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孔子說:“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國家,一年便可以搞出個樣子,三年就一定會大獲成功。”
【解析】期月,就是從今年某月到明年某月,也就是一年的意思。
這是孔子開立私校不久說的話,年輕氣盛,說自信就是自信,說吹牛就是吹牛。總之,現在大家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這是孔子在吹牛。孔子一輩子吹的牛不多,可是這是吹得最大的一個。如今常說的“給我一個機會,還你一個奇蹟”,基本上都是這個路數。
【現實解說】這句話後麵如果再加上這樣一句話就完整了:至於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19.2(13.11)★★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譯文】孔子說:“善人治理國家,經過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殘暴,廢除刑罰殺戮了。這話真對呀!”
【解析】善人治理國家,大致一百年就能治理得不錯了。孔老師則是三年有成。這個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估計說這個話的時候,孔子已經忘了自己從前說的話。
誰年輕時沒有輕狂過?哈哈。
【現實解說】治理一個國家,是需要耐心的。
19.3(13.12)★★★★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譯文】孔子說:“如果有王者興起,也一定要經過一代人才能實現仁政。”
【解析】如果有王者的出現,一定是經過一代人的積累才達到仁政的。孔子會舉的例子是周武王,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是經過周文王一代的積累。所以,出現一個王者,需要兩代人。一代人打基礎,第二代人來實現。
世,古時以三十年為一世。那麽,不管是一代人,還是三十年。總之,王者需要一代人或者三十年完成的目標,孔老師三年就完成了。
有趣的是,這三段話竟然在《論語》中放在一塊,這不是要讓孔老師尷尬嗎?
【現實解說】治理一個國家,特別是治理一個能夠長治久安的國家,真的需要三十年。所以,不要以為改革可以一蹴而就,一個國家,需要一個好的製度來保障。
19.4(6.24)★★★★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譯文】孔子說:“齊國一改變,可以達到魯國這個樣子,魯國一改變,就可以達到和諧社會了。”
【解析】孔老師沒去齊國之前,以為齊國很落後。在這樣的情況下,孔老師說了上麵的話。這不怪他,隻怪他沒去過齊國。
齊國的開國國君是薑太公,魯國的開國國君是周公的兒子伯禽。齊魯兩國都是侯爵國家,一開始國家大小差不多。治理國家的思路上,兩國截然不同。薑太公簡化風俗,入鄉隨俗,大力發展工商業,齊國因此發展很快;伯禽則是移風易俗,用周禮改變當地的風俗,重視農業輕視工商。沒有多久,兩國的差距就出來了,齊國越來越強大,魯國當然也越來越強大,但是遠遠落在齊國之後。
到了管仲為齊國上卿的時候,齊國的治理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更加強大富裕和開化。到了孔子這個時候,齊國已經是當時的文化中心,富裕程度遠超魯國。可惜的是,孔老師不知道天外有天,還以為齊國人民等著周禮去拯救呢。
後來孔老師去了齊國,待了一年時間,這才發現自己弄反了,這才明白為什麽有錢人都想移民到齊國了。
【現實解說】誰先進誰落後,靠吹牛是不行的,靠想像是不行的。
19.5(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隻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解析】在解說這段之前,先來看看《荀子》中的一段記載。
按《荀子》。子路入,子曰:“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對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子曰:“可謂士矣。”子貢入,子同問,子貢對曰:“知者知人,仁者愛人。”子曰:“可謂士君子矣。”顏淵入,子又問,顏淵對曰:“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子曰:“可謂明君子矣。”
下麵來分析幾個人的答案。
