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看來,古代的聖人就是屬於生而知之者,因為他們那時候沒有老師,都要靠自己去創造去領悟。
生而知之,這個成語出於這裏。
【現實解說】人的聰明程度是天生不同的,但是隻要肯學習,就不會是最下等的。什麽人打死也不肯學習?懶惰的人。所以,懶惰是萬惡之源。
17.22(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譯文】孔子說:“我不是生而知之者,而是喜歡古代,勤奮好學地去求得知識的人。”
【解析】在孔子的層次劃分中,他將自己歸在了第二類。孔子從來沒有說過自己是天才,他從來都隻是說自己“敏而好學”。在好學這一點上,孔子可以驕傲地說自己做得很好了,除了這一點,孔子從來都不敢自誇。應該說,在老年癡呆的症狀出現之前,孔子一向都很謙虛中肯。
這當然是在教育學生,有的學生資質差些,或者毅力不足,因此懷疑老師是不是生來就比自己聰明,所以自己再怎麽努力也沒有用。於是孔子說,我也是後天努力的啊,大家隻要好好學習,也會像我一樣博學的。
【現實解說】天生不夠聰明沒關係,隻要肯學,就會有進步。
17.23(17.3)★★★★
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譯文】孔子說:“隻有上等的智者與下等的愚者是改變不了的。”
【解析】上智與下愚可以有兩種解說,兩種解說都是正確的。
第一種解說,上智就是上等人的智慧,具體說就是君子的智慧,下愚就是下等人的愚昧,具體說就是下層老百姓。那麽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君子永遠聰明,老百姓永遠愚蠢。如果這句話這樣解說,那麽這句話就是孔子晚年所說,這時候他對老百姓非常鄙視。
第二種解說,上智就是上麵所說的“生而知之”的第一等人,下愚就是打死也不肯學習的第四等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上智洞察一切,怎麽也忽悠不了;下愚腦子進水,說什麽他們也不懂。
孔子的意思是哪一種呢?大概隻有他自己才知道。也許,兩種意思同時存在。
【現實解說】名人堅持己見,是堅定不移;凡人堅持己見,是冥頑不化。
17.24(7.21)★★★★
子不語怪、力、亂、神。
【譯文】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
【解析】孔子講知識、講仁德、講禮樂,這些都是人可以努力做到的,而妖魔鬼怪的東西,人類做不到也預料不到,去講它們做什麽呢。講多了,大家信鬼神去了,不信老師了。所以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
【現實解說】孔子活在現代的話,除了怪力亂神,還有八卦也是不會講的?遺憾的是,怪力亂神是現代電影的主流,八卦則是人們談話的主流。所以,微博上,粉絲最多的都是所謂的明星,因為他們在電影上演的是怪力亂神,在生活中演的是八卦。
17.25(7.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譯文】孔子以文化、德行、忠實、誠信四項內容教授學生。
【解析】文化就是詩書禮樂等等知識,德行就是行為舉止的端正,忠實就是做事要盡心盡力,誠信就是說話要算數。概括而言,孔子教學生,德育和智育並重,仁與知並重。
【現實解說】現在隻講文化和德行,問題是,沒有了忠實和誠信,德行好使嗎?
