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話,既是反駁,也是向弟子們解釋。
【現實解說】一個好老師,就應該有禦者的精神。
17.13(15.31)
子曰:“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譯文】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果沒有什麽好處,還不如去學習為好。”
【解析】孔子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告訴大家,自學固然很重要,勤於思考固然很重要,但是向老師學習才是最好的方法。大致,這時候有人想退學回家,自學成材,於是孔子及時地告訴大家:還是向老師學習最靠譜。
前麵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思,但是要思學結合。
【現實解說】失戀之後,吃不下睡不著,百思不得其解,不如再去找個新的。
17.14(14.24)★★★★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譯文】孔子說:“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
【解析】孔子這句話有些不知所雲了。如果這樣說,那麽孔子學習是為什麽?為自己提高自己?那麽你教學生幹什麽?你應該一直學習下去啊。教學生不就是為人嗎?孔子的原意,大致是說古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因此沒有雜念,學得純正;而如今學習都是為了今後掙一份生活,因此有私心雜念,專挑麵子上的東西去學。
可是,孔子不正是提倡“學者為人”的祖師爺嗎?他讓學生們學習不就是為了讓他們去當官嗎?孔子此說,等於說:“他媽的,怎麽現代人說話都這麽不文明。”
這又是孔子晚年,怨言很多,看什麽都不順眼。
【現實解說】其實,每個人學習都是為了自己。即便是給別人看,也是為了自己。
17.15(14.44)★★★★
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譯文】闕裏的一個童子將舉行成年禮,有人問孔子:“這是個求上進的孩子嗎?”孔子說:“我看見他在行禮的位子上,又見他剛才和長輩並肩而行,他不是要求上進的人,隻是個急於成為成人的人。”
【解析】什麽是將命?通常的說法是來傳達消息,如果是這樣解釋,那麽後麵的對話就很唐突,很難成立。實際上,將命就是成年禮,也就是冠禮,男子二十歲加冠,從此就是成人了。加冠的同時,得到自己的字,這樣名字就全了,所以冠禮也是命名的禮,因此也稱為將命。一個闕裏的少年將要舉行成年禮,在現場有人問孔子這個孩子怎麽樣。孔子就說了,我看他現在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等待的樣子好像很迫切,而剛才來到的時候和長輩並肩同行,我看他不是一個求上進的孩子,隻是很盼望自己早點成為成人。
在還沒有成人之前,不應該與長輩並肩而行。所謂的速成,不是急於求成,而是急著變成成人。
【現實解說】急於求成,往往忽略了過程中的規則。形形色色的形象工程成為豆腐渣工程,往往就是這個原因。
17.16(15.8)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譯文】孔子說:“可以同他談的話,卻不同他談,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談的話,卻同他談,這就是說錯了話。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說錯話。”
【解析】這兩句話是孔子的人生教訓,同時也是對弟子們的教誨。孔子一輩子不成功,就犯了很多這樣的錯誤。同時,孔子也是在教育學生,顏回就是該說的話不說,所以朋友少路子窄;子貢早期就是話太多,不該說的話也說,因此人們不喜歡他。
跟什麽人說什麽話,見什麽人下什麽菜碟,這都是很重要的。這並不是見風使舵,而是為人處世的道理。
【現實解說】察言觀色並不等於見風使舵,但是為人處世是需要技巧的。
17.17(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解析】好學是有前提的,就是對生活的要求不要太高。為什麽孔子會有這樣的看法呢?大致是孔子不喜歡那些生活富足的人,認為富二代都比較差勁。
【現實解說】其實呢,富二代並不等於不好學。
17.18(9.23)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亦不足畏也已。”
【譯文】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麽就知道後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歲時還默默無聞,那他就沒有什麽可以敬畏的了。”
【解析】孔子要說的其實是兩個意思,一是後生可畏,二是有些學生四五十歲了還沒什麽出息,這輩子就沒戲了。
後生可畏,這個成語出於這裏。
【現實解說】後生不僅可畏,而且非常可畏。現代社會,年輕人的衝勁和激情讓上一輩的人們很快就麵臨落伍。
17.19(8.12)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
【譯文】孔子說:“學了三年,還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
【解析】怎麽看怎麽像招生gg,就跟現在說大學畢業包分配一樣。孔子說在我這裏學了三年出去,正常水平就能幹個公務員了,當然,如果你太差,那我也沒辦法。
所以,這句話很少被後人提起,實在是吹牛的成分太大。看看孔子的弟子們,有幾個學了三年就能當官的?
