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子產子西,孔子是尊重;對管仲,孔子是崇拜。


    子西,名熊宜申,字子西,楚平王的庶子。楚平王死後,令尹子常欲立他為楚王,子西拒絕,而擁立年幼的太子珍為楚昭王。後來吳國滅楚國,在楚國復國過程中,子西功勞最大。之後,子西出任楚國令尹(即宰相),休養生息,使楚國重新崛起。之後,心地善良的子西召回在吳國避難的侄子公孫勝(被廢的太子建之子),卻被公孫勝所殺(此時孔子已經去世)。


    【現實解說】當一個人真的為國家為百姓做出巨大貢獻的時候,老百姓會心甘情願地來為你犧牲。相反,當一個人利用權力搜刮老百姓,老百姓就會恨死你。


    子產


    16.5(5.16)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譯文】孔子評論子產說:他有君子的四種道德:“他自己行為莊重,他侍奉君主恭敬,他養護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解析】孔子對子產的評價甚高,認為治國安邦就應當具有子產的這四種道德。子產治理鄭國,確實毫無私心,因此備受尊重和信任。子產曾經說過:“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後來子產去世,家無餘財,兒子將他草草埋葬。而子產去世的消息傳到孔子這裏,孔子為之哭泣,稱子產為“古之遺愛”。


    子產有管仲的風格,孔子對子產一向就很尊重。子產在鄭簡公、鄭定公之時執政二十二年。其時,於晉國當悼公、平公、昭公、頃公、定公五世,於楚國當共王、康王、郟敖、靈王、平王五世,正是兩國爭強、戰亂不息的時候。鄭國地處要衝,而周旋於這兩大國之間,子產卻能不低聲下氣,也不妄自尊大,使國家得到尊敬和安全,的確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對比當時的魯國和鄭國,孔子更多感慨。在與孔子同時期的政治家中,子產是最受孔子推崇的。


    子產,春秋時政治家。姬姓,國氏,名僑,字子產。鄭穆公的孫子。公元前554年任鄭國卿後,實行一係列政治改革,承認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徵收軍賦;鑄刑書於鼎,為我國最早的成文法律。他主張保留“鄉校”、聽取“國人”意見,善於因才任使,採用“寬猛相濟”的治國方略,將鄭國治理得秩序井然。子產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法家,不過鑄刑鼎這件事情受到孔子的批評。


    【現實解說】一個政治家是否偉大,不在於自己怎樣吹捧自己,而在於人民怎樣評價你。


    16.6(14.8)


    子曰:“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裏子產潤色之。”


    【譯文】孔子說:“鄭國發表的政令,都是由裨諶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見,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飾,由子產作最後修改潤色。”


    【解析】子產管理鄭國,發布政令都很謹慎,必須經過四個人的程序,並且發揮各自的長處。裨諶是鄭國著名學者,也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星象學者;世叔是遊吉,子產的族侄和主要助手,為人謹慎公正;子羽名叫公孫揮,子產的堂弟,擅長辭語;經過這三個人的寫作和修改,政令不僅嚴謹,而且用詞恰當優美,最後子產再作潤色,然後發布。


    此事也見於《左傳》,應該是孔子在修《春秋》的時候說的。


    【現實解說】工作要有程序,就能各司其職,各展其長,事情就能事半功倍。


    晏嬰


    16.7(5.17)★★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譯文】孔子說:“晏平仲善於與人交朋友,相識久了,別人就會尊敬他。”


    【解析】晏平仲就是晏嬰,也就是晏子。晏子為人正直,口才好,因此跟他相處,讓人覺得很可敬。


    其實孔子和晏子有過節,當年孔子去齊國曾經說過晏子的壞話,而晏子也極力阻止齊景公留用孔子。可以說,兩人之間的過節還挺深。不過,孔子盡管沒有跟晏子當麵打過交道,可是從側麵也知道晏子的品行為人,對晏子很佩服,稱將晏子看成“大哥”。不過,對於晏子太過節儉,孔子倒不認同,認為晏子的節儉會讓他的手下很難做。應該說,孔子對晏子的評價很中肯公正。


    晏子,名嬰,字平仲,齊國公族。晏嬰歷任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的卿相,輔政長達50餘年。孔子曾稱讚:“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晏嬰頭腦機靈,能言善辯,使楚時曾舌戰楚王。內輔國政,屢諫齊君。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晏子春秋》是一部記敘春秋時代齊國晏嬰的思想、言行、事跡的書,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短篇言行集。


    晏子公開聲稱“國君死,我不死”,把忠君這回事看得很輕。


    《孔子家語·辯政篇》裏孔子說道:“夫子產於民為惠主,於學為博物,晏子於民為忠臣,於行為恭敏,故吾皆以兄事之。”孔子認為晏子愛民和恭敬,自己把他看成兄長。


    通過孔子對管仲和晏子的推崇,可以看到孔子對於忠君的態度:忠個屁的君。與國家相比,君主就是個屁。


    其實,孔子與管仲、子產和晏嬰在某些方麵都意見不同,甚至孔子與晏嬰之間還有個人恩怨,但是,批評歸批評,孔子對於三人高度肯定,顯示出孔子本人的“君子”風度,實踐了孔子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


    【現實解說】見解不同,不應該是打壓別人的理由。君子和而不同,對於不同意見,為什麽不能傾聽和寬容呢?在這一點上,孔子給後人做出了榜樣。


    16.8(14.15)★★★


    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譯文】孔子說:“晉文公詭詐而不厚道,齊桓公厚道而不詭詐。”


    【解析】為什麽孔子對春秋時代兩位著名政治家的評價截然相反呢?他主張“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對世人的違禮行為一概加以指責。晉文公稱霸後召見周天子,這對孔子來說是不可接受的,所以他說晉文公詭詐。齊桓公打著“尊王”的旗號稱霸,孔子認為他的做法符合於禮的規定。所以,他對晉文公、齊桓公作出上述評價。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不知是不是由於推崇管仲和晏子,孔子對齊國似乎有些情有獨鍾。


    晉文公是齊桓公之後的第二個中原霸主,由於擊敗了楚國,晉文公的霸業遠超齊桓公。但是,晉文公在三點上與齊桓公不同,首先是稱霸的方式,齊桓公很少動用武力,而晉文公幾乎完全靠武力;其次,齊桓公尊王,而且比較規矩。晉文公也尊王,但是有強迫周王的跡象;第三,齊桓公對諸侯往往是有恩惠無索求,而晉文公索求太多,甚至從王室拿到大量土地,顯得不地道。不過,話說回來,晉國和王室的關係遠比齊國和王室的關係要近得多,並且,齊桓公也未必就像孔子所說的那麽厚道。在齊桓公稱霸的晚期,齊桓公就曾經動過取代王室的念頭,想要封泰山(隻有周王才有資格),幸虧被管仲及時勸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說論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賈誌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賈誌剛並收藏說論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