17.26(7.18)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譯文】孔子有時講雅言,讀《詩》、念《書》、贊禮時,用的都是雅言。
【解析】雅言,也做夏言,說白了就是當年的官話或者普通話,詩書以及各種禮儀時,應該用雅言。就像後來的唐詩宋詞,就算作者不懂官話,也要用官話來念才好。至於雅言是哪裏方言,已經不可考,可能是陝西,也可能是河南,還可能是山西。孔子從小在魯國長大,能夠接觸到雅言的機會大致也就是官方祭祀的時候,而這種雅言經過幾百年的變遷,就應該是“山東普通話”了,所以,孔子的雅言,自然就是山東普通話。具體說,是魯南普通話。
【現實解說】山東人說普通話見過,四川人說普通話也見過。可是,山東人說陝西話是什麽味道?沒見過。大餅夾大蔥和肉夾饃的味道混在一起,估計會更有味道。
17.27(9.4)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譯文】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不憑空臆造,不武斷結論,不固執死板,不主觀想像。
【解析】其實,沒有人能真正完全做到這四點,孔子隻是竭力讓自己做到這幾點而已。譬如對於周禮,孔子就固執死板了。到了晚年,孔子在這幾個方麵就明顯不如從前。
這是誰對孔子的讚揚呢?子貢。為什麽是子貢?因為子貢最有體會。子貢和孔子也算是鬥智鬥勇了很長時間,孔子正是憑藉著這樣的美德徹底征服了他。其餘的弟子與孔子爭論不多,因此對以上四點的感受不深。
另一個常常與孔子發生學術碰撞的是子夏,但是子夏一直跟隨老師到晚年,老師在這方麵的美德早已經不如從前。簡單地說,子夏隨老師修《春秋》,按《史記》的說法,子夏等人一句話也插不上,看起來是讚揚孔子學問太深,弟子們差距太大。從另一個角度說,就是這時候孔子已經很難接受別人的意見了。所以,這句話不可能是子夏來說的。
【現實解說】做到這幾點真的不容易,特別是對於老師來說。
17.28(15.41)
子曰:“辭達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言辭隻要能表達意思就行了。”
【解析】看上去就是一句話,其實這句話很重要。孔子的意思,文以載道,話說清楚就行,怎樣直截了當怎樣說,不要曲裏拐彎,讓人去猜。那年頭也沒有文字獄,所以也沒有必要影射隱晦藏頭去尾,玩“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的文字遊戲。
正因為如此,可以想像無論是《論語》還是《春秋》,都是簡潔明了的文字,按照字麵理解就好,實在字麵難以理解,按照上下文的關係去分析就好。於是,那些所謂的專家們從中東摸西拐,十八繞出來之後,把字麵的意思解釋成了完全相反的意思,那些幾乎都是故弄玄虛,胡說八道,沽名釣譽,騙稿費而已。
到現在,一些人習慣了將一句話整成十句話來說,把一砣屎稀釋成二十個屁來放,還說自己是純文學,其實就是根本不懂文學,思維混亂,浪費紙張而已。
所以,祖師爺的話要隨時記住:辭,達而已矣。
【現實解說】現代社會,節奏快時間緊,說話寫文章都要簡潔直接。就像報紙,標題吸引不了人,就沒人看。就像電影,前兩分鍾沒有高潮,換台。
第十八部分 處世
《論語》原文第十篇“鄉黨”是整部《論語》中內容最為規範的一篇,完全用來講孔子的接人待物、行為舉止、生活習慣等等,整篇沒有對話,主人公都是孔子。
生而知之,這個成語出於這裏。
【現實解說】人的聰明程度是天生不同的,但是隻要肯學習,就不會是最下等的。什麽人打死也不肯學習?懶惰的人。所以,懶惰是萬惡之源。
17.22(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譯文】孔子說:“我不是生而知之者,而是喜歡古代,勤奮好學地去求得知識的人。”
【解析】在孔子的層次劃分中,他將自己歸在了第二類。孔子從來沒有說過自己是天才,他從來都隻是說自己“敏而好學”。在好學這一點上,孔子可以驕傲地說自己做得很好了,除了這一點,孔子從來都不敢自誇。應該說,在老年癡呆的症狀出現之前,孔子一向都很謙虛中肯。
這當然是在教育學生,有的學生資質差些,或者毅力不足,因此懷疑老師是不是生來就比自己聰明,所以自己再怎麽努力也沒有用。於是孔子說,我也是後天努力的啊,大家隻要好好學習,也會像我一樣博學的。
【現實解說】天生不夠聰明沒關係,隻要肯學,就會有進步。
17.23(17.3)★★★★
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譯文】孔子說:“隻有上等的智者與下等的愚者是改變不了的。”
【解析】上智與下愚可以有兩種解說,兩種解說都是正確的。
第一種解說,上智就是上等人的智慧,具體說就是君子的智慧,下愚就是下等人的愚昧,具體說就是下層老百姓。那麽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君子永遠聰明,老百姓永遠愚蠢。如果這句話這樣解說,那麽這句話就是孔子晚年所說,這時候他對老百姓非常鄙視。
第二種解說,上智就是上麵所說的“生而知之”的第一等人,下愚就是打死也不肯學習的第四等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上智洞察一切,怎麽也忽悠不了;下愚腦子進水,說什麽他們也不懂。
孔子的意思是哪一種呢?大概隻有他自己才知道。也許,兩種意思同時存在。
【現實解說】名人堅持己見,是堅定不移;凡人堅持己見,是冥頑不化。
17.24(7.21)★★★★
子不語怪、力、亂、神。
【譯文】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
【解析】孔子講知識、講仁德、講禮樂,這些都是人可以努力做到的,而妖魔鬼怪的東西,人類做不到也預料不到,去講它們做什麽呢。講多了,大家信鬼神去了,不信老師了。所以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
【現實解說】孔子活在現代的話,除了怪力亂神,還有八卦也是不會講的?遺憾的是,怪力亂神是現代電影的主流,八卦則是人們談話的主流。所以,微博上,粉絲最多的都是所謂的明星,因為他們在電影上演的是怪力亂神,在生活中演的是八卦。
17.25(7.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譯文】孔子以文化、德行、忠實、誠信四項內容教授學生。
【解析】文化就是詩書禮樂等等知識,德行就是行為舉止的端正,忠實就是做事要盡心盡力,誠信就是說話要算數。概括而言,孔子教學生,德育和智育並重,仁與知並重。
【現實解說】現在隻講文化和德行,問題是,沒有了忠實和誠信,德行好使嗎?
