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孔子有自己的答案,要知道孔子的答案,看下一條。
史魚很受衛靈公信任,他一直向衛靈公推薦蘧伯玉,希望能夠重用他。可是衛靈公始終沒有聽從。史魚臨死之前讓兒子把自己的靈柩就放在窗戶,而按照常規,是應該停放在廳堂的。衛靈公前來弔唁,結果發現靈柩放在窗戶外麵,很是驚奇,於是找來史魚的兒子責問。史魚的兒子就說這是父親的遺囑,父親認為自己沒有能夠讓國君重用蘧伯玉,是沒有盡到職責,因此死了也就不能享受禮遇。衛靈公大受震動,立即重用了蘧伯玉。
史魚之所以直,首先是他跟國君衛靈公關係不一般,其次是衛靈公並不算是個太昏庸的君主,不算是太無道。所以,直是有條件的。
史魚為什麽跟衛靈公的關係不一般呢?這還有段故事。衛靈公的父親是衛襄公,衛襄公的夫人薑氏不能生育,小妾周合生了個兒子名叫孟縶,孟縶生下來腿就有殘疾。周合聰明伶俐還很漂亮,衛襄公很喜歡她。兩個主持朝政的官員是孔成子和史朝,兩人同一個晚上做了同樣的一個夢,夢見衛國開國君主康叔下令讓公子元接掌衛國。後來周合生了孩子,是個男孩,取名叫元。同年,衛襄公突然病故,因為老大有殘疾,因此衛襄公一直沒有立太子。那麽,現在誰來繼任國君呢?孔成子和史朝一碰,發現兩人都做過同樣的夢。可是,光靠一個夢決定誰當國君似乎也不太好。於是,兩人卜筮了一回,結果也是立元比較好。最後,確定立公子元為國君,就是衛靈公。
史朝是誰?史魚的父親。有這一層關係,衛靈公對史魚一直很尊重很客氣。
蘧伯玉和孔子有很多相似之處,那就是很講究禮法。有一天晚上,衛靈公和夫人在後宮閑聊,忽然聽得遠處傳來車駕的聲音,聲音越來越近,聽著這車就要從宮門前飛馳而過。可就在這時,馬車的聲音消失了,車子似乎停了下來。又過了那麽一小會兒,馬車的聲音再次響起,可是很顯然已經過了宮門。衛靈公覺得很奇怪,夫人斷定這一定是蘧伯玉的車。夫人說:“為了表達對國君的敬意,路過宮門要停車下馬,步行而過。真正的賢臣,不是因為光天化日才持節守信,也不會因為獨處暗室就放縱墮落。蘧伯玉是我們衛國的賢人,對國君尊敬有加,為人仁愛而智慧。他一定不會因為是在夜裏就不遵禮節,駕車奔馳而過。因此這一定是他了。”衛靈公不大相信,第二天派人暗地查訪,才發現昨夜駕車之人正是蘧伯玉。
【現實解說】邦有道,怎麽都好。邦無道,怎麽辦呢?第一等的選擇是寧俞,裝糊塗賣傻,過自己的小日子;第二等是蘧伯玉,卷而懷之,自己找地方去過自己的小日子;第三等是史魚,敢說話說真話,但是風險非常大,而且要有點特別的關係,如果碰上的不是衛靈公而是商紂王,那就慘了。而最無良的就是同流合汙,助紂為虐,貪汙腐敗欺壓百姓。
16.17(14.3)★★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譯文】孔子說:“國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國家無道,還要正直,但說話要隨和謹慎。”
【解析】邦有道,怎麽都好,問題還是在邦無道的時候該怎麽辦。上麵兩條,說到了三種邦無道時候的對策,一種是保持正直,一種是裝瘋賣傻,一種是幹脆辭職或者移民算了。現在這一條,算不算是第四種呢?
孔子自己的做法是什麽?孔子的做法是不辭而別。但是,孔子後來顯然覺得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因此從來不好意思提起。那麽,孔子認為怎樣是對的呢?