三個人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他們的答案其實都來自於孔子。
孔子總是教育子路要好好學習,之後當上公務員。怎麽樣才能實現這個目標?就是被人了解,被人賞識,最後被人錄用。所以,子路的答案知者使人知己。
顏回總是被孔老師灌輸克己復禮的概念,管他別人怎麽做,自己先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自己做到了,這個世界自然就跟著你做到了。全心全意整好自己,不用去管外界怎樣。所以,顏回的答案就是知者自知。
孔子怎樣教子貢呢?其實孔子還是給他灌輸子路同樣的概念,這麽說子貢的答案應該跟子路一樣了?不然,子貢對孔子灌輸的概念不感興趣。那麽,子貢對什麽感興趣?做生意。既然對孔子的學說不感興趣,子貢從孔子這裏得到了什麽?實踐。孔子是個實用主義者,實踐中有很多經驗和技巧,當然這些都不會拿來教人。問題是,別的人聽老師講課,子貢則是看老師怎麽做生意,什麽生意?辦學校不是生意嗎?當老師不是生意嗎?辦學校當老師,什麽最重要?了解市場,了解學生,了解別人的想法。
所以,子貢是個生意人,更關心的是別人怎麽想,他的答案就是知者知人。
分析之後,現在我們來看看孔子的答案。
孔子教給學生的,是知者使人知己和知者自知;他實踐的,則是知者知人。
孔子的最終目標是當官,因此知者使人知己是他最真實的答案。但是,孔子大半輩子就在做這樣的事情,卻沒有成就。如果再說知者使人知己,那就太沒有麵子了。可是,如果他說自己的答案是知者自知,這又與他的職業格格不入,你當老師的,必須要知道學生的想法才對。排除了這兩個答案,孔子最終選擇了一個中庸的答案,也就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個答案,與子貢相同。
【現實解說】在現實社會中,如果能做到知己知彼並且被人知,那當然是最好的。如果需要一個重要度的順序呢?對於那些公眾人物,他們最重要的是被人知,也就是炒作,把自己炒出知名度;對於商業界來說,最重要的當然是知人,知道競爭對手的底細,知道客戶的需求;什麽人會把知己放在第一位?紅顏。
19.6(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譯文】孔子說:“不怕沒有官位,就怕自己沒有學到賴以站得住腳的東西。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隻求自己成為有真才實學值得為人們知道的人。”
【解析】孔老師拐彎抹角說話,主要是要麵子。其實,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隻要學會了真本事,還愁沒人用你?
【解析】期月,就是從今年某月到明年某月,也就是一年的意思。
這是孔子開立私校不久說的話,年輕氣盛,說自信就是自信,說吹牛就是吹牛。總之,現在大家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這是孔子在吹牛。孔子一輩子吹的牛不多,可是這是吹得最大的一個。如今常說的“給我一個機會,還你一個奇蹟”,基本上都是這個路數。
【現實解說】這句話後麵如果再加上這樣一句話就完整了:至於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19.2(13.11)★★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譯文】孔子說:“善人治理國家,經過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殘暴,廢除刑罰殺戮了。這話真對呀!”
【解析】善人治理國家,大致一百年就能治理得不錯了。孔老師則是三年有成。這個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估計說這個話的時候,孔子已經忘了自己從前說的話。
誰年輕時沒有輕狂過?哈哈。
【現實解說】治理一個國家,是需要耐心的。
19.3(13.12)★★★★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譯文】孔子說:“如果有王者興起,也一定要經過一代人才能實現仁政。”
【解析】如果有王者的出現,一定是經過一代人的積累才達到仁政的。孔子會舉的例子是周武王,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是經過周文王一代的積累。所以,出現一個王者,需要兩代人。一代人打基礎,第二代人來實現。
世,古時以三十年為一世。那麽,不管是一代人,還是三十年。總之,王者需要一代人或者三十年完成的目標,孔老師三年就完成了。
有趣的是,這三段話竟然在《論語》中放在一塊,這不是要讓孔老師尷尬嗎?
