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解說】對一個東西強調得太多,或者太依賴,最終就是把它精神化、神秘化了。造神運動,往往就是這麽開始的。


    13.22(8.10)★★★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譯文】孔子說:“喜歡暴力而又恨自己太窮困,就會犯上作亂。對於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厲害,也會出亂子。”


    【解析】這一段李零先生的《喪家狗》解說得很好,不妨照抄過來。“好勇疾貧”,講的是窮人不安其貧,積怨太深。“好勇”是暴力傾向,“疾貧”是恨自己太窮。苦大仇深,訴諸暴力,當然會出亂子。古代如此,現代也如此。“人而不仁”,主要是講富人活著統治階層不仁,不拿窮人當人,為富不仁。窮人恨富人或者統治階層,再自然不過,但恨得太深,就會出亂子。窮人困苦無告,好勇不行,恨自己窮不行,恨富人富統治階層特權也不行,這些都會造成亂,那該怎麽辦?孔子沒說,李零先生替他說了:忍著吧。


    自從逐漸把屁股從儒家挪到道家之後,孔子開始逐步認同老子的愚民政策,逐漸認為老百姓是愚蠢的。回顧自己的一生,從前是怨恨統治者不識貨,現在則是認為老百姓沒頭腦。


    【現實解說】不要恨自己窮,不要恨貪官汙吏,穩定壓倒一切。


    13.23(14.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譯文】孔子說:“君子中沒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沒有的。”


    【解析】孔子口中的小人,並非後來所說的小人。什麽是小人?一種是指所有士以下階層,另一種是指沒地位沒學識的人。總之,小人就是廣大人民群眾。


    孔子開辦農民工學校的時候,招收了很多小人做學生。而到了晚年,身份地位不同了,已經不需要小人的學費了。事實上,孔子到了晚年已經完全不屑於去教小人了。


    由儒及道再加上老年癡呆伴隨的心胸狹隘,使得孔子在晚年說了很多令人詬病的話。


    【現實解說】人老了,說話更要注意。一輩子說名言警句,老了老了晚節不保,豈不是很虧?


    13.24(15.35)★★★★★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譯文】孔子說:“百姓們對於仁的畏懼,就好像對於水火一樣。我見過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卻沒有見過為了仁而死的。”(舊譯:孔子說:“百姓們對於仁的渴求,比對於水火的渴求更迫切。我隻見過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卻沒有見過實行仁而死的。”)


    【解析】歷來的解說都說孔子認為老百姓渴望仁,其實都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前麵一句的水火被解釋成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後麵一句的水火怎麽就成了危險物品?事實上,這句話分明就是孔子在埋怨老百姓的覺悟太低。為什麽歷來的解說都是黑白顛倒?因為他們要維護孔子的形象。直到李零先生的《喪家狗》,才第一次指出孔子不是在讚揚百姓,而是在貶低百姓。


    整段話想要表達的是,老百姓對於仁的恐懼甚於水火。他們寧可死於水火,也不願意接受仁。


    這幾段話與孔子當初講德政的話相比,真是天地之別。孔子從前認為:老百姓的仁,取決於統治者的德。


    【現實解說】世風日下,是老百姓不仁嗎?上無德,則下不仁。


    13.25(15.33)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譯文】孔子說:“憑藉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的水平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會喪失。憑藉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的水平可以保持它,不用嚴肅態度來治理百姓,那麽百姓就會不敬;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的水平可以保持它,能用嚴肅態度來治理百姓,但使用百姓時不照禮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解析】仁被神化了,那麽,仁是不是就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了呢?孔子說不是的,還需要兩樣東西。為什麽神化的東西還要有輔佐的東西?一個好漢三個幫,所以,仁可以讓一個人長命不老,但是要不生病,還需要有注意事項。


    知、仁、莊、禮四個概念在這裏,重要性排位顯然是仁高高在上,禮已經被放在了輔佐的地位上。


    【現實解說】這段話的現代話解釋版本是這樣的:好學上進可以讓你娶到老婆,但是情商不夠,老婆還是會跟別人跑;好學上進,而且情商很高,但是長得太對不起人,老婆就不好意思把你介紹給別人;好學上進,情商也高,還挺帥,但是掙不到錢,這也不會太幸福。


    13.26(15.36)★★★★★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譯文】孔子說:“對仁的追求,就是老師,也不讓給他。”


    【解析】簡單說,就是仁比老師更重要。進一步,當老師與仁矛盾的時候,選擇仁而不選擇老師。當仁已經被神化,當仁已經至高無上,老師當然就算不了什麽了。甚至,在仁和父母之間做選擇,也要選仁。


    當仁不讓,這個成語從這裏來的。


    【現實解說】當從精神層麵討論問題的時候,當你麵對心中神化的理想的時候,人性往往就會被摧毀。


    13.27(15.9)★★★★★


    子曰:“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譯文】孔子說:“誌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而拋棄仁的,隻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的。”


    【解析】當仁不讓於師,當仁和老師相矛盾的時候,舍老師而就仁。那麽進一步,當仁和你的生命發生矛盾的時候,怎麽辦?孔老師說了:去死吧。


    孔子老了,想法越來越極端,整個人掉進了“仁”這個概念裏。事實證明,對於“仁人”的“殺身以成仁”的要求實在是太高了,如果用這條類似於狂熱的標準來框定什麽是仁人,整個中國歷史上就沒有幾個仁人了。


    誌士仁人、殺身成仁,這兩個成語來自這裏。


    【現實解說】子曰:殺身以成仁。老百姓說:好死不如賴活著。


    第十四部分 論孝


    孔子幼年喪父少年喪母,基本上沒有什麽孝敬父母的機會。因此,在孝敬父母方麵,孔子缺乏實踐。他對孝的理解,恐怕多數還是來自周禮的部分。所以,盡管孔子強調孝,在孝的方麵的言論並不多,也並沒有什麽特別之處。


    對自己的兒子孫子,孔子也很少用孝來教導他們。


    14.1(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化知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說論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賈誌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賈誌剛並收藏說論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