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生活習慣比較有規律,凡事講規矩,嚴謹而恭敬,雖然未必討人喜歡,但是一定不讓人討厭。對於飲食和衣著,孔子特別講究,可以說有些挑剔,說不定是潔癖也未可知。
總體來說,孔子的生活比較考究,屬於有錢人的生活方式。晏子說孔子喜歡繁文縟節,看來是沒有錯的。
孔子有很多好習慣值得學習,但是也有很多講究已經過時,即便在當時可能也已經過時,對於這些,了解就行,不了解也無所謂。
除了第十篇之外,其他篇目中也散落一些孔子接人待物方麵的記載,一併在這裏解說。
18.1(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譯文】孔子閑居在家裏的時候,儀態溫和舒暢,悠閑自在。
【解析】上班的時候正襟危坐,一本正經,下了班,放鬆放鬆。孔子也是人,總那麽繃著也受不了。
【現實解說】有的人在上班的時候拿著個架子,下了班還是拿著個架子,以為自己是個什麽了不起的人物,這樣的人,誰都討厭他。
18.2(7.9和7.10)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嚐飽也。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譯文】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不曾吃飽過。孔子如果當天為去世的人哭過,就不會唱歌。
【解析】孔子很重視喪事,在這方麵嚴格要求自己。一方麵,這是孔子的嚴謹性格;另一方麵,這是孔子的職業習慣。
【現實解說】跟失去親人的人一起吃飯,盡量還是不要吃得太飽,否則打飽嗝或者放屁,都是不敬;參加過葬禮之類的事情後,不要當著失去親人的人的麵表現出快樂。
18.3(7.13)
子之所慎:齊,戰,疾。
【譯文】孔子所謹慎小心對待的是齋戒、戰爭和疾病這三件事。
【解析】齊,同齋,意為齋戒。鬼神、祖先、生死、疾病,這些都是孔子很敬畏很重視的事情,馬虎不得。從頭到尾,孔子都是一個和平主義者。
【現實解說】人總要有所敬畏才好,否則做起壞事來就會沒有底線。如今都是無神論者,也不祭祀祖宗,敬畏什麽呢?沒想好。
18.4(7.27)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譯文】孔子隻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釣魚,而不用(有許多魚鉤的)大繩釣魚。隻射飛鳥,不射巢中歇宿的鳥。
【解析】其實,隻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釣魚和用網捕魚,和隻用箭射飛行中的鳥與射巢中之鳥從實質上並無區別。孔子的這種做法,隻不過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罷了。當然另一方麵,這也是資源保護的做法。事實上,從商朝開始,就有了資源保護的概念,對動物的捕獵是有講究的,年幼的動物一般不許捕殺。不射巢中之鳥,就是為了避免傷害幼鳥或者鳥蛋。
【現實解說】竭澤而漁,過度開發,這就是現實。
18.5(7.29)★★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譯文】(孔子認為)很難與互鄉那個地方的人談話,但互鄉的一個童子卻受到了孔子的接見,學生們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說:“我是肯定他的進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過分呢?人家改正了錯誤以求進步,我們肯定他改正錯誤,不要死抓住他的過去不放。”
【解析】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孔子對子張說的“不踐跡”,不要總是抓住別人過去那點事情不放,要看到進步,肯定進步。與鄰裏的態度如果總是這樣,鄰裏關係怎麽會搞不好呢?
