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孔鯉是孔子的兒子,字伯魚。陳亢是孔子第三代學生,可是學習成績一般,老師並不喜歡他,能夠受到老師親自教導的機會也不多。因此,陳亢有兩個懷疑,第一懷疑孔子是不是有偏私,第二懷疑孔子的學說到底有什麽用處。在7.31(19.25)和7.32(1.10)中,陳亢也曾經在子貢麵前質疑孔子的人品和能力。
那麽,孔子真的對兒子沒有偏私?事實上是,孔子對兒子確實很一般。但是,這反映了君子不偏愛自己的兒子嗎?不是的,孔子與孔鯉的父子關係相當平淡,這一點是有明證的。
整部《論語》,提到孔鯉的僅僅有兩處(另一處在第十五篇),即便是這兩處,孔子對孔鯉的態度也都很尋常,甚至語帶斥責,卻看不出期許來。孔子對孔鯉的學習態度非常不滿,實際上孔子也不大關心兒子的學習,隻是偶爾看見了說兩句,多數情況下,說都懶得說。為什麽會這樣呢?
首先,孔子常年和弟子們在一起,同甘共苦,榮辱與共,而與兒子反而很少見麵,幾乎沒有溝通;
其次,弟子們不同的個性但是共同的對老師的尊重讓孔子非常受用,子路的直率忠誠,子貢的貼心和善解人意,子夏的聰明好學等等,都讓孔子打心眼裏喜歡。而兒子在學問上很不用心,在自己麵前畏畏縮縮,這些都常常讓孔子不高興。所以看見孔鯉,孔子的心情遠不如看見子路子貢們;
第三,孔子對前妻丌官氏很不喜歡,因此休妻,大致,孔鯉的性格或者長相或者性格和長相都像他娘,孔子一看就不喜歡。後來丌官氏去世,孔鯉哭母親的時間長了一點,孔子還怒斥他“太過分了”。按《禮記》:伯魚之母死,期而猶哭。夫子聞之,曰:“誰與哭者?”門人曰:“鯉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魚聞之,遂除之。
孔鯉不好學,而且平時的衣飾也不太講究,這不怪他,從小就沒有了娘,誰來管他的衣飾?可是,孔子最看重的就是兩樣:學問和衣飾。有一次,孔子看見孔鯉的穿著很不得體,叫住了他。“你看你,穿得烏七八糟,太不像話了。”孔子對兒子說話就沒有對學生們說話那麽循循善誘了,總是很嚴厲。“君子不能不學習,衣飾不能不講究。衣飾不合適就是失禮,失禮就無法在這個社會上立足。讓人遠遠地看到你的外貌就喜歡你,靠的是衣飾;讓人跟你打交道之後越來越喜歡你,靠的是學問。”
按《說苑》。孔子曰:鯉,君子不可以不學,見人不可以不飾;不飾則無根,無根則失理;失理則不忠,不忠則失禮,失禮則不立。夫遠而有光者,飾也;近而逾明者,學也。
【現實解說】父子之間的關係往往是這樣,如果不是特別親密,就是特別疏遠。如果父母的關係有問題,多半父子關係都不好。而父親對於兒子的教育,自古以來都是個難題。
公西赤
12.34(7.34)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譯文】孔子說:“如果說到聖與仁,那我怎麽敢當!不過(向聖與仁的方向)努力而不厭煩地做,教誨別人也從不感覺疲倦,則可以這樣說的。”公西華說:“這正是我們學不到的。”
【解析】孔子還是很謙恭的人,特別是在得意弟子麵前。事實上,孔子從來不以聖人自命,甚至不敢說自己是仁人。正是這樣的謙恭,反而得到學生們的尊重。
關於公西華,見5.2(6.4)。
公西華是魯國公族,對於周禮的禮儀非常精通,似乎並不一定比孔子差,而人品也很謙恭。孔子很喜歡公西華,經常會帶著他出去。
誨人不倦,這個成語出自這裏。
【現實解說】謙虛令人尊重,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謙虛都令人尊重,隻有在成熟的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麵前謙虛才能得到尊重。
誨人不倦現在常常被改為毀人不倦,糟糕的教育和老師隻能製造糟糕的學生。
司馬牛
12.35(12.3)★★★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仞,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仞乎?”
【譯文】司馬牛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仁人說話是慎重的。”司馬牛說:“說話慎重,這就叫做仁了嗎?”孔子說:“做起來很困難,說起來能不慎重嗎?”
