下太平,榮歸故裏,太宗心情也極為舒暢,傳旨設宴相待。
賞賜閭裏,重遊故鄉,觸景生情,來到舊邸的當天,太宗就欣然提筆,賦詩一首:
重幸武功
代馬依朔吹,驚禽愁昔叢。
況此承眷德,懷舊感深衷。
積善忻餘慶,暢武悅成功。
垂衣天下治,端拱車書同。
白水巡前跡,丹陵幸舊宮。
列筵歡故老,高宴聚新豐。
駐蹕撫田畯,回輦訪牧童。
瑞氣凝丹闕,祥煙散碧空。
孤嶼含霜白,遙山帶日紅。
於焉歡傳築,聊以詠南風。
詩作完成後,群臣爭相傳誦,隨駕的音樂大師呂才當即把此詩譜成管弦樂,取名為《功成慶善樂》、並組織樂人排練舞蹈。大宴開始前,慶善宮裏鍾鼓齊鳴,鄉裏鄉親與隨駕的王侯顯貴濟濟一堂,熱鬧非凡。
“萬歲萬歲萬萬歲——”大家一齊舉杯向坐在主位上的皇帝祝道。太宗頷首致意,滿滿幹了一杯,臣子們也隨著幹了一杯。這時《功成慶善樂》的音樂聲響起。但見六十四位樂童,頭戴進德冠,身穿紫袴褶,長袖漆髻,排班來到殿中空地上,伴隨著悠揚的樂曲,徐徐起舞,同時歌喉婉囀地吟唱起來。
美酒偕舞,其樂融融,大家喝酒之餘,搖頭晃腦欣賞著樂舞,嘖嘖稱讚著聖上的詩句。與宴的同州刺史尉遲敬德一介武夫,對歌啊舞啊的一竅不通,看了半天沒看出個頭緒,聽了半天沒聽出個明白,不耐煩地哼哼道:
“什麽‘凝丹闕’,‘散碧空’,聖上的詩到底說些什麽呀?”
坐在下座的任城王李道宗笑著解釋道:“歌和舞都表達了聖上對故土的懷念和勝利、成功之後的喜悅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