17.26(7.18)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譯文】孔子有時講雅言,讀《詩》、念《書》、贊禮時,用的都是雅言。
【解析】雅言,也做夏言,說白了就是當年的官話或者普通話,詩書以及各種禮儀時,應該用雅言。就像後來的唐詩宋詞,就算作者不懂官話,也要用官話來念才好。至於雅言是哪裏方言,已經不可考,可能是陝西,也可能是河南,還可能是山西。孔子從小在魯國長大,能夠接觸到雅言的機會大致也就是官方祭祀的時候,而這種雅言經過幾百年的變遷,就應該是“山東普通話”了,所以,孔子的雅言,自然就是山東普通話。具體說,是魯南普通話。
【現實解說】山東人說普通話見過,四川人說普通話也見過。可是,山東人說陝西話是什麽味道?沒見過。大餅夾大蔥和肉夾饃的味道混在一起,估計會更有味道。
17.27(9.4)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譯文】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不憑空臆造,不武斷結論,不固執死板,不主觀想像。
【解析】其實,沒有人能真正完全做到這四點,孔子隻是竭力讓自己做到這幾點而已。譬如對於周禮,孔子就固執死板了。到了晚年,孔子在這幾個方麵就明顯不如從前。
這是誰對孔子的讚揚呢?子貢。為什麽是子貢?因為子貢最有體會。子貢和孔子也算是鬥智鬥勇了很長時間,孔子正是憑藉著這樣的美德徹底征服了他。其餘的弟子與孔子爭論不多,因此對以上四點的感受不深。
另一個常常與孔子發生學術碰撞的是子夏,但是子夏一直跟隨老師到晚年,老師在這方麵的美德早已經不如從前。簡單地說,子夏隨老師修《春秋》,按《史記》的說法,子夏等人一句話也插不上,看起來是讚揚孔子學問太深,弟子們差距太大。從另一個角度說,就是這時候孔子已經很難接受別人的意見了。所以,這句話不可能是子夏來說的。
【現實解說】做到這幾點真的不容易,特別是對於老師來說。
17.28(15.41)
子曰:“辭達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言辭隻要能表達意思就行了。”
【解析】看上去就是一句話,其實這句話很重要。孔子的意思,文以載道,話說清楚就行,怎樣直截了當怎樣說,不要曲裏拐彎,讓人去猜。那年頭也沒有文字獄,所以也沒有必要影射隱晦藏頭去尾,玩“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的文字遊戲。
正因為如此,可以想像無論是《論語》還是《春秋》,都是簡潔明了的文字,按照字麵理解就好,實在字麵難以理解,按照上下文的關係去分析就好。於是,那些所謂的專家們從中東摸西拐,十八繞出來之後,把字麵的意思解釋成了完全相反的意思,那些幾乎都是故弄玄虛,胡說八道,沽名釣譽,騙稿費而已。
到現在,一些人習慣了將一句話整成十句話來說,把一砣屎稀釋成二十個屁來放,還說自己是純文學,其實就是根本不懂文學,思維混亂,浪費紙張而已。
所以,祖師爺的話要隨時記住:辭,達而已矣。
【現實解說】現代社會,節奏快時間緊,說話寫文章都要簡潔直接。就像報紙,標題吸引不了人,就沒人看。就像電影,前兩分鍾沒有高潮,換台。
第十八部分 處世
《論語》原文第十篇“鄉黨”是整部《論語》中內容最為規範的一篇,完全用來講孔子的接人待物、行為舉止、生活習慣等等,整篇沒有對話,主人公都是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