【解析】對於仁的解釋,孔子針對每個人的答案是不一樣的。為什麽對司馬牛的解釋是“說話要慎重”?這就必須要了解司馬牛的背景了。
在《論語》7.5(7.22)中記載,孔子師徒路過宋國的時候,曾經險些被宋國司馬桓魋所殺。桓魋本姓向,又叫向魋。當時,向魋受宋景公寵信,擔任司馬,在宋國權傾朝野。向魋這人傲慢自大,和宋景公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差,最終占據曹邑叛亂,結果被宋國軍隊攻打,向魋逃到了衛國,之後又逃到了齊國,投靠了田常。
向魋有一個弟弟叫向耕,字子牛,因為哥哥是司馬,因此向耕又叫司馬耕或者司馬牛。司馬牛這個人很誠實也很本分,哥哥被趕跑之後,他就把自己的封邑都交了出來,逃到了齊國,田常對他很好,給房子給地。後來向魋也到了齊國,司馬牛覺得跟哥哥在一起就等於是哥哥的同黨,就等於叛國。於是,司馬牛把齊國的房子和地都交還給了田常,自己又逃到了吳國。可是在吳國待不下去,又逃到了魯國。在魯國,司馬牛進了孔子的學校,從此也算是孔子的學生。
司馬牛總是很憂鬱很煩躁,常常自言自語,也常常像祥林嫂一樣向別人訴說自己的不幸和困惑,對於國家和家庭的巨變總是想不通,怎麽原來還是全家忠良,突然一個晚上就都變成了逆臣叛賊了呢?憂鬱症,典型的憂鬱症。
針對司馬牛的憂鬱症,孔子告訴他說話要謹慎,別整天神神叨叨的。
【現實解說】當一個人的命運突然之間發生了顛覆,他就很難找到合理的解釋,從而神神道道,自言自語,百思不得其解。很多富人一夜之間成了窮光蛋,或者很多官員一夜之間成了階下囚,都會在神經上出現問題。
12.36(12.4)★★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譯文】司馬牛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孔子說:“自己問心無愧,那還有什麽憂愁和恐懼呢?”
【解析】孔子這又是針對司馬牛的現狀來說,因為司馬牛就是生活在憂愁和恐懼中。孔子就是這樣,無論你問什麽問題,他總是針對你的弱點來。循循善誘,不放過任何機會來幫助學生改正缺點,孔子這樣的老師真是個好老師。
對於司馬牛這樣有嚴重心理障礙的人,孔子其實更多的是充當心理按摩師,其次才是老師。
那麽,孔子真的對兒子沒有偏私?事實上是,孔子對兒子確實很一般。但是,這反映了君子不偏愛自己的兒子嗎?不是的,孔子與孔鯉的父子關係相當平淡,這一點是有明證的。
整部《論語》,提到孔鯉的僅僅有兩處(另一處在第十五篇),即便是這兩處,孔子對孔鯉的態度也都很尋常,甚至語帶斥責,卻看不出期許來。孔子對孔鯉的學習態度非常不滿,實際上孔子也不大關心兒子的學習,隻是偶爾看見了說兩句,多數情況下,說都懶得說。為什麽會這樣呢?
首先,孔子常年和弟子們在一起,同甘共苦,榮辱與共,而與兒子反而很少見麵,幾乎沒有溝通;
其次,弟子們不同的個性但是共同的對老師的尊重讓孔子非常受用,子路的直率忠誠,子貢的貼心和善解人意,子夏的聰明好學等等,都讓孔子打心眼裏喜歡。而兒子在學問上很不用心,在自己麵前畏畏縮縮,這些都常常讓孔子不高興。所以看見孔鯉,孔子的心情遠不如看見子路子貢們;
第三,孔子對前妻丌官氏很不喜歡,因此休妻,大致,孔鯉的性格或者長相或者性格和長相都像他娘,孔子一看就不喜歡。後來丌官氏去世,孔鯉哭母親的時間長了一點,孔子還怒斥他“太過分了”。按《禮記》:伯魚之母死,期而猶哭。夫子聞之,曰:“誰與哭者?”門人曰:“鯉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魚聞之,遂除之。
孔鯉不好學,而且平時的衣飾也不太講究,這不怪他,從小就沒有了娘,誰來管他的衣飾?可是,孔子最看重的就是兩樣:學問和衣飾。有一次,孔子看見孔鯉的穿著很不得體,叫住了他。“你看你,穿得烏七八糟,太不像話了。”孔子對兒子說話就沒有對學生們說話那麽循循善誘了,總是很嚴厲。“君子不能不學習,衣飾不能不講究。衣飾不合適就是失禮,失禮就無法在這個社會上立足。讓人遠遠地看到你的外貌就喜歡你,靠的是衣飾;讓人跟你打交道之後越來越喜歡你,靠的是學問。”
按《說苑》。孔子曰:鯉,君子不可以不學,見人不可以不飾;不飾則無根,無根則失理;失理則不忠,不忠則失禮,失禮則不立。夫遠而有光者,飾也;近而逾明者,學也。
