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侯知道了這事,同情以外,還向頤穀道歉自己的疏忽。頤穀再沒理由氣憤了。過一天早晨,建侯一見頤穀,就說:"今天下午四點半鍾,內人請你喝茶。"頤穀客氣地傻笑著,真覺得受寵若驚。建侯接著說:"她本想認識你,昨天晚上我對她講了淘氣跟你搗亂,她十分抱歉,把淘氣罵了一頓。今天剛有茶會,順便請你進去談談。"這使頤穀自慚形穢起來,想自己不懂禮節,沒有講究衣服,晉見時髦太太,準鬧笑話,他推辭說:"都是生人,我去不好意思。"建侯和藹地說:"沒有什麽不好意思。今天來的都是你聽見過的人,隻有在我家裏,你才會看見他們聚在一起。你不要錯過機會。我有事要出去,請你把第一章關於紐約的資料收集起來。到四點半,我來領你進去。假如我不來,你叫老白作嚮導。"頤穀整半天什麽事也沒心思做,幸而建侯不在,可以無忌憚地怠工。很希望接觸那許多名字有電磁力的人,而又害怕他們笑自己,瞧不起自己。最好是由建侯帶領進去,羞怯還好象有個緩衝;如果請老白領路,一無保障地進客廳,那就窘了。萬一建侯不來,非叫到老白不可,問題就多了!假使準時進去,旁的客人都沒到,女主人定要冷笑,吃東西時的早到和遲退,需要打仗時搶先和斷後那樣的勇氣,自己不敢冒這個險。假如客人都來了,自己後去,眾目所注,更受不了。想來想去,隻有一個辦法,四時半左右,積伶著耳朵聽門鈴響。老白引客人到客廳,得經過書房。第一個客人來,自己就緊跟著進去;女主人和客人都忙著彼此應酬,自己不致在他們注意焦點下局促不安。
到時候是建侯來陪他進去的。一進客廳,頤穀臉就漲紅,眼睛前起了層水氣,模糊地知道有個時髦女人含笑和自己招呼。坐下去後,頤穀注視地毯,沒力量抬眼看李太太一下,隻緊張地覺著她在對麵,忽然發現自己的腳伸得太出,忙縮回來,臉上的紅又深了一個影子。他也沒聽清李太太在講淘氣什麽話。李太太看頤穀這樣怕羞,有些帶憐憫的喜歡,想這孩子一定平日沒跟女人打過交道,就問:"齊先生,你學校裏是不是男女同學的?"李太太明知道在這個年頭兒,不收女人的學校正象收留女人的和尚寺一樣的沒有品。
"不是的--"
"呀?"李太太倒詫異了。
"是的,是的!"頤穀絕望地矯正自己。李太太跟建侯做個眼色,沒說什麽,隻向頤穀一笑。這笑是愛默專為頤穀而發的。象天橋打拳人賣的狗皮膏藥和歐美朦朧派作的詩,這笑裏的蘊蓄,豐富得真是說起來叫人不信。它含有安慰、保護、喜歡、鼓勵等等成分。頤穀還不敢正眼看愛默,愛默的笑,恰如勝利祈禱、慈善捐款等好心好意的施與,對方並未受到好處。老白又引客人進來,愛默起身招待,心還逗留在這長得聰明的孩子身上,想他該是受情感教育的年紀了。建侯拍頤穀的肩說:"別拘謹!"李氏夫婦了解頤穀怕生,來了客人,隻浮泛地指著介紹,遠遠打個招呼,讓他坐在不惹人注目的靠壁沙發裏。頤穀漸漸鬆弛下來,瞻仰著這些久聞大名的來客。
高個子大聲說話的是馬用中,有名的政論家,每天在《正論報》上發表社評。國際或國內起什麽政治變動,他事後總能證明這恰在他意料之中,或者他曾暗示地預言過。名氣大了,他的口氣也大了。尤其在私人談話時,你覺得他不是政論家,簡直是政治家,不但能談國內外的政情,並且講來活象他就是舉足輕重的箇中人,仿佛天文台上的氣象預測者說,颳風或下雨自己都作得主一樣。他曾在文章裏公開告訴讀者一樁生活習慣:每天晚上他在上床睡覺以前,總把日曆當天的一張撕掉,不象一般人,一夜醒來看見的還是沒有撕去"昨日之日"。從這個小節,你能推想他自以為是什麽樣的人。這幾天來中日關係緊張,他不愁社論沒有題目。
