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孔子說:“君子以義作為根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用忠誠的態度來完成。這就是君子了。”


    【解析】這是在給君子作定義了。內心是義,以符合於禮行為舉止來執行這個義,以謙遜的態度來推廣這個義,以誠信來完成這個義。這,就是君子了。


    君子三大特徵:禮、孫、信。


    【現實解說】有禮貌、謙恭、講信用,這算是不錯的品德了,至於君子不君子,義或者不義,已經沒有人說了。


    19.29(15.22)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譯文】孔子說:“君子莊重而不與別人爭執,合群而不結黨營私。”


    【解析】這裏的“黨”就不是鄉黨的黨,而是為了某種利益關係而勾結在一起的一群人。


    君子很“孫”,因此不與人爭;既然不與人爭,也就沒有結黨的必要了。


    【現實解說】現代社會,矜而不爭代表懦弱或者愚蠢。沒有組織就沒有力量,要群也要黨。


    19.30(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憑一個人說的話來舉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採納他的好話。”


    【解析】前半句話好理解,一個人說得再好聽,值不值得舉薦還要看他的品行。後麵半句話則有些令人驚訝,很容易讓人想起那句著名的“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而這句話的含義是“我不認可你的人品,但是我願意聽從你合理的建議”。


    這段話直到今天都有其進步意義。


    大概這也是屁股決定腦袋的案例了,孔老師絕大多數時間屬於草根,因此更渴望自己的學說能夠得到重視和認同。你們不認同我這個人沒問題,我的先進理論你們總該聽聽吧。


    【現實解說】說得好不一定做得好。你不喜歡這個人,但是不等於他的建議就不能採納。每個人都不喜歡別人批評自己,但是往往,批評意見才是最有價值的。


    19.31(15.37)★★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譯文】孔子說:“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於小信。”


    【解析】子夏說過:“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子夏的話和這段話是一個意思,所以也就可以想見晚年的孔子為什麽特別喜愛子夏。


    【現實解說】目標堅定,手段是可以變化的。所謂解放思想,往往就是不要拘泥於手段的意思。


    19.32(16.6)★★


    孔子曰:“伺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譯文】孔子說:“侍奉在君子旁邊陪他說話,要注意避免犯三種過失:君子還沒有談到的話題你就先說了,這是急躁;君子已經談到了,你卻不發表意見,這叫隱瞞;不看君子的臉色而貿然說話,這是瞎子。”


    【解析】說得好聽這是跟君子說話的規矩,說得直接一點,社會生存法則。


    陪上級說話,話題要由上級來領,這樣你才知道上級喜歡什麽話題;上級的話,你要順著往下說,這樣上級就有興趣;說話的時候要看上級的臉色,上級都不愛聽了,你還接著說,那就是瞎子。


    大概,這也是孔子的經驗之談。


    【現實解說】在職場混要小心謹慎。


    19.33(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三種事情應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鬥;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


    【解析】戒色、戒鬥、戒貪,總之,想什麽就戒什麽。不過孔子的意思不是徹底戒除,而是不要過分,要控製。


    年輕的時候,好色;年長一些,好爭好鬥;老年,人會變得比較貪。


    孔子到了老年,回顧一生,結合自己的實際,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這個結論非常正確,是人性的體現。遺憾的是,孔子晚年,老年癡呆的作用下,自己也有些hold不住了。


    【現實解說】欲望的力量非常強大,戒什麽不戒什麽,往往取決於外部條件而不是自己的頭腦。譬如戒色,如果一個年輕人有錢有貌,怎麽戒?如果一個年輕人又窮酸又長相平平,不用戒他也撈不著。譬如說戒貪,一個普通老人,沒權沒勢,貪又能貪到哪裏去?一個老人,大權在握並且打死不肯讓位,還缺乏監督,怎麽可能不貪?貪大貪小而已。


    19.34(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貴的人,敬畏聖人的話,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貴的人,輕侮聖人之言。”


    【解析】君子三畏是有道理的,不過需要解說。


    天命,說起來簡單,但是什麽是天命?你怎麽知道天命?如果不知道天命是什麽,怎麽敬畏?孔老師說了,他五十歲才知天命,我們可能六十歲才知道,那這六十歲之前怎麽辦?豈不是提著豬頭找不到廟門?確實有這個問題。


    知天命不容易,於是退而求其次,認天命總行吧?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某件事情你盡了全力還是失敗,那你就認命吧,就把這當成天命吧。這樣的話,挫敗感就會小很多,心情就會好很多,就能多活幾年。


    孔老師其實一直不認命,直到周遊列國回到衛國的時候才勉強認命。


    畏大人並不是對權貴唯唯諾諾,事實上孔老師也不是這樣的。畏大人不是畏大人之政,而是畏大人之人,在地位比你高的人麵前,是應該保持恭敬的。對權貴的行為可以不恥,但是權貴本人往往是比較有修養的,與他們還是應該和諧相處。


    畏天命是精神層麵的,畏大人是人際層麵的,畏聖人之言則是言行方麵的。聖人之言,往往是對於言行有指導意義的,因此更加具體。


    總之,人要有所敬畏,才會對自己的言行有所規範,說話做事才會有底線。


    小人根本不知天命,明知做不到還非要做,就是無知者無畏。不得不說的是,孔老師有一段時間就幹這樣的事情,結果是四處碰壁。所以在孔老師自稱“天生德於予,桓雎其如予何?”的時候,實際上也是“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狎大人,就是當麵不給權貴麵子。這是很危險的,俗話說是找死,實在沒必要,就算你很勇敢,也沒有必要。


    拿聖人的話不當回事,任意解釋,這就是“侮聖人之言”,這很容易招來批判甚至謾罵,也很危險。糟糕的是,筆者現在好像就是在做這樣的事情。盡管筆者態度很嚴肅,也很恭敬,可是也很難避免被人罵。沒辦法,既然孔老師當過“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的小人,筆者當個“侮聖人之言”的小人也就沒有什麽大驚小怪的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說論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賈誌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賈誌剛並收藏說論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