危行言孫,這就是孔子的答案。具體的解釋就是不辭職,不做壞事,但是不要得罪人。基本上,這種做法介於保持正直和裝瘋賣傻之間。簡單地說,就是官也要做,壞事不做。
問題是,孔子的這個原則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度無限大。邦無道,往往就是集體腐敗,要想出淤泥而不染,那是不大可能的。所以,多數隻能沆瀣一氣、同流合汙。
【現實解說】多少貪官汙吏,原本都是有理想有抱負有道德底線的人,他們以為自己能夠做到“危行言孫”,可是最終他們無法做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16.18(8.13)★★★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譯文】孔子說:“堅定信念努力學習,堅守仁善之道。不進入政局不穩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解析】如果說上麵就是一係列的案例,那麽這一段就是總結了。篤信好學,守死善道。這是做人的底線,無論什麽世道,這條不能變。看見世道有危險,躲得遠遠的,先保護自己。世道好了,出來爭取做官,提高生活水平。如果世道好了還是窮,那說明自自己學習不努力,有機會也抓不住,這就是恥辱;如果世道不好,貪官當道,自己還很富貴,說明自己跟壞人沆瀣一氣了,這也是恥辱。
說是這麽說,孔子做起來有些走樣。像陳國、蔡國這樣的國家,都是危邦亂邦,孔子都去了。像衛國這樣的國家,孔子想當官沒當上。如果說衛國是危邦亂邦吧,孔子可是住了不短時間,並且還想當官;如果說衛國是有道之邦吧,孔子也沒有混出個樣來,不是就很恥辱?
【現實解說】危邦不入,這一點容易做到,請我我也不去;可是,亂邦不居就不容易做到了,你想不居就不居啊?多少人想逃離戰亂,可是逃得出來嗎?
16.19(14.37)★★★
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譯文】孔子說:“賢人逃避動盪的社會而隱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再次一點的逃避別人難看的臉色,再次一點的迴避別人難聽的話。”孔子又說:“這樣做的已經有七個人了。”
【解析】孔子繼續總結生存之道。國家政治黑暗,怎麽辦?最聰明的人隱居起來,守著自己的小莊園與世隔絕,自己過自己的小日子;可是沒那麽多錢,買不起小莊園,隱居不起呢?移民國外,眼不見心不煩;可是,連移民的錢都沒有,隻能打工呢?那就要小心了,看見老闆的臉色不對,趕緊躲遠點;可是眼神不好怎麽辦?聽見老闆說話的語氣不對,趕緊躲遠點。
總而言之——躲。
孔子說了:這樣做的已經有七個人了。哪七個人?不知道。
【現實解說】改變不了世界,就逃避世界。打不過對手,就加入對手。有點消極,但是很無奈。看不慣現實,特有錢人買個莊園,養豬種菜生孩子,不上網不看電視;買不起莊園的,攢點錢移民海外,遠的美加,近的新馬泰;移民也不容易,隻好打工,看老闆臉色,保住工作先。好不容易寫了一本書,結果各級領導都來署名,孔子一看:哇塞,作者七人矣。
史魚很受衛靈公信任,他一直向衛靈公推薦蘧伯玉,希望能夠重用他。可是衛靈公始終沒有聽從。史魚臨死之前讓兒子把自己的靈柩就放在窗戶,而按照常規,是應該停放在廳堂的。衛靈公前來弔唁,結果發現靈柩放在窗戶外麵,很是驚奇,於是找來史魚的兒子責問。史魚的兒子就說這是父親的遺囑,父親認為自己沒有能夠讓國君重用蘧伯玉,是沒有盡到職責,因此死了也就不能享受禮遇。衛靈公大受震動,立即重用了蘧伯玉。
史魚之所以直,首先是他跟國君衛靈公關係不一般,其次是衛靈公並不算是個太昏庸的君主,不算是太無道。所以,直是有條件的。
史魚為什麽跟衛靈公的關係不一般呢?這還有段故事。衛靈公的父親是衛襄公,衛襄公的夫人薑氏不能生育,小妾周合生了個兒子名叫孟縶,孟縶生下來腿就有殘疾。周合聰明伶俐還很漂亮,衛襄公很喜歡她。兩個主持朝政的官員是孔成子和史朝,兩人同一個晚上做了同樣的一個夢,夢見衛國開國君主康叔下令讓公子元接掌衛國。後來周合生了孩子,是個男孩,取名叫元。同年,衛襄公突然病故,因為老大有殘疾,因此衛襄公一直沒有立太子。那麽,現在誰來繼任國君呢?孔成子和史朝一碰,發現兩人都做過同樣的夢。可是,光靠一個夢決定誰當國君似乎也不太好。於是,兩人卜筮了一回,結果也是立元比較好。最後,確定立公子元為國君,就是衛靈公。
史朝是誰?史魚的父親。有這一層關係,衛靈公對史魚一直很尊重很客氣。