斜靠在沙發上,翹著腳抽菸鬥的是袁友春。他自小給外國傳教士帶了出洋。跟著這些迂腐的洋人,傳染上洋氣裏最土氣的教會和青年會氣。承他情瞧得起祖國文化,回國以後,就向那方麵花工夫。他認為中國舊文明的代表,就是小玩意、小聰明、幫閑湊趣的清客,所以他的宗旨仿佛義和拳的"扶清滅洋",高擱起洋教的大道理,而提倡陳眉公,王百穀等的清客作風。讀他的東西,總有一種吃代用品的感覺,好比塗麵包的植物油,沖湯的味精。更象在外國所開中國飯館裏的"雜碎",隻有沒吃過地道中國菜的人,會上當認為是中華風味。他哄了本國的外行人,也哄了外國人--那不過是外行人穿上西裝。他最近發表了許多講中國民族心理的文章,把人類公共的本能都認為中國人的特質。他的菸鬥是有名的,文章裏時常提起它,說自己的靈感全靠抽菸,好比李太白的詩篇都從酒裏來。有人說他抽的怕不是板煙,而是鴉片,所以看到他的文章,就象鴉片癮來,直打嗬欠,又象服了麻醉劑似的,隻想瞌睡。又說,他的作品不該在書店裏賣,應當在藥房裏作為安眠藥品發售,比"羅明那兒"(luminal),"渥太兒"(ortal)都起作用而沒有副作用。這些話都是忌妒他的人說的,當然作不得準。
這許多背後講他刻薄話的人裏,有和他互相吹捧的朋友陸伯麟,就是那個留一小撮日本鬍子的老頭兒。他雖沒講起抽板煙,但他的臉色隻有假定他抽菸來解釋。他兩眼下的黑圈不但顏色象煙燻出來的,並且線形也象繚繞彎曲、引人思緒的煙篆。至於他鼻尖上黯淡的紅色,隻譬如蝦蟹烘到熱氣的結果。除掉向日葵以外,天下怕沒有象陸伯麟那樣親日的人或東西。一向中國人對日本文明的態度是不得已而求其次,因為西洋太遠,隻能把日本偷工減料的文明來將就。陸伯麟深知這種態度妨礙著自己的前程,悟出一條妙法。中國人買了日本貨來代替西洋貨,心上還鄙夷不屑,而西洋人常買了日本古玩當中國珍品,在倫敦和巴黎舊貨店裏就陳列著日本絲織的女人睡衣,上麵繡條蟠龍,標明慈禧太後禦用。隻有宣傳西洋人的這種觀點,才會博得西洋留學生對自己另眼相看。中國人抱了偏見,瞧不起模仿西洋的近代日本,他就提倡模仿中國的古代日本。日本文明學西洋象了,人家說它欠缺創造力;學中國沒有象,他偏說這別有風味,自成風格,值得中國人學習,好比說酸酒兼有釅醋之妙一樣。更進一步,他竟把醋作為標準酒。中國文物不帶盆景、俳句、茶道的氣息的,都給他罵得一文不值。他主張作人作文都該有風趣。可惜他寫的又象中文又象日文的"大東亞文",達不出他的風趣來,因此有名地"耐人尋味"。袁友春在背後曾說,讀他的東西,隻覺得他千方百計要有風趣,可是風趣出不來,好比割去了尾巴的狗,把尾巴骨亂轉亂動,辦不到搖尾巴討好。他就是為淘氣取名"[黑旦]己"的人。
到時候是建侯來陪他進去的。一進客廳,頤穀臉就漲紅,眼睛前起了層水氣,模糊地知道有個時髦女人含笑和自己招呼。坐下去後,頤穀注視地毯,沒力量抬眼看李太太一下,隻緊張地覺著她在對麵,忽然發現自己的腳伸得太出,忙縮回來,臉上的紅又深了一個影子。他也沒聽清李太太在講淘氣什麽話。李太太看頤穀這樣怕羞,有些帶憐憫的喜歡,想這孩子一定平日沒跟女人打過交道,就問:"齊先生,你學校裏是不是男女同學的?"李太太明知道在這個年頭兒,不收女人的學校正象收留女人的和尚寺一樣的沒有品。
"不是的--"
"呀?"李太太倒詫異了。
"是的,是的!"頤穀絕望地矯正自己。李太太跟建侯做個眼色,沒說什麽,隻向頤穀一笑。這笑是愛默專為頤穀而發的。象天橋打拳人賣的狗皮膏藥和歐美朦朧派作的詩,這笑裏的蘊蓄,豐富得真是說起來叫人不信。它含有安慰、保護、喜歡、鼓勵等等成分。頤穀還不敢正眼看愛默,愛默的笑,恰如勝利祈禱、慈善捐款等好心好意的施與,對方並未受到好處。老白又引客人進來,愛默起身招待,心還逗留在這長得聰明的孩子身上,想他該是受情感教育的年紀了。建侯拍頤穀的肩說:"別拘謹!"李氏夫婦了解頤穀怕生,來了客人,隻浮泛地指著介紹,遠遠打個招呼,讓他坐在不惹人注目的靠壁沙發裏。頤穀漸漸鬆弛下來,瞻仰著這些久聞大名的來客。
