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把孔子這段話補齊一下,大家就清楚了。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立,則不患無位;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可知,則不患莫己知。”
說來說去,還是為了“位”和“使人知己”。
孔老師這種想當官又要麵子的性格影響了整個後世子孫的性格,中國人喜歡把真實目的藏著掖著,拐個彎說話。喜歡把現實的目的藏著,用高尚的理由繞過去。
【現實解說】名不正則言不順,位不正則名不順。所以,位子是很重要的。
19.7(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知道自己,隻擔心自己沒有本事。”
【解析】這句話跟上麵一句沒區別。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這個意思。
【現實解說】現在常說的酒香也怕巷子深,有能力,還要會吆喝。換句話說,會吆喝也是一種能力。酒香隻是個方麵,店麵地址的選擇不也是學問嗎?店麵的裝修風格不也是學問嗎?孔老師的話,到今天已經很不全麵了。
19.8(15.19)★★★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譯文】孔子說:“君子隻怕自己沒有才能,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
【解析】這幾句話放在一起,弄得孔老師好像祥林嫂一樣。其實,這幾句話不是連著說的,孔老師沒這麽無聊。
【現實解說】不說別的,練好本事總是沒錯的,藝不壓身嘛。再者說,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啊。自己沒本事而飛黃騰達的,那都是運氣,可是人不能靠運氣活著啊!
19.9(15.20)★★★★★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譯文】孔子說:“君子擔心直到死都不為人所知啊!”(舊譯:“君子擔心死亡以後他的名字不為人們所稱頌。”)
【解析】這句話,算是把孔子上麵的幾句話都給否定了。說來說去,還是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跟子路在一個層麵上。
按照往常的說法,孔子是擔心身後的名聲,擔心不能被後人所稱頌。其實不然,孔子還是擔心在世的時候。
盡管晚年沉迷道學,孔子這一輩子還是沒有走出對名利的追求。
【現實解說】語不驚人死不休,大概就是這個境界吧。
19.10(4.11)★★★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譯文】孔子說:“君子想的是德,小人想的是土地;君子畏懼刑罰,小人貪圖恩惠。”
【解析】什麽是君子?首先要明白這個問題。最早期的說法,君子就是國君之子。
這裏所說的君子,是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可以是統治者,也可以是有追求的士,君子也就是孔子希望自己的學生們做到的那種人。小人是什麽?小人就是依附於土地的農民。所以,君子想到的是德,是高尚的東西,小人就隻能想到眼前的東西,那就是土地。
問題是,小人就靠著那幾畝地活著,不懷土懷什麽?懷孕嗎?
按照周禮,刑不上大夫。所以,懷刑的君子肯定不是大夫。君子在做什麽事情之前,首先考慮的是這件事情是不是違法,說明他們有遠慮;小人不同,他們隻考慮有沒有好處,還是隻看眼前。
孔子喜歡以君子小人來劃分人群,動輒打擊一大片。
【現實解說】現在一般不說君子,隻說偽君子。好像君子不存在,隻剩下偽君子。奇怪的是,如果沒有君子,偽君子從哪裏來?
