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對宰我的態度很糟糕,直接引發了宰我的對抗心理。
【現實解說】某老闆開會,先做熱情洋溢的講話,之後說:“大家對我有什麽意見可以隨便提,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嘛。”眾人不語,一人忍不住提了兩條意見,老闆做高興狀。不久,提意見者被炒掉。從此,再也沒有人提意見。結論:無論老闆顯得多麽寬容,不要說老闆的不對。
12.20(6.26)★★★★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譯文】宰我問道:“對於有仁的人,別人告訴他井裏掉下去一個人了,他會跟著下去嗎?”孔子說:“為什麽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到井邊去救,卻不會輕易下到井中;你可以去騙君子,但是君子不會上你的當。”(舊譯:孔子說:“為什麽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到井邊去救,卻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騙,但不可能被迷惑。”)
【解析】宰我的問題很刁,或者說這就是宰我故意刁難孔子,諷刺他所說的君子不過是偽君子。孔子針鋒相對,說你這樣的小人是騙不了君子的。孔子後來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小人就是指宰我。
顯然,這是宰我主動找孔子問的問題,挑釁意味十足。這個時候,師徒關係已經很糟糕,孔子固然看不上宰我,宰我對老師的學說也充滿蔑視。
這番對話,針鋒相對,幾乎就是對罵,師徒之間已經到了勢同水火的邊緣。
“井有仁焉”,有說應該是“井有人焉”,其實沒什麽區別,前者理解為“井裏有事情可以實施仁”,那當然就是救人。
【現實解說】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譬如老太太倒在街上,救不救?有人被車撞了,救不救?有人被歹徒搶劫,救不救?現實問題是,好心救人,往往反而被誣陷為肇事者;好心救人被歹徒刺傷,被救者反而不肯來作證。“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孔老師這話說得輕鬆,實際上往往恰好相反。
12.21(17.21)★★★★★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譯文】宰我問:“服喪三年,時間太長了。君子三年不講究禮儀,禮儀必然敗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就會荒廢。舊穀吃完,新穀登場,鑽燧取火的木頭輪過了一遍,有一年的時間就可以了。”孔子說:“(才一年的時間)你就吃開了大米飯,穿起了錦緞衣,你心安嗎?”宰我說:“我心安。”孔子說:“你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君子守喪,吃美味不覺得香甜,聽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在家裏不覺得舒服,所以不那樣做。如今你既覺得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宰我出去後,孔子說:“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來,到三歲時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服喪三年,這是天下通行的喪禮。難道宰我對他的父母沒有三年的愛嗎?”
【解析】這又是宰我在抓孔子的軟肋,事實上宰我的邏輯很出色,孔子完全無法駁斥,隻能用“心安”這類話來搪塞,之後在宰我離開之後在背後批評他。
服喪三年,時間長不長?在今天來說,肯定是長。
從宰我的邏輯能力和對舊事物的抗拒來說,他實際上有足夠的潛力成為一時的大家。
【現實解說】其實,服喪幾年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父母在世的時候對父母多一些關心。
12.22(17.22)★★★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譯文】孔子說:“(宰我)整天吃飽了飯,什麽心思也不用,真太難了!不是還有下棋的遊戲嗎?幹這個,也比閑著好。”
【解析】這段話在《論語》中也是緊接著上一段的,可以肯定就是在說宰我。在傳統的解說中,都沒有提到這是在說誰。
可以說,這個時候孔子對宰我已經厭惡至極,看他做什麽都不順眼。孔子說過君子不下棋,這時候又說宰我下棋也比閑著好。可是宰我如果真的下棋呢?孔子就要說還不如去睡覺了。
關於孔子說的是什麽棋,自古以來也是說法不一,有說是圍棋,有說是象棋,還有說是一種總共十個棋子的一種棋。不過,下什麽棋並不重要。
【現實解說】孔子的話很有道理啊,飽食終日無所事事,還不如打打電子遊戲看看網絡劇。
12.23(7.3)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譯文】孔子說:“(宰我)對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求,聽到義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
【解析】不用說了,這話還是說宰我。孔子的看法,宰我不是沒有能力,而是自己不去做。如果孔子是在說一個資質本身很差的人,就不是上麵這樣的說法了。或者說,如果一個人資質很差,孔子根本不會去說他。
所謂德之不修,就是本身具備德,但是不去實施;所謂學之不講,就是本身有學問,但是不去發揮。這樣的人隻有一個,就是宰我。孔子拿宰我做反麵教材,提醒自己要注意這些方麵。
宰我真有這麽糟糕嗎?沒有。
【現實解說】堅持自己的思想並不容易。
12.24(17.26)★★★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譯文】孔子說:“都四十歲了還這麽讓人討厭,這輩子也就這樣了。”(舊譯:到了四十歲的時候還被人所厭惡,他這一生也就終結了。)
【解析】歷來的註解都沒有說明這是孔子在說誰。實際上,這還是在說宰我。
宰我的生日在歷史上沒有記載,大致推算與子貢顏回等人相仿,也就是小孔子三十歲上下,因此這個時候也就是四十歲上下,孔子歲數大了,喋喋不休,嘮嘮叨叨。孔子的學生中,有成才的有不成才的,有孔子瞧不起的,有讓孔子喜歡的,但是,“見惡”的隻有一個,就是宰我。盡管孔子這時候也不喜歡冉有,可是冉有是有成就的人,孔子不能說他“其終也已”。