李零先生認為互鄉這個地方的人都很難講話,這有點說不過去,因此斷句應該斷成“互鄉難與言童子見”,也有道理,但是這樣的斷句感覺突兀生硬,因此未採用。
【現實解說】政府看到老百姓積極的一麵,老百姓看到政府進步的一麵,雙方的關係就能搞好了。如果政府把百姓當成刁民暴民,老百姓認為政府的一切政策和決定都是惡意的,那就很麻煩了。
18.6(7.32)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譯文】孔子與別人一起唱歌,如果這人唱得好,一定要請他再唱一遍,然後和他一起唱。
【解析】別人唱得好聽,就向別人學習,這是孔子的學習精神。而這樣的事情,往往給對方以成就感,於是大家都很高興,還學到了好歌,還交了朋友。
【現實解說】唱卡拉ok的時候,這就是麥霸行為了。
18.7(7.38)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譯文】孔子溫和而又嚴厲,威嚴而不兇猛,莊重而又安詳。
【解析】孔老師對學生們嚴厲但是又有耐心,威嚴但是從來不會打人,就算發火也很優雅,絕對不會失態。
【現實解說】老師對學生既要有威嚴,又不要讓學生害怕自己,可以訓斥但是不要罵人,可以看上去很兇但是不要動手。
18.8(9.10)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譯文】孔子遇見穿喪服的人,當官的人和盲人時,即使他們年輕,也一定要站起來,從他們麵前經過時,一定要快步走過。
【解析】孔子對於周禮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麽人該行什麽禮,對於尊貴者、家有喪事者和盲者,都應禮貌待之。除此之外,這也是孔子的職業習慣。
【現實解說】都應禮貌待之。
18.9(10.1)
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譯文】孔子在本鄉的地方上顯得很溫和恭敬,像是不會說話的樣子。但他在宗廟裏、朝廷上,卻很善於言辭,隻是說得比較謹慎而已。
【解析】為什麽跟鄉裏人說話很木訥?因為沒什麽共同語言,油鹽醬醋都不是孔子喜歡提的事情,孔子喜歡說的詩書禮儀又是大家不感興趣的;在宗廟朝廷不一樣,大家有共同語言,而孔子又是專家,因此話多一些,不過大家的身份比較高,孔子說話就比較謹慎。
【現實解說】專家學者,大都如此。
18.10(10.2)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譯文】孔子在上朝的時候,同下大夫說話,侃侃而談;同上大夫說話,小心謹慎;國君已經來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樣子,但又儀態適中。
【解析】這是孔子當司寇的時候?還是後來回到魯國之後呢?似乎應當是當司寇的時候。這個時候孔子的級別是上大夫,所以與下大夫交談就很放鬆,而上大夫們都比孔子有來頭,孔子就要小心謹慎了。國君是頂頭上司,孔子就很緊張。
【現實解說】基本上現在也是這樣,對下級說話比較隨意,同級說話就客氣很多,如果是有背景的同級官員,則更加客氣,當做比自己高半級的人。在頂頭上司麵前,就都會很謹慎很小心。
18.11(10.3)
總體來說,孔子的生活比較考究,屬於有錢人的生活方式。晏子說孔子喜歡繁文縟節,看來是沒有錯的。
孔子有很多好習慣值得學習,但是也有很多講究已經過時,即便在當時可能也已經過時,對於這些,了解就行,不了解也無所謂。
除了第十篇之外,其他篇目中也散落一些孔子接人待物方麵的記載,一併在這裏解說。
18.1(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譯文】孔子閑居在家裏的時候,儀態溫和舒暢,悠閑自在。
【解析】上班的時候正襟危坐,一本正經,下了班,放鬆放鬆。孔子也是人,總那麽繃著也受不了。
【現實解說】有的人在上班的時候拿著個架子,下了班還是拿著個架子,以為自己是個什麽了不起的人物,這樣的人,誰都討厭他。
18.2(7.9和7.10)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嚐飽也。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譯文】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不曾吃飽過。孔子如果當天為去世的人哭過,就不會唱歌。
【解析】孔子很重視喪事,在這方麵嚴格要求自己。一方麵,這是孔子的嚴謹性格;另一方麵,這是孔子的職業習慣。
【現實解說】跟失去親人的人一起吃飯,盡量還是不要吃得太飽,否則打飽嗝或者放屁,都是不敬;參加過葬禮之類的事情後,不要當著失去親人的人的麵表現出快樂。
18.3(7.13)
子之所慎:齊,戰,疾。
【譯文】孔子所謹慎小心對待的是齋戒、戰爭和疾病這三件事。
【解析】齊,同齋,意為齋戒。鬼神、祖先、生死、疾病,這些都是孔子很敬畏很重視的事情,馬虎不得。從頭到尾,孔子都是一個和平主義者。
【現實解說】人總要有所敬畏才好,否則做起壞事來就會沒有底線。如今都是無神論者,也不祭祀祖宗,敬畏什麽呢?沒想好。
18.4(7.27)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譯文】孔子隻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釣魚,而不用(有許多魚鉤的)大繩釣魚。隻射飛鳥,不射巢中歇宿的鳥。
【解析】其實,隻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釣魚和用網捕魚,和隻用箭射飛行中的鳥與射巢中之鳥從實質上並無區別。孔子的這種做法,隻不過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罷了。當然另一方麵,這也是資源保護的做法。事實上,從商朝開始,就有了資源保護的概念,對動物的捕獵是有講究的,年幼的動物一般不許捕殺。不射巢中之鳥,就是為了避免傷害幼鳥或者鳥蛋。
【現實解說】竭澤而漁,過度開發,這就是現實。
18.5(7.29)★★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譯文】(孔子認為)很難與互鄉那個地方的人談話,但互鄉的一個童子卻受到了孔子的接見,學生們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說:“我是肯定他的進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過分呢?人家改正了錯誤以求進步,我們肯定他改正錯誤,不要死抓住他的過去不放。”
【解析】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孔子對子張說的“不踐跡”,不要總是抓住別人過去那點事情不放,要看到進步,肯定進步。與鄰裏的態度如果總是這樣,鄰裏關係怎麽會搞不好呢?
