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質彬彬,這個成語出自這裏。不過,現在的含義與孔子在這裏的含義已經有很大不同。
【現實解說】某些人,滿嘴跑火車,什麽牛都敢吹。這種人不是文勝質則史,而是大忽悠。某些學者,不失時機不擇地點地賣弄自己的學問,這就是文勝質則史。
19.22(6.27)★★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譯文】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
【解析】畔,通叛。“亦可以”是什麽意思呢?就是君子如果本身德行不夠,如果能夠做到以上兩點,也就可以了。換言之,做到這兩點,也僅僅是不會離經叛道而已。所以,這是對君子的最低要求了。
【現實解說】當今的大學教育,重在博學於文,輕視約之以禮。因此,很多大學生屬於有知識沒素質。很多人可以滔滔不絕出口成章,卻缺乏法律意識甚至基本的教養。
19.23(12.15)
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譯文】孔子說:“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
【解析】這段與上段的唯一區別在於少了“君子”二字,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即便不是君子,做到了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也同樣不會離經叛道?難道,君子已經不重要了?
誰也不知道誰是君子誰不是君子,所以管他是誰,都不妨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現實解說】其實,約之以禮比博學於文更重要。
19.24(4.23)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譯文】孔子說:“用禮來約束自己,再犯錯誤的人就少了。”
【解析】與上一句的意思一樣,不再贅述。
【現實解說】略。
19.25(7.26)★★★★★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譯文】孔子說:“聖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這就可以了。”孔子又說:“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見到有恆心的人,這也就可以了。沒有而要有,空虛而要充實,窮困而要富足,這樣的人是難於有恆心的。(舊譯:沒有卻裝作有,空虛卻裝作充實,窮困卻裝作富足,這樣的人是難於有恆心的。)”
【解析】這一段不太好解釋,歷來的解釋都無法說通。
孔老師的意思,聖人和善人都不存在了,隻有君子和有恆者還能夠見到,不過也不多了。什麽樣的人才是有恆心的人?就是安貧樂道的人,他們對自己的經濟狀況不關心,一心去提升自己的品德,這樣的人才有恆心。相反,整天想著物質享受,自己貧窮卻追求富貴,這樣的人是不會有恆心的。有恆者的例子就是顏回,貧而樂。
前麵,孔子還說過:“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換言之,就是仁者一定是安貧的,與有恆者一樣。
孔子的學生多半比較窮,在溫飽問題未能完全解決的情況下來學習,當然需要孔老師“貧而樂道”的鼓勵了。
【現實解說】追求精神境界,那就不要刻意追求物質享受。刻意追求物質享受,精神境界就無法提高。當然,最好的情況是精神境界提高了,物質順便也就豐富了。就像寫書,如果僅僅為了錢而寫書,隻能寫出垃圾來。但是如果寫出了精品,而又遇上了好的出版商,那就精神物質雙豐收,就是最好的結局。
19.26(13.22)★★★★★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南方人有句話說:‘人如果做事沒有恆心,就不能當巫醫。’這句話說得真好啊!”“人不能長久地保存自己的德行,免不了要遭受恥辱。”孔子說:“(沒有恆心的人)用不著學占卦了。”
【解析】不恆其德,或承之羞。此一句引自《易經·恆卦·爻辭》。
古時,巫和醫是一體的,一邊幹卜筮一邊給人治病。這個活,比較複雜,屬於重技術活,不是人人都能幹,需要恆心。南人是指哪裏?李零先生的說法,是指宋國人。此說有理,因為宋國在魯國西南,而且宋人是商人的後代,熱衷卜筮。
這段話的關鍵在於“不占而已矣”,過往的說法,往往也是矇混過關,把這句話簡單解說成“用不著占卜”。
其實,這段話還是要回到現場去看。
晚年,孔子開始研究《周易》,開始占卜作卦,因此也選了幾個學生打下手。其中,表現最好的是商翟,後來孔子就把《易》傳給了他。在這個研究的過程中,有的學生有點盯不住,注意力不能集中。於是,孔子就用了上麵一段話來教導他們,說是宋國人家做巫醫的都要有恆心,所以你們要是想學的話,也要有恆心,否則就會被人笑話。如果誰沒有恆心的話,那麽“不占而已矣”,你就趁早別學了。
學習就要持之以恆,這是孔老師的教誨。
【現實解說】《周易》是一門很神秘但是有很神奇的學問,很多人想學,但是往往學到一段時間就放棄了,因為實在太難,沒有恆心真是學不下去。在學《周易》之前,應該看看老夫子這段話。其實,任何高深的學問,都需要恆心。
19.27(11.21)★★★
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譯文】孔子說:“聽到人言論篤實誠懇就表示讚許,但還應看他是真君子呢?還是偽裝莊重的人呢?”