這句話,應該是孔子在回到魯國之後說的,因為這時候有冉有做季孫家的管家,算是能給師弟們安排一些工作,孔子才有這個吹牛的底氣。後來孔子對冉有不滿,估計也有抱怨冉有在安排師弟師侄們的工作方麵不能令老師滿意的因素。
【現實解說】四年大學,找不到工作是很正常的;碩士研究生,找不到工作也是正常的;博士生,找不到工作就真的不容易見到了。
17.20(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譯文】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經過學習以後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再去學習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還不學習的人,這種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解析】孔子按照獲得知識的方式,將人劃分了層次。第一等就是生而知之,其實,生而知之不應該解釋為生來就知道,沒有人能生來就知道。生而知之解釋成那種悟性很高,能夠通過自己的觀察分析學到知識的人;第二等是學而知之,就是通過主動向別人請教學習知識;第三等是學習沒有主動性,實在沒辦法了才被迫學習的人;第四等最差勁,打死也不肯學習。
【現實解說】一個好老師,就應該有禦者的精神。
17.13(15.31)
子曰:“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譯文】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果沒有什麽好處,還不如去學習為好。”
【解析】孔子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告訴大家,自學固然很重要,勤於思考固然很重要,但是向老師學習才是最好的方法。大致,這時候有人想退學回家,自學成材,於是孔子及時地告訴大家:還是向老師學習最靠譜。
前麵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思,但是要思學結合。
【現實解說】失戀之後,吃不下睡不著,百思不得其解,不如再去找個新的。
17.14(14.24)★★★★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譯文】孔子說:“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
【解析】孔子這句話有些不知所雲了。如果這樣說,那麽孔子學習是為什麽?為自己提高自己?那麽你教學生幹什麽?你應該一直學習下去啊。教學生不就是為人嗎?孔子的原意,大致是說古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因此沒有雜念,學得純正;而如今學習都是為了今後掙一份生活,因此有私心雜念,專挑麵子上的東西去學。
可是,孔子不正是提倡“學者為人”的祖師爺嗎?他讓學生們學習不就是為了讓他們去當官嗎?孔子此說,等於說:“他媽的,怎麽現代人說話都這麽不文明。”
這又是孔子晚年,怨言很多,看什麽都不順眼。
【現實解說】其實,每個人學習都是為了自己。即便是給別人看,也是為了自己。
17.15(14.44)★★★★
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譯文】闕裏的一個童子將舉行成年禮,有人問孔子:“這是個求上進的孩子嗎?”孔子說:“我看見他在行禮的位子上,又見他剛才和長輩並肩而行,他不是要求上進的人,隻是個急於成為成人的人。”
【解析】什麽是將命?通常的說法是來傳達消息,如果是這樣解釋,那麽後麵的對話就很唐突,很難成立。實際上,將命就是成年禮,也就是冠禮,男子二十歲加冠,從此就是成人了。加冠的同時,得到自己的字,這樣名字就全了,所以冠禮也是命名的禮,因此也稱為將命。一個闕裏的少年將要舉行成年禮,在現場有人問孔子這個孩子怎麽樣。孔子就說了,我看他現在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等待的樣子好像很迫切,而剛才來到的時候和長輩並肩同行,我看他不是一個求上進的孩子,隻是很盼望自己早點成為成人。
在還沒有成人之前,不應該與長輩並肩而行。所謂的速成,不是急於求成,而是急著變成成人。
【現實解說】急於求成,往往忽略了過程中的規則。形形色色的形象工程成為豆腐渣工程,往往就是這個原因。
17.16(15.8)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譯文】孔子說:“可以同他談的話,卻不同他談,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談的話,卻同他談,這就是說錯了話。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說錯話。”
【解析】這兩句話是孔子的人生教訓,同時也是對弟子們的教誨。孔子一輩子不成功,就犯了很多這樣的錯誤。同時,孔子也是在教育學生,顏回就是該說的話不說,所以朋友少路子窄;子貢早期就是話太多,不該說的話也說,因此人們不喜歡他。
跟什麽人說什麽話,見什麽人下什麽菜碟,這都是很重要的。這並不是見風使舵,而是為人處世的道理。
【現實解說】察言觀色並不等於見風使舵,但是為人處世是需要技巧的。
17.17(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解析】好學是有前提的,就是對生活的要求不要太高。為什麽孔子會有這樣的看法呢?大致是孔子不喜歡那些生活富足的人,認為富二代都比較差勁。
【現實解說】其實呢,富二代並不等於不好學。
17.18(9.23)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亦不足畏也已。”
【譯文】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麽就知道後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歲時還默默無聞,那他就沒有什麽可以敬畏的了。”
【解析】孔子要說的其實是兩個意思,一是後生可畏,二是有些學生四五十歲了還沒什麽出息,這輩子就沒戲了。
後生可畏,這個成語出於這裏。
【現實解說】後生不僅可畏,而且非常可畏。現代社會,年輕人的衝勁和激情讓上一輩的人們很快就麵臨落伍。
17.19(8.12)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
【譯文】孔子說:“學了三年,還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
【解析】怎麽看怎麽像招生gg,就跟現在說大學畢業包分配一樣。孔子說在我這裏學了三年出去,正常水平就能幹個公務員了,當然,如果你太差,那我也沒辦法。
所以,這句話很少被後人提起,實在是吹牛的成分太大。看看孔子的弟子們,有幾個學了三年就能當官的?
這句話,應該是孔子在回到魯國之後說的,因為這時候有冉有做季孫家的管家,算是能給師弟們安排一些工作,孔子才有這個吹牛的底氣。後來孔子對冉有不滿,估計也有抱怨冉有在安排師弟師侄們的工作方麵不能令老師滿意的因素。
【現實解說】四年大學,找不到工作是很正常的;碩士研究生,找不到工作也是正常的;博士生,找不到工作就真的不容易見到了。
17.20(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譯文】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經過學習以後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再去學習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還不學習的人,這種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解析】孔子按照獲得知識的方式,將人劃分了層次。第一等就是生而知之,其實,生而知之不應該解釋為生來就知道,沒有人能生來就知道。生而知之解釋成那種悟性很高,能夠通過自己的觀察分析學到知識的人;第二等是學而知之,就是通過主動向別人請教學習知識;第三等是學習沒有主動性,實在沒辦法了才被迫學習的人;第四等最差勁,打死也不肯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