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還原一下。


    一個學生犯了錯誤,大家批評他,孔子則為他開解,說他的家鄉都是這樣做的,他這做法在他家鄉不算錯。現在他認識到錯誤了,就已經是知道仁了。


    【現實解說】每個人都有一個生活環境,有的好一些,有的惡劣一些。譬如有的地方,小偷小摸很正常,但是到了北京,這就是犯罪了。譬如西亞國家和南歐國家,不守時是很正常的,到了東亞和北美,這就是無法容忍的。對於這些,隻要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應該是可以原諒可以理解的。


    13.11(13.27)★★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譯文】孔子說:“剛毅木訥,就接近於仁了。”


    【解析】剛強堅毅,內向寡言,孔子認為,這樣的人就接近於仁了。基本上,這就是他自己的性格。因此,孔子在這裏自我肯定。人的性格是什麽?剛毅木訥。


    別的性格就不能接近仁嗎?孔子沒說,說了得罪人。


    把孔子眼裏的那些仁人的性格拿來看,好像並不都是這樣的性格吧?


    孔子晚年,開始多疑,對於自己不喜歡的性格尤其不能忍受。同時,還有點自我陶醉。


    【現實解說】現在喜歡說性格決定命運,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剛毅的性格還行,但是不是特別好,現代社會需要柔軟;木訥的性格更糟糕,現代社會注重溝通和自我表現。所以,剛毅木訥的性格在今天來看是遠仁而不是近仁。


    13.12(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討人歡喜的樣子,這種人就很少有仁德的。”


    【解析】既然剛毅木訥是近仁,巧言令色當然就是遠仁了。


    自從獨尊儒術之後,中國人的自我表達能力就越來越差,不知道跟孔老師這兩句話有沒有關係。


    【現實解說】巧言令色可是這個時代最好的性格了,能表達自己,能愉悅別人,不僅可以是能力的表現,還可以是職業。


    13.13(4.1)


    子曰:“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譯文】孔子說:“跟仁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仁人在一起,怎麽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解析】大致是有人要買房置地,想去城裏整個高尚住宅,跟權貴們做鄰居,來徵詢孔子的意見。孔子對此人的選擇不滿意,認為鄰居太差,所以,說了這番話。


    大致,問問題的是孔子比較喜歡的學生,因此希望他住在自己附近,而不是去城裏跟富人們做鄰居。不好直說,因此拐了個彎。


    【現實解說】一個人發了財,於是換房子。看中一套別墅,朋友勸他別買,理由是“那片別墅區住的都是大富豪,你住進去,會感覺自己還是窮人”。又看中一個高尚小區,社區服務特別好,朋友勸他別買,理由是“那是高官聚居區,住到那裏,你會覺得自己太低等。另外,還有好多衙內,你都不知道他爸是誰誰,哪天欺負到你頭上,你躲都躲不掉”。此人於是問“那我該住到哪裏?”朋友說了:“你打聽一下李零老師住哪裏吧。”


    13.14(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譯文】孔子說:“沒有仁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解析】孔子的意思,不仁的人總是充滿了欲望,總是有很多不好的念頭,因此總是在算計別人,總是覺得自己吃虧,因此不會長久地快樂。隻有仁者知足常樂,知者常足知樂。


    說來說去,知者比仁者活得滋潤。大致,顏回就是這裏孔子說的仁者,子貢則是知者。


    什麽是仁?孔子這裏的說法,安貧樂道就是仁。


    學會了仁,就可以窮快活?窮不窮,跟仁不仁沒什麽關係。快樂不快樂,跟仁不仁也沒什麽關係。那為什麽窮快樂就跟仁有關係呢?


    【現實解說】各人有各人的活法,要飯的不等於不快樂,腰纏萬貫的也不等於快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快樂和煩惱,跟仁掛不上鉤。


    13.15(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譯文】孔子說:“隻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愛人和恨人。”


    【解析】如果心中沒有仁,那就不懂得什麽是愛什麽是恨,大致是這個意思。


    孔子強調什麽的重要性的時候,往往說得很絕對。年輕時候宣揚禮,禮就是仙丹靈藥;如今強調仁,仁就是無往不克,禮就不重要了。前麵說到“不仁者”如何,此處說到“惟仁者”怎樣,似乎世上隻分成兩種人:仁者和不仁者。


    【現實解說】俗話說:野百合也有春天。俗話還說:美國也有乞丐。所以,話不要絕對。愛和恨本是人性的原始,跟仁沒關係。


    13.16(4.4)★★★


    子曰:“苟誌於仁矣,無惡也。”


    【譯文】孔子說:“如果立誌於仁,就不會做壞事了(或:不會被人所憎惡)。”


    【解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隻要做到這一點,當然也就不會做壞事。


    在這裏,孔子繼續強調仁的絕對重要性。如果怎樣,就怎樣,這樣的句子,孔子從前是很少說的。世上沒有絕對正確的人,有的話,就是上帝。世上也沒有絕對正確的事情,有的話,就是宇宙的運行。所以,當一個概念被絕對化之後,這個概念及被虛化了。


    當孔子將“仁”的高度提升到“絕對”級別的時候,“仁”實際上就已經成為一種精神,就已經無法實現了。


    【現實解說】不知仁為何物,如何苟誌於仁?我看,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實在些。


    13.17(6.23)★★★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孔子說:“知者喜愛水,仁者喜愛山;知者喜歡活動,仁者喜歡沉靜。知者快樂,仁者長壽。”


    【解析】四川地名有樂山,有仁壽,想來都是出於這裏了。


    為什麽知者樂水呢?因為水是流動的,可以看到變化,利於觀察;為什麽仁者樂山?因為山是靜止的,可以抑製人的欲望,利於思考。為什麽知者樂?因為知者常有新想法;為什麽仁者壽,因為與世無爭。


    孔子在把“仁”精神化之後,需要給出定義給出描繪了。所以,開始總結仁者的特徵了,順便把知者也帶上。幻化到人間,就是孔子帶著子貢。基本上,孔子就是按照自己和子貢的性格特點來定義仁和知的。


    在這裏,仁者的最大特點是沉靜、愛山,孔子就是這樣的。仁者的好處是什麽呢?長壽。基本上,孔子說這話的時候過了七十了。人活七十古來稀,孔子差不多是當地長壽冠軍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說論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賈誌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賈誌剛並收藏說論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