高個子大聲說話的是馬用中,有名的政論家,每天在《正論報》上發表社評。國際或國內起什麽政治變動,他事後總能證明這恰在他意料之中,或者他曾暗示地預言過。名氣大了,他的口氣也大了。尤其在私人談話時,你覺得他不是政論家,簡直是政治家,不但能談國內外的政情,並且講來活象他就是舉足輕重的箇中人,仿佛天文台上的氣象預測者說,颳風或下雨自己都作得主一樣。他曾在文章裏公開告訴讀者一樁生活習慣:每天晚上他在上床睡覺以前,總把日曆當天的一張撕掉,不象一般人,一夜醒來看見的還是沒有撕去"昨日之日"。從這個小節,你能推想他自以為是什麽樣的人。這幾天來中日關係緊張,他不愁社論沒有題目。
斜靠在沙發上,翹著腳抽菸鬥的是袁友春。他自小給外國傳教士帶了出洋。跟著這些迂腐的洋人,傳染上洋氣裏最土氣的教會和青年會氣。承他情瞧得起祖國文化,回國以後,就向那方麵花工夫。他認為中國舊文明的代表,就是小玩意、小聰明、幫閑湊趣的清客,所以他的宗旨仿佛義和拳的"扶清滅洋",高擱起洋教的大道理,而提倡陳眉公,王百穀等的清客作風。讀他的東西,總有一種吃代用品的感覺,好比塗麵包的植物油,沖湯的味精。更象在外國所開中國飯館裏的"雜碎",隻有沒吃過地道中國菜的人,會上當認為是中華風味。他哄了本國的外行人,也哄了外國人--那不過是外行人穿上西裝。他最近發表了許多講中國民族心理的文章,把人類公共的本能都認為中國人的特質。他的菸鬥是有名的,文章裏時常提起它,說自己的靈感全靠抽菸,好比李太白的詩篇都從酒裏來。有人說他抽的怕不是板煙,而是鴉片,所以看到他的文章,就象鴉片癮來,直打嗬欠,又象服了麻醉劑似的,隻想瞌睡。又說,他的作品不該在書店裏賣,應當在藥房裏作為安眠藥品發售,比"羅明那兒"(luminal),"渥太兒"(ortal)都起作用而沒有副作用。這些話都是忌妒他的人說的,當然作不得準。
這許多背後講他刻薄話的人裏,有和他互相吹捧的朋友陸伯麟,就是那個留一小撮日本鬍子的老頭兒。他雖沒講起抽板煙,但他的臉色隻有假定他抽菸來解釋。他兩眼下的黑圈不但顏色象煙燻出來的,並且線形也象繚繞彎曲、引人思緒的煙篆。至於他鼻尖上黯淡的紅色,隻譬如蝦蟹烘到熱氣的結果。除掉向日葵以外,天下怕沒有象陸伯麟那樣親日的人或東西。一向中國人對日本文明的態度是不得已而求其次,因為西洋太遠,隻能把日本偷工減料的文明來將就。陸伯麟深知這種態度妨礙著自己的前程,悟出一條妙法。中國人買了日本貨來代替西洋貨,心上還鄙夷不屑,而西洋人常買了日本古玩當中國珍品,在倫敦和巴黎舊貨店裏就陳列著日本絲織的女人睡衣,上麵繡條蟠龍,標明慈禧太後禦用。隻有宣傳西洋人的這種觀點,才會博得西洋留學生對自己另眼相看。中國人抱了偏見,瞧不起模仿西洋的近代日本,他就提倡模仿中國的古代日本。日本文明學西洋象了,人家說它欠缺創造力;學中國沒有象,他偏說這別有風味,自成風格,值得中國人學習,好比說酸酒兼有釅醋之妙一樣。更進一步,他竟把醋作為標準酒。中國文物不帶盆景、俳句、茶道的氣息的,都給他罵得一文不值。他主張作人作文都該有風趣。可惜他寫的又象中文又象日文的"大東亞文",達不出他的風趣來,因此有名地"耐人尋味"。袁友春在背後曾說,讀他的東西,隻覺得他千方百計要有風趣,可是風趣出不來,好比割去了尾巴的狗,把尾巴骨亂轉亂動,辦不到搖尾巴討好。他就是為淘氣取名"[黑旦]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