【解析】這段話的解說,歷來也是亂七八糟,“論篤”就被說成“篤實之人”和“言論篤實”兩種,“色莊者”也是分成“偽君子”和“臉色莊重以遠小人”的“次君子”兩種。
盡管解說紛紜,不過大意都是說不要被表麵現象所迷惑。
還原一下現場。
一個學生來告訴孔子,說是剛才在路上遇上一個人在談論學問,說得很好,人看上去也很篤實,應該是個君子。孔老師就說,別這麽輕易下結論,這樣的人,可能是君子,也有可能是貌似君子的偽君子啊。
【現實解說】某些官員在會上信誓旦旦要為人民服務,死而後已,說得聲情並茂,熱淚縱橫,慢說聽眾,就連他自己都被感動了。可是實際上呢?他們幹起壞事來沒有道德底線,壓榨百姓中飽私囊。這樣的人,就是色莊者,大家千萬不要被他的表象所迷惑。
所以,這段話,在現實社會中尤其適用。
19.28(15.18)★★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現實解說】某些人,滿嘴跑火車,什麽牛都敢吹。這種人不是文勝質則史,而是大忽悠。某些學者,不失時機不擇地點地賣弄自己的學問,這就是文勝質則史。
19.22(6.27)★★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譯文】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
【解析】畔,通叛。“亦可以”是什麽意思呢?就是君子如果本身德行不夠,如果能夠做到以上兩點,也就可以了。換言之,做到這兩點,也僅僅是不會離經叛道而已。所以,這是對君子的最低要求了。
【現實解說】當今的大學教育,重在博學於文,輕視約之以禮。因此,很多大學生屬於有知識沒素質。很多人可以滔滔不絕出口成章,卻缺乏法律意識甚至基本的教養。
19.23(12.15)
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譯文】孔子說:“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
【解析】這段與上段的唯一區別在於少了“君子”二字,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即便不是君子,做到了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也同樣不會離經叛道?難道,君子已經不重要了?
誰也不知道誰是君子誰不是君子,所以管他是誰,都不妨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現實解說】其實,約之以禮比博學於文更重要。
19.24(4.23)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譯文】孔子說:“用禮來約束自己,再犯錯誤的人就少了。”
【解析】與上一句的意思一樣,不再贅述。
【現實解說】略。
19.25(7.26)★★★★★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譯文】孔子說:“聖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這就可以了。”孔子又說:“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見到有恆心的人,這也就可以了。沒有而要有,空虛而要充實,窮困而要富足,這樣的人是難於有恆心的。(舊譯:沒有卻裝作有,空虛卻裝作充實,窮困卻裝作富足,這樣的人是難於有恆心的。)”
【解析】這一段不太好解釋,歷來的解釋都無法說通。
孔老師的意思,聖人和善人都不存在了,隻有君子和有恆者還能夠見到,不過也不多了。什麽樣的人才是有恆心的人?就是安貧樂道的人,他們對自己的經濟狀況不關心,一心去提升自己的品德,這樣的人才有恆心。相反,整天想著物質享受,自己貧窮卻追求富貴,這樣的人是不會有恆心的。有恆者的例子就是顏回,貧而樂。
前麵,孔子還說過:“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換言之,就是仁者一定是安貧的,與有恆者一樣。
孔子的學生多半比較窮,在溫飽問題未能完全解決的情況下來學習,當然需要孔老師“貧而樂道”的鼓勵了。
【現實解說】追求精神境界,那就不要刻意追求物質享受。刻意追求物質享受,精神境界就無法提高。當然,最好的情況是精神境界提高了,物質順便也就豐富了。就像寫書,如果僅僅為了錢而寫書,隻能寫出垃圾來。但是如果寫出了精品,而又遇上了好的出版商,那就精神物質雙豐收,就是最好的結局。
19.26(13.22)★★★★★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南方人有句話說:‘人如果做事沒有恆心,就不能當巫醫。’這句話說得真好啊!”“人不能長久地保存自己的德行,免不了要遭受恥辱。”孔子說:“(沒有恆心的人)用不著學占卦了。”
【解析】不恆其德,或承之羞。此一句引自《易經·恆卦·爻辭》。
古時,巫和醫是一體的,一邊幹卜筮一邊給人治病。這個活,比較複雜,屬於重技術活,不是人人都能幹,需要恆心。南人是指哪裏?李零先生的說法,是指宋國人。此說有理,因為宋國在魯國西南,而且宋人是商人的後代,熱衷卜筮。
這段話的關鍵在於“不占而已矣”,過往的說法,往往也是矇混過關,把這句話簡單解說成“用不著占卜”。
其實,這段話還是要回到現場去看。
晚年,孔子開始研究《周易》,開始占卜作卦,因此也選了幾個學生打下手。其中,表現最好的是商翟,後來孔子就把《易》傳給了他。在這個研究的過程中,有的學生有點盯不住,注意力不能集中。於是,孔子就用了上麵一段話來教導他們,說是宋國人家做巫醫的都要有恆心,所以你們要是想學的話,也要有恆心,否則就會被人笑話。如果誰沒有恆心的話,那麽“不占而已矣”,你就趁早別學了。
學習就要持之以恆,這是孔老師的教誨。
【現實解說】《周易》是一門很神秘但是有很神奇的學問,很多人想學,但是往往學到一段時間就放棄了,因為實在太難,沒有恆心真是學不下去。在學《周易》之前,應該看看老夫子這段話。其實,任何高深的學問,都需要恆心。
19.27(11.21)★★★
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譯文】孔子說:“聽到人言論篤實誠懇就表示讚許,但還應看他是真君子呢?還是偽裝莊重的人呢?”
【解析】這段話的解說,歷來也是亂七八糟,“論篤”就被說成“篤實之人”和“言論篤實”兩種,“色莊者”也是分成“偽君子”和“臉色莊重以遠小人”的“次君子”兩種。
盡管解說紛紜,不過大意都是說不要被表麵現象所迷惑。
還原一下現場。
一個學生來告訴孔子,說是剛才在路上遇上一個人在談論學問,說得很好,人看上去也很篤實,應該是個君子。孔老師就說,別這麽輕易下結論,這樣的人,可能是君子,也有可能是貌似君子的偽君子啊。
【現實解說】某些官員在會上信誓旦旦要為人民服務,死而後已,說得聲情並茂,熱淚縱橫,慢說聽眾,就連他自己都被感動了。可是實際上呢?他們幹起壞事來沒有道德底線,壓榨百姓中飽私囊。這樣的人,就是色莊者,大家千萬不要被他的表象所迷惑。
所以,這段話,在現實社會中尤其適用。
19.28(15.18)★★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