李零先生認為互鄉這個地方的人都很難講話,這有點說不過去,因此斷句應該斷成“互鄉難與言童子見”,也有道理,但是這樣的斷句感覺突兀生硬,因此未採用。
【現實解說】政府看到老百姓積極的一麵,老百姓看到政府進步的一麵,雙方的關係就能搞好了。如果政府把百姓當成刁民暴民,老百姓認為政府的一切政策和決定都是惡意的,那就很麻煩了。
18.6(7.32)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譯文】孔子與別人一起唱歌,如果這人唱得好,一定要請他再唱一遍,然後和他一起唱。
【解析】別人唱得好聽,就向別人學習,這是孔子的學習精神。而這樣的事情,往往給對方以成就感,於是大家都很高興,還學到了好歌,還交了朋友。
【現實解說】唱卡拉ok的時候,這就是麥霸行為了。
18.7(7.38)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譯文】孔子溫和而又嚴厲,威嚴而不兇猛,莊重而又安詳。
【解析】孔老師對學生們嚴厲但是又有耐心,威嚴但是從來不會打人,就算發火也很優雅,絕對不會失態。
【現實解說】老師對學生既要有威嚴,又不要讓學生害怕自己,可以訓斥但是不要罵人,可以看上去很兇但是不要動手。
18.8(9.10)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譯文】孔子遇見穿喪服的人,當官的人和盲人時,即使他們年輕,也一定要站起來,從他們麵前經過時,一定要快步走過。
【解析】孔子對於周禮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麽人該行什麽禮,對於尊貴者、家有喪事者和盲者,都應禮貌待之。除此之外,這也是孔子的職業習慣。
【現實解說】都應禮貌待之。
18.9(10.1)
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譯文】孔子在本鄉的地方上顯得很溫和恭敬,像是不會說話的樣子。但他在宗廟裏、朝廷上,卻很善於言辭,隻是說得比較謹慎而已。
【解析】為什麽跟鄉裏人說話很木訥?因為沒什麽共同語言,油鹽醬醋都不是孔子喜歡提的事情,孔子喜歡說的詩書禮儀又是大家不感興趣的;在宗廟朝廷不一樣,大家有共同語言,而孔子又是專家,因此話多一些,不過大家的身份比較高,孔子說話就比較謹慎。
【現實解說】專家學者,大都如此。
18.10(10.2)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譯文】孔子在上朝的時候,同下大夫說話,侃侃而談;同上大夫說話,小心謹慎;國君已經來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樣子,但又儀態適中。
【解析】這是孔子當司寇的時候?還是後來回到魯國之後呢?似乎應當是當司寇的時候。這個時候孔子的級別是上大夫,所以與下大夫交談就很放鬆,而上大夫們都比孔子有來頭,孔子就要小心謹慎了。國君是頂頭上司,孔子就很緊張。
【現實解說】基本上現在也是這樣,對下級說話比較隨意,同級說話就客氣很多,如果是有背景的同級官員,則更加客氣,當做比自己高半級的人。在頂頭上司麵前,就都會很謹慎很小心。
18.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