19.11(4.16)★★★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孔子說:“君子可以曉之以義,小人隻能曉之以利。”
【解析】君子呢,可以用大義來溝通;小人呢,就是見錢眼開,道理講不通,隻能用利益去誘惑。孔老師的意思呢,君子比較高尚,小人比較齷齪。
管子說過:倉廩實則知禮節。
所以,小人喻於利,那是因為他們比較窮。要是大家都富有了,大家就都是君子了。孔老師不懂得經濟,因此會罵小人,但是不懂得如何富民,如何讓小人成為君子。
【現實解說】土地徵用和拆遷,拆遷者會有很好的理由,什麽城市發展什麽社會進步。可是,被拆遷者如果僅僅依靠這塊地或者這間房子生活,他當然要追求合理的或者盡可能高的補償了。不知道魯國政府要拆遷孔家的房子的話,孔老師會怎樣表現。
19.12(7.37)★★★★★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文】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解析】孔子總是盯在君子和小人的問題上不放,反映出他總是盯著人不放。既然君子坦蕩蕩,心胸寬廣,就別總是盯著別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實際上,長戚戚倒好像是孔子自己的特點,總是批評抱怨和擔憂。
孔子早年是很豁達的,可是到了晚年,因為理想未能實現,因而變得偏執偏狹,喜歡揪住別人的小事不放,喜歡動不動上綱上線,喜歡把人分類,喜歡杞人憂天。所以,我們寧願相信,所有這些關於君子小人的話,都是孔子老年所說的。
【現實解說】這個世界就別分什麽君子小人了,每個人的生存有自己的原則,無所謂君子小人。
19.13(12.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壞別人的事。小人則與此相反。”
【解析】這裏的君子,與上麵的君子已經不是一個概念。如果說這段話是在批判小人讚揚君子,倒不如說這是在為君子和小人作新的定義,那就是專門破壞別人好事的人,就是小人;專門成人之美的,就是君子。
【現實解說】成人之美是一種美德,而成人之惡往往出於利益,否則就是變態。羨慕嫉妒恨,就是小人的另一個定義。
19.14(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汙,小人隻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和諧。”
【解析】意思就是小人隻是因為利益而聚合在一起,沒有什麽道德底線,相互之間隻要有共同利益就糾結在一起,就串通在一起。而君子不一樣,大家有什麽意見就提出來,並不追求看法一致。
需要解釋的是這個和字,和就是和諧,和諧又是什麽?在這個問題上,孔子是跟晏子學的,那麽晏子怎麽解說和諧呢?我們來看看。
按《左傳》。梁丘據是齊景公的寵臣,專門負責陪齊景公吃喝玩樂,一次,齊景公問晏嬰:“唯據與我和夫?”
晏嬰回答:“什麽和諧啊?那就是他一味迎合你,頂多說是保持一致而已。”《左傳》原文是:據亦同也,焉得為和?
“那和諧和保持一致有什麽區別?”齊景公問道。《左傳》原文是:和與同異乎?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立,則不患無位;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可知,則不患莫己知。”
說來說去,還是為了“位”和“使人知己”。
孔老師這種想當官又要麵子的性格影響了整個後世子孫的性格,中國人喜歡把真實目的藏著掖著,拐個彎說話。喜歡把現實的目的藏著,用高尚的理由繞過去。
【現實解說】名不正則言不順,位不正則名不順。所以,位子是很重要的。
19.7(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知道自己,隻擔心自己沒有本事。”
【解析】這句話跟上麵一句沒區別。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這個意思。
【現實解說】現在常說的酒香也怕巷子深,有能力,還要會吆喝。換句話說,會吆喝也是一種能力。酒香隻是個方麵,店麵地址的選擇不也是學問嗎?店麵的裝修風格不也是學問嗎?孔老師的話,到今天已經很不全麵了。
19.8(15.19)★★★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譯文】孔子說:“君子隻怕自己沒有才能,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
【解析】這幾句話放在一起,弄得孔老師好像祥林嫂一樣。其實,這幾句話不是連著說的,孔老師沒這麽無聊。
【現實解說】不說別的,練好本事總是沒錯的,藝不壓身嘛。再者說,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啊。自己沒本事而飛黃騰達的,那都是運氣,可是人不能靠運氣活著啊!
19.9(15.20)★★★★★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譯文】孔子說:“君子擔心直到死都不為人所知啊!”(舊譯:“君子擔心死亡以後他的名字不為人們所稱頌。”)
【解析】這句話,算是把孔子上麵的幾句話都給否定了。說來說去,還是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跟子路在一個層麵上。
按照往常的說法,孔子是擔心身後的名聲,擔心不能被後人所稱頌。其實不然,孔子還是擔心在世的時候。
盡管晚年沉迷道學,孔子這一輩子還是沒有走出對名利的追求。
【現實解說】語不驚人死不休,大概就是這個境界吧。
19.10(4.11)★★★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譯文】孔子說:“君子想的是德,小人想的是土地;君子畏懼刑罰,小人貪圖恩惠。”
【解析】什麽是君子?首先要明白這個問題。最早期的說法,君子就是國君之子。
這裏所說的君子,是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可以是統治者,也可以是有追求的士,君子也就是孔子希望自己的學生們做到的那種人。小人是什麽?小人就是依附於土地的農民。所以,君子想到的是德,是高尚的東西,小人就隻能想到眼前的東西,那就是土地。
問題是,小人就靠著那幾畝地活著,不懷土懷什麽?懷孕嗎?
