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當然,差別大了。”晏嬰清了清嗓子,開始說道:“和諧呢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醬、鹽、梅來烹調魚和肉,用柴火燒煮。廚工調配味道,使各種味道恰到好處;味道不夠就增加調料,味道太重就減少調料,最後做出來可口的肉羹來。國君和臣下的關係也是這樣,國君是肉,臣下們就是水、火、醋、醬、鹽、梅。國君拿主意,但是臣下們要提供自己的看法,綜合在一起,就是最好的主意。音樂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樣,由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各方麵相配合而成,由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柔、迅緩、高下、出入、周疏各方麵相調節而成。現在梁丘據不是這樣,國君放個屁他也說是香的。如果用水來調和水,誰能吃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彈一個音調,誰聽得下去?梁丘據什麽都跟您相同,要他還有什麽用?”


    所以,什麽是和諧?就是集中不同的意見,達成最好的結果,而不是所有人的意見都一樣。


    什麽是和諧社會?就是包容的社會,言論自由的社會,批評聲音不斷的社會。而不是隻有一個聲音的社會,而不是隻能讚美不能批評的社會。


    所以,一個君子的社會,就是一個包容的社會,一個各種不同的聲音可以同時存在的社會。


    【現實解說】和諧社會,並不是隻有一種聲音。如果隻有一種聲音,就絕不是和諧社會。


    19.15(13.25)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其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之;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譯文】孔子說:“為君子辦事很容易,但很難取得他的歡喜。不按正道去討他的喜歡,他是不會喜歡的。但是,當他使用人的時候,總是量才而用人;為小人辦事很難,但要取得他的歡喜則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討他的喜歡,也會得到他的喜歡。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時候,卻是求全責備。”


    【解析】君子有原則,小人無原則;君子不喜歡讒言,小人喜歡奉承;君子用人量才是用,小人用人求全責備。總之,跟君子幹活很輕鬆,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不用去巴結他;跟小人幹活很辛苦,要討好他,而且會被苛求。


    【現實解說】有的老闆很難伺候,所有的屬下都沒人說他的好話,這樣的老闆就是小人。


    19.16(14.23)★★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譯文】孔子說:“君子向上通達仁義,小人向下通達財利。”


    【解析】這段話其實本身並沒有太大的意義,不過是在君子小人之間折騰。至於上達和下達什麽意思,歷來的解釋都是五花八門,其實無外乎說君子上進,小人下作之類。


    【現實解說】君子看重上半身,小人看重下半身。這樣的解說,是不是更清晰一點?


    19.17(15.21)★★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譯文】孔子說:“君子苛求於自己,小人苛求於別人。”


    【解析】君子總是反省自己,總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總是責備自己;而小人總是把責任推給別人,總是找別人的缺點,卻不反省自己。


    【現實解說】反省自己,就會進步。所以,管他別人是不是善於反省,自己反省就行了。落後就要挨打,挨打之後,最要緊的是反思自己為什麽要挨打,反思自己為什麽落後,進而努力改變自己的落後,這就是君子求諸己;挨打之後抱怨世道,總是企求別人道歉,眼睛總在別人身上,這就是小人求諸人,今後還會挨打。


    19.18(15.3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能通過小事來認知,但可以讓他們承擔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讓他們承擔重大的使命,但可以通過小事看透他們。”


    【解析】同樣的一件小事,君子做錯了不代表君子不行,小人做錯了就能判斷小人不行。這就等於說,如果你是小人,行也不行;如果你是君子,不行也行。問題是,你怎樣判斷誰是小人,誰是君子?如果一個人被你認為是小人,那不是再怎麽努力也沒用了?如果被你認為是君子,那麽小事做得一塌糊塗,也可以委以重任是嗎?


    孔子喜歡給人貼標籤,我喜歡的就是君子,我討厭的就是小人,這一點很不好。


    【現實解說】世上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沒有絕對的君子,也沒有絕對的小人。用人所長,避人所短,何必要給人貼標籤呢?


    19.19(4.10)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譯文】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人和事,沒有固定的厚薄親疏,隻是按照義去做。”


    【解析】關於“無適也,無莫也”,在歷史上也是五花八門。不過,總體的意思是一致的,那就是君子之隻遵循義的原則,其餘的都不重要。既然如此,“無適也,無莫也”究竟是什麽意思也就不重要了,這裏不去討論。


    這樣說來,“義”決定了君子的行為舉止。既然“義”對於君子來說如此重要,義究竟是什麽呢?不知道,從來沒有過標準答案,多數情況下隻是一個概念,就如“道”和孔子晚年所說的“仁”和“德”一樣。


    如果一定要為“義”找一個至少還說得過去的定義,那就算是“對得起良心”吧。


    【現實解說】現在常用的一句話是:屁股決定腦袋。良心呢?不在服務區。


    19.20(4.24)★★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譯文】孔子說:“君子說話要少,而行動要敏捷。”


    【解析】這是孔子對學生們的要求,也是他自己的性格。訥往往被刻意篡改為謹慎,其實根本與謹慎無關。孔子不喜歡誇誇其談的人,認為話多則思考少,還是話少的人做事靠譜。


    訥於言就必然敏於行嗎?當然不是,言行兩者之間並沒有必然的反比關係。


    【現實解說】各人有各人的性格,無所謂好壞,隻看你的性格是不是適應你的環境。總體來說,當今社會強調溝通、強調公共關係,因此,訥於言不是這個時代提倡的性格。


    19.21(6.18)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譯文】孔子說:“質樸多於文采,就像個鄉下人,流於粗俗:文采多於質樸,就流於虛偽、浮誇。隻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能夠成為君子。”


    【解析】質指性格,文指言談口才。如果一個人很悶,話很少以及說出來很不生動,那麽就會顯得很老土很沒有學問;相反,如果一個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眉飛色舞,就會給人不厚道的感覺。所以,要文質彬彬,言談舉止得當,該說話的時候說話,不該說話的時候不說話,用詞恰當準確,表情和諧。這樣的人,才能夠成為君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說論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賈誌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賈誌剛並收藏說論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