【現實解說】父子之間的關係往往是這樣,如果不是特別親密,就是特別疏遠。如果父母的關係有問題,多半父子關係都不好。而父親對於兒子的教育,自古以來都是個難題。
公西赤
12.34(7.34)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譯文】孔子說:“如果說到聖與仁,那我怎麽敢當!不過(向聖與仁的方向)努力而不厭煩地做,教誨別人也從不感覺疲倦,則可以這樣說的。”公西華說:“這正是我們學不到的。”
【解析】孔子還是很謙恭的人,特別是在得意弟子麵前。事實上,孔子從來不以聖人自命,甚至不敢說自己是仁人。正是這樣的謙恭,反而得到學生們的尊重。
關於公西華,見5.2(6.4)。
公西華是魯國公族,對於周禮的禮儀非常精通,似乎並不一定比孔子差,而人品也很謙恭。孔子很喜歡公西華,經常會帶著他出去。
誨人不倦,這個成語出自這裏。
【現實解說】謙虛令人尊重,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謙虛都令人尊重,隻有在成熟的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麵前謙虛才能得到尊重。
誨人不倦現在常常被改為毀人不倦,糟糕的教育和老師隻能製造糟糕的學生。
司馬牛
12.35(12.3)★★★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仞,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仞乎?”
【譯文】司馬牛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仁人說話是慎重的。”司馬牛說:“說話慎重,這就叫做仁了嗎?”孔子說:“做起來很困難,說起來能不慎重嗎?”
【解析】對於仁的解釋,孔子針對每個人的答案是不一樣的。為什麽對司馬牛的解釋是“說話要慎重”?這就必須要了解司馬牛的背景了。
在《論語》7.5(7.22)中記載,孔子師徒路過宋國的時候,曾經險些被宋國司馬桓魋所殺。桓魋本姓向,又叫向魋。當時,向魋受宋景公寵信,擔任司馬,在宋國權傾朝野。向魋這人傲慢自大,和宋景公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差,最終占據曹邑叛亂,結果被宋國軍隊攻打,向魋逃到了衛國,之後又逃到了齊國,投靠了田常。
向魋有一個弟弟叫向耕,字子牛,因為哥哥是司馬,因此向耕又叫司馬耕或者司馬牛。司馬牛這個人很誠實也很本分,哥哥被趕跑之後,他就把自己的封邑都交了出來,逃到了齊國,田常對他很好,給房子給地。後來向魋也到了齊國,司馬牛覺得跟哥哥在一起就等於是哥哥的同黨,就等於叛國。於是,司馬牛把齊國的房子和地都交還給了田常,自己又逃到了吳國。可是在吳國待不下去,又逃到了魯國。在魯國,司馬牛進了孔子的學校,從此也算是孔子的學生。
司馬牛總是很憂鬱很煩躁,常常自言自語,也常常像祥林嫂一樣向別人訴說自己的不幸和困惑,對於國家和家庭的巨變總是想不通,怎麽原來還是全家忠良,突然一個晚上就都變成了逆臣叛賊了呢?憂鬱症,典型的憂鬱症。
針對司馬牛的憂鬱症,孔子告訴他說話要謹慎,別整天神神叨叨的。
【現實解說】當一個人的命運突然之間發生了顛覆,他就很難找到合理的解釋,從而神神道道,自言自語,百思不得其解。很多富人一夜之間成了窮光蛋,或者很多官員一夜之間成了階下囚,都會在神經上出現問題。
12.36(12.4)★★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譯文】司馬牛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孔子說:“自己問心無愧,那還有什麽憂愁和恐懼呢?”
【解析】孔子這又是針對司馬牛的現狀來說,因為司馬牛就是生活在憂愁和恐懼中。孔子就是這樣,無論你問什麽問題,他總是針對你的弱點來。循循善誘,不放過任何機會來幫助學生改正缺點,孔子這樣的老師真是個好老師。
對於司馬牛這樣有嚴重心理障礙的人,孔子其實更多的是充當心理按摩師,其次才是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