按照周禮,刑不上大夫。所以,懷刑的君子肯定不是大夫。君子在做什麽事情之前,首先考慮的是這件事情是不是違法,說明他們有遠慮;小人不同,他們隻考慮有沒有好處,還是隻看眼前。
孔子喜歡以君子小人來劃分人群,動輒打擊一大片。
【現實解說】現在一般不說君子,隻說偽君子。好像君子不存在,隻剩下偽君子。奇怪的是,如果沒有君子,偽君子從哪裏來?
19.11(4.16)★★★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孔子說:“君子可以曉之以義,小人隻能曉之以利。”
【解析】君子呢,可以用大義來溝通;小人呢,就是見錢眼開,道理講不通,隻能用利益去誘惑。孔老師的意思呢,君子比較高尚,小人比較齷齪。
管子說過:倉廩實則知禮節。
所以,小人喻於利,那是因為他們比較窮。要是大家都富有了,大家就都是君子了。孔老師不懂得經濟,因此會罵小人,但是不懂得如何富民,如何讓小人成為君子。
【現實解說】土地徵用和拆遷,拆遷者會有很好的理由,什麽城市發展什麽社會進步。可是,被拆遷者如果僅僅依靠這塊地或者這間房子生活,他當然要追求合理的或者盡可能高的補償了。不知道魯國政府要拆遷孔家的房子的話,孔老師會怎樣表現。
19.12(7.37)★★★★★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文】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解析】孔子總是盯在君子和小人的問題上不放,反映出他總是盯著人不放。既然君子坦蕩蕩,心胸寬廣,就別總是盯著別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實際上,長戚戚倒好像是孔子自己的特點,總是批評抱怨和擔憂。
孔子早年是很豁達的,可是到了晚年,因為理想未能實現,因而變得偏執偏狹,喜歡揪住別人的小事不放,喜歡動不動上綱上線,喜歡把人分類,喜歡杞人憂天。所以,我們寧願相信,所有這些關於君子小人的話,都是孔子老年所說的。
【現實解說】這個世界就別分什麽君子小人了,每個人的生存有自己的原則,無所謂君子小人。
19.13(12.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壞別人的事。小人則與此相反。”
【解析】這裏的君子,與上麵的君子已經不是一個概念。如果說這段話是在批判小人讚揚君子,倒不如說這是在為君子和小人作新的定義,那就是專門破壞別人好事的人,就是小人;專門成人之美的,就是君子。
【現實解說】成人之美是一種美德,而成人之惡往往出於利益,否則就是變態。羨慕嫉妒恨,就是小人的另一個定義。
19.14(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汙,小人隻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和諧。”
【解析】意思就是小人隻是因為利益而聚合在一起,沒有什麽道德底線,相互之間隻要有共同利益就糾結在一起,就串通在一起。而君子不一樣,大家有什麽意見就提出來,並不追求看法一致。
需要解釋的是這個和字,和就是和諧,和諧又是什麽?在這個問題上,孔子是跟晏子學的,那麽晏子怎麽解說和諧呢?我們來看看。
按《左傳》。梁丘據是齊景公的寵臣,專門負責陪齊景公吃喝玩樂,一次,齊景公問晏嬰:“唯據與我和夫?”
晏嬰回答:“什麽和諧啊?那就是他一味迎合你,頂多說是保持一致而已。”《左傳》原文是:據亦同也,焉得為和?
“那和諧和保持一致有什麽區別?”齊景公問道。《左傳》原文是:和與同異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