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這人心胸真的很寬,司馬牛的哥哥當初幾乎殺了孔子,而孔子依然收他的弟弟為弟子,並且為他治療心理疾病。


    【現實解說】問心無愧就能不憂不懼了嗎?有的人問心無愧,不是因為他品德高尚,而是因為他已經沒有了缺德的底線,做任何無恥的事情都認為是合情合理,這樣的人反而無憂無懼。


    12.37(12.5)★★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譯文】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隻要對待所做的事情嚴肅認真,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合乎於禮的規定,那麽,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沒有兄弟呢?”


    【解析】司馬牛其實有兄弟,不過他的兄弟們死的死,散的散,所以他說自己沒有兄弟。於是,他就問最有學問的同學子夏,子夏很聰明,他也知道司馬牛的問題,於是也像老師一樣開導他。


    可惜的是,司馬牛的憂鬱症最終還是沒有改善,終於,司馬牛在魯國自殺身亡。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兩個成語,就出於這裏。


    【現實解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這句話很有意思,就是說不要去太在意生死和富貴,隻要努力了,該是自己的跑不掉,不該是自己的也搶不來。有這樣的心態,在這個時代就能活得自然一點,自尊一點,自由一點。


    申棖


    12.38(5.11)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譯文】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剛強的人。”有人回答說:“申棖就是剛強的。”孔子說:“申棖這個人慾望太多,怎麽能剛強呢?”


    【解析】孔子為人謙恭,說話很是注意不得罪人。從前,孔子很少用這樣的全麵否定的說法,記憶中隻有一句“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是用來抨擊統治者的。那麽,為什麽孔子會這樣說?因為人老了,容易偏執抱怨,孔子也不例外。


    孔子認為,無欲則剛。隻要有欲望,就有可能被引誘,就有可能失去原則和誌向。至於申棖,也就是《史記》中記載的孔子的弟子申黨,字周。


    【現實解說】無欲則剛,有欲則容易受騙。如今騙子橫行,利用什麽騙人呢?性慾和物慾。


    第十三部分 論仁


    孔子學說中,仁是一個重要概念。千百年來,我們講仁愛講仁德講仁政,但是究竟什麽是仁?從來沒有人說清楚過。所以,所謂的仁愛仁德仁政等等,都不過是忽悠。


    什麽是仁?仁不是愛也不是德,更不是捨己為人。


    在孔子的思想體係中,仁是一個變化中的概念。


    最初,孔子所說的仁是一種處世之道,一種怎樣受人歡迎的與人相處的辦法。用現代一點的話說,就是一個人的情商。每個人的性格不同、學問不同、見識不同,所以每個人的仁是不同的。也就是說,仁沒有統一的答案。


    所以,仁並不高尚,而是理智。仁的目的是讓人適應社會,而仁者就是適應社會者。


    所以,孔子回答學生們有關仁的問題,多半就是針對這個學生的弱點,告訴他要改正什麽,然後就能與人和善相處,就能適應這個社會,這就是仁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孔子逐步為“仁”增加了更多的內涵,“仁”的地位逐步抬升,“仁”的作用逐步誇大。漸漸地,“仁”成為一種模糊的概念,進而神化以及神秘化,成為包治百病的良方。這個時候,“仁”儼然在“禮”之上了,成為一種虛無的需要修煉的東西。


    當“仁”虛化掉之後,就逐漸接近於“道”。最終,孔子發現“道”比“仁”更牛,於是孔子開始講道,並逐漸用“道”取代了“仁”。這標誌著孔子在晚年已經成為了道家。


    隻不過由於孔子一生大部分時間在講“仁”,僅僅在去世前一段時間講“道”,因此後世淡化了孔子的道家歸宿,也刻意忽略了孔子以“道”替代“仁”的事實,而進一步發揚孔子的“仁”,因此,“仁”成為孔子的標籤。


    在這一篇,可以清晰地看到“仁”是怎樣由人到神的。


    13.1(15.10)★★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譯文】子貢問怎樣才算是仁。孔子說:“做工的人想把活兒做好,必須首先使他的工具鋒利。住在這個國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那些賢者,與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解析】這是孔子周遊列國回到衛國之後,子貢來提這個問題。孔子很高興,說你要幹什麽事情,必須先學習好相關的知識。你要當官呢,先要好好學習詩書禮樂。為什麽孔子這樣說?因為子貢學習不努力,孔子認為他的知識不夠。


    之後又說去給卿大夫打工,看上去這句話有點跑題,實際上非常重要。從前,孔子的思想是學習知識要給國君打工,他很不喜歡弟子們去給卿大夫打工,認為這不是為國效力。可是現實殘酷,國君都成了擺設,而且自己周遊列國都找不到給國君打工的活,弟子們要生活要前途,不給卿大夫打工實在不行了。所以,這裏孔子提出來可以給卿大夫打工,但是要是賢的卿大夫。


    這應該是孔子第一次開口鼓勵弟子們去給卿大夫打工,之後弟子們才紛紛去作家臣。子貢的原意倒不是想去做家臣,但是得到老師這樣的回答,也算是給師兄弟們辦了點實事。


    什麽是仁?這裏,孔子的答案是:找份好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名言,來自這裏。


    【現實解說】要朝哪個方向發展,就要先把這個圈子混熟,結識圈子的領袖,與圈子裏的實力派結交。


    13.2(15.24)★★★★★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解析】乍一看,這段話沒有問仁。實際上,終身可行的,就是仁。那麽,什麽是恕?按《說文》:恕,仁也。按《聲類》:以心度物曰恕。按《賈子·道術》:以己量人謂之恕。


    這樣說來,仁,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三位一體。


    從恕的結構來說,恕者,如心也。也就是說,恕就是將心比心。


    子貢學習不太努力,老師講太多道理也記不住,所以幹脆來個懶辦法,朝老師要精華本。孔子給的答案果然很簡練,就是一個字,隨後還給解釋。孔子行走江湖多年,什麽都比較看得開,因此認為一個人生活中最好的心態應該是“恕”。為什麽要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呢?因為子貢喜歡賣弄,總想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別人。孔子就曾經諷刺他賣弄以及多嘴,所以這個時候再次指出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說論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賈誌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賈誌剛並收藏說論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