【現實解說】治理一個國家,特別是治理一個能夠長治久安的國家,真的需要三十年。所以,不要以為改革可以一蹴而就,一個國家,需要一個好的製度來保障。
19.4(6.24)★★★★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譯文】孔子說:“齊國一改變,可以達到魯國這個樣子,魯國一改變,就可以達到和諧社會了。”
【解析】孔老師沒去齊國之前,以為齊國很落後。在這樣的情況下,孔老師說了上麵的話。這不怪他,隻怪他沒去過齊國。
齊國的開國國君是薑太公,魯國的開國國君是周公的兒子伯禽。齊魯兩國都是侯爵國家,一開始國家大小差不多。治理國家的思路上,兩國截然不同。薑太公簡化風俗,入鄉隨俗,大力發展工商業,齊國因此發展很快;伯禽則是移風易俗,用周禮改變當地的風俗,重視農業輕視工商。沒有多久,兩國的差距就出來了,齊國越來越強大,魯國當然也越來越強大,但是遠遠落在齊國之後。
到了管仲為齊國上卿的時候,齊國的治理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更加強大富裕和開化。到了孔子這個時候,齊國已經是當時的文化中心,富裕程度遠超魯國。可惜的是,孔老師不知道天外有天,還以為齊國人民等著周禮去拯救呢。
後來孔老師去了齊國,待了一年時間,這才發現自己弄反了,這才明白為什麽有錢人都想移民到齊國了。
【現實解說】誰先進誰落後,靠吹牛是不行的,靠想像是不行的。
19.5(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隻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解析】在解說這段之前,先來看看《荀子》中的一段記載。
按《荀子》。子路入,子曰:“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對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子曰:“可謂士矣。”子貢入,子同問,子貢對曰:“知者知人,仁者愛人。”子曰:“可謂士君子矣。”顏淵入,子又問,顏淵對曰:“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子曰:“可謂明君子矣。”
下麵來分析幾個人的答案。
三個人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他們的答案其實都來自於孔子。
孔子總是教育子路要好好學習,之後當上公務員。怎麽樣才能實現這個目標?就是被人了解,被人賞識,最後被人錄用。所以,子路的答案知者使人知己。
顏回總是被孔老師灌輸克己復禮的概念,管他別人怎麽做,自己先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自己做到了,這個世界自然就跟著你做到了。全心全意整好自己,不用去管外界怎樣。所以,顏回的答案就是知者自知。
孔子怎樣教子貢呢?其實孔子還是給他灌輸子路同樣的概念,這麽說子貢的答案應該跟子路一樣了?不然,子貢對孔子灌輸的概念不感興趣。那麽,子貢對什麽感興趣?做生意。既然對孔子的學說不感興趣,子貢從孔子這裏得到了什麽?實踐。孔子是個實用主義者,實踐中有很多經驗和技巧,當然這些都不會拿來教人。問題是,別的人聽老師講課,子貢則是看老師怎麽做生意,什麽生意?辦學校不是生意嗎?當老師不是生意嗎?辦學校當老師,什麽最重要?了解市場,了解學生,了解別人的想法。
所以,子貢是個生意人,更關心的是別人怎麽想,他的答案就是知者知人。
分析之後,現在我們來看看孔子的答案。
孔子教給學生的,是知者使人知己和知者自知;他實踐的,則是知者知人。
孔子的最終目標是當官,因此知者使人知己是他最真實的答案。但是,孔子大半輩子就在做這樣的事情,卻沒有成就。如果再說知者使人知己,那就太沒有麵子了。可是,如果他說自己的答案是知者自知,這又與他的職業格格不入,你當老師的,必須要知道學生的想法才對。排除了這兩個答案,孔子最終選擇了一個中庸的答案,也就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個答案,與子貢相同。
【現實解說】在現實社會中,如果能做到知己知彼並且被人知,那當然是最好的。如果需要一個重要度的順序呢?對於那些公眾人物,他們最重要的是被人知,也就是炒作,把自己炒出知名度;對於商業界來說,最重要的當然是知人,知道競爭對手的底細,知道客戶的需求;什麽人會把知己放在第一位?紅顏。
19.6(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譯文】孔子說:“不怕沒有官位,就怕自己沒有學到賴以站得住腳的東西。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隻求自己成為有真才實學值得為人們知道的人。”
【解析】孔老師拐彎抹角說話,主要是要麵子。其實,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隻要學會了真本事,還愁沒人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