蘧伯玉和孔子有很多相似之處,那就是很講究禮法。有一天晚上,衛靈公和夫人在後宮閑聊,忽然聽得遠處傳來車駕的聲音,聲音越來越近,聽著這車就要從宮門前飛馳而過。可就在這時,馬車的聲音消失了,車子似乎停了下來。又過了那麽一小會兒,馬車的聲音再次響起,可是很顯然已經過了宮門。衛靈公覺得很奇怪,夫人斷定這一定是蘧伯玉的車。夫人說:“為了表達對國君的敬意,路過宮門要停車下馬,步行而過。真正的賢臣,不是因為光天化日才持節守信,也不會因為獨處暗室就放縱墮落。蘧伯玉是我們衛國的賢人,對國君尊敬有加,為人仁愛而智慧。他一定不會因為是在夜裏就不遵禮節,駕車奔馳而過。因此這一定是他了。”衛靈公不大相信,第二天派人暗地查訪,才發現昨夜駕車之人正是蘧伯玉。
【現實解說】邦有道,怎麽都好。邦無道,怎麽辦呢?第一等的選擇是寧俞,裝糊塗賣傻,過自己的小日子;第二等是蘧伯玉,卷而懷之,自己找地方去過自己的小日子;第三等是史魚,敢說話說真話,但是風險非常大,而且要有點特別的關係,如果碰上的不是衛靈公而是商紂王,那就慘了。而最無良的就是同流合汙,助紂為虐,貪汙腐敗欺壓百姓。
16.17(14.3)★★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譯文】孔子說:“國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國家無道,還要正直,但說話要隨和謹慎。”
【解析】邦有道,怎麽都好,問題還是在邦無道的時候該怎麽辦。上麵兩條,說到了三種邦無道時候的對策,一種是保持正直,一種是裝瘋賣傻,一種是幹脆辭職或者移民算了。現在這一條,算不算是第四種呢?
孔子自己的做法是什麽?孔子的做法是不辭而別。但是,孔子後來顯然覺得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因此從來不好意思提起。那麽,孔子認為怎樣是對的呢?
危行言孫,這就是孔子的答案。具體的解釋就是不辭職,不做壞事,但是不要得罪人。基本上,這種做法介於保持正直和裝瘋賣傻之間。簡單地說,就是官也要做,壞事不做。
問題是,孔子的這個原則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度無限大。邦無道,往往就是集體腐敗,要想出淤泥而不染,那是不大可能的。所以,多數隻能沆瀣一氣、同流合汙。
【現實解說】多少貪官汙吏,原本都是有理想有抱負有道德底線的人,他們以為自己能夠做到“危行言孫”,可是最終他們無法做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16.18(8.13)★★★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譯文】孔子說:“堅定信念努力學習,堅守仁善之道。不進入政局不穩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解析】如果說上麵就是一係列的案例,那麽這一段就是總結了。篤信好學,守死善道。這是做人的底線,無論什麽世道,這條不能變。看見世道有危險,躲得遠遠的,先保護自己。世道好了,出來爭取做官,提高生活水平。如果世道好了還是窮,那說明自自己學習不努力,有機會也抓不住,這就是恥辱;如果世道不好,貪官當道,自己還很富貴,說明自己跟壞人沆瀣一氣了,這也是恥辱。
說是這麽說,孔子做起來有些走樣。像陳國、蔡國這樣的國家,都是危邦亂邦,孔子都去了。像衛國這樣的國家,孔子想當官沒當上。如果說衛國是危邦亂邦吧,孔子可是住了不短時間,並且還想當官;如果說衛國是有道之邦吧,孔子也沒有混出個樣來,不是就很恥辱?
【現實解說】危邦不入,這一點容易做到,請我我也不去;可是,亂邦不居就不容易做到了,你想不居就不居啊?多少人想逃離戰亂,可是逃得出來嗎?
16.19(14.37)★★★
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譯文】孔子說:“賢人逃避動盪的社會而隱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再次一點的逃避別人難看的臉色,再次一點的迴避別人難聽的話。”孔子又說:“這樣做的已經有七個人了。”
【解析】孔子繼續總結生存之道。國家政治黑暗,怎麽辦?最聰明的人隱居起來,守著自己的小莊園與世隔絕,自己過自己的小日子;可是沒那麽多錢,買不起小莊園,隱居不起呢?移民國外,眼不見心不煩;可是,連移民的錢都沒有,隻能打工呢?那就要小心了,看見老闆的臉色不對,趕緊躲遠點;可是眼神不好怎麽辦?聽見老闆說話的語氣不對,趕緊躲遠點。
總而言之——躲。
孔子說了:這樣做的已經有七個人了。哪七個人?不知道。
【現實解說】改變不了世界,就逃避世界。打不過對手,就加入對手。有點消極,但是很無奈。看不慣現實,特有錢人買個莊園,養豬種菜生孩子,不上網不看電視;買不起莊園的,攢點錢移民海外,遠的美加,近的新馬泰;移民也不容易,隻好打工,看老闆臉色,保住工作先。好不容易寫了一本書,結果各級領導都來署名,孔子一看:哇塞,作者七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