宰我最終離開了孔子的學校,至於去了哪裏似乎是個謎,有人說他去了齊國當官。離去之後,似乎宰我再也沒有與老師和師兄弟們有過聯繫。在宰我離去之後,孔子似乎有些後悔,畢竟宰我跟隨自己這麽多年,最終沒有能夠出人頭地,自己這個老師也心懷慚愧。所以,在宰我離去之後,孔子再也沒有提到過他。
【現實解說】某老闆開會,先做熱情洋溢的講話,之後說:“大家對我有什麽意見可以隨便提,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嘛。”眾人不語,一人忍不住提了兩條意見,老闆做高興狀。不久,提意見者被炒掉。從此,再也沒有人提意見。結論:無論老闆顯得多麽寬容,不要說老闆的不對。
12.20(6.26)★★★★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譯文】宰我問道:“對於有仁的人,別人告訴他井裏掉下去一個人了,他會跟著下去嗎?”孔子說:“為什麽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到井邊去救,卻不會輕易下到井中;你可以去騙君子,但是君子不會上你的當。”(舊譯:孔子說:“為什麽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到井邊去救,卻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騙,但不可能被迷惑。”)
【解析】宰我的問題很刁,或者說這就是宰我故意刁難孔子,諷刺他所說的君子不過是偽君子。孔子針鋒相對,說你這樣的小人是騙不了君子的。孔子後來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小人就是指宰我。
顯然,這是宰我主動找孔子問的問題,挑釁意味十足。這個時候,師徒關係已經很糟糕,孔子固然看不上宰我,宰我對老師的學說也充滿蔑視。
這番對話,針鋒相對,幾乎就是對罵,師徒之間已經到了勢同水火的邊緣。
“井有仁焉”,有說應該是“井有人焉”,其實沒什麽區別,前者理解為“井裏有事情可以實施仁”,那當然就是救人。
【現實解說】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譬如老太太倒在街上,救不救?有人被車撞了,救不救?有人被歹徒搶劫,救不救?現實問題是,好心救人,往往反而被誣陷為肇事者;好心救人被歹徒刺傷,被救者反而不肯來作證。“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孔老師這話說得輕鬆,實際上往往恰好相反。
12.21(17.21)★★★★★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譯文】宰我問:“服喪三年,時間太長了。君子三年不講究禮儀,禮儀必然敗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就會荒廢。舊穀吃完,新穀登場,鑽燧取火的木頭輪過了一遍,有一年的時間就可以了。”孔子說:“(才一年的時間)你就吃開了大米飯,穿起了錦緞衣,你心安嗎?”宰我說:“我心安。”孔子說:“你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君子守喪,吃美味不覺得香甜,聽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在家裏不覺得舒服,所以不那樣做。如今你既覺得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宰我出去後,孔子說:“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來,到三歲時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服喪三年,這是天下通行的喪禮。難道宰我對他的父母沒有三年的愛嗎?”
【解析】這又是宰我在抓孔子的軟肋,事實上宰我的邏輯很出色,孔子完全無法駁斥,隻能用“心安”這類話來搪塞,之後在宰我離開之後在背後批評他。
服喪三年,時間長不長?在今天來說,肯定是長。
從宰我的邏輯能力和對舊事物的抗拒來說,他實際上有足夠的潛力成為一時的大家。
【現實解說】其實,服喪幾年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父母在世的時候對父母多一些關心。
12.22(17.22)★★★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譯文】孔子說:“(宰我)整天吃飽了飯,什麽心思也不用,真太難了!不是還有下棋的遊戲嗎?幹這個,也比閑著好。”
【解析】這段話在《論語》中也是緊接著上一段的,可以肯定就是在說宰我。在傳統的解說中,都沒有提到這是在說誰。
可以說,這個時候孔子對宰我已經厭惡至極,看他做什麽都不順眼。孔子說過君子不下棋,這時候又說宰我下棋也比閑著好。可是宰我如果真的下棋呢?孔子就要說還不如去睡覺了。
關於孔子說的是什麽棋,自古以來也是說法不一,有說是圍棋,有說是象棋,還有說是一種總共十個棋子的一種棋。不過,下什麽棋並不重要。
【現實解說】孔子的話很有道理啊,飽食終日無所事事,還不如打打電子遊戲看看網絡劇。
12.23(7.3)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譯文】孔子說:“(宰我)對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求,聽到義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
【解析】不用說了,這話還是說宰我。孔子的看法,宰我不是沒有能力,而是自己不去做。如果孔子是在說一個資質本身很差的人,就不是上麵這樣的說法了。或者說,如果一個人資質很差,孔子根本不會去說他。
所謂德之不修,就是本身具備德,但是不去實施;所謂學之不講,就是本身有學問,但是不去發揮。這樣的人隻有一個,就是宰我。孔子拿宰我做反麵教材,提醒自己要注意這些方麵。
宰我真有這麽糟糕嗎?沒有。
【現實解說】堅持自己的思想並不容易。
12.24(17.26)★★★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譯文】孔子說:“都四十歲了還這麽讓人討厭,這輩子也就這樣了。”(舊譯:到了四十歲的時候還被人所厭惡,他這一生也就終結了。)
【解析】歷來的註解都沒有說明這是孔子在說誰。實際上,這還是在說宰我。
宰我的生日在歷史上沒有記載,大致推算與子貢顏回等人相仿,也就是小孔子三十歲上下,因此這個時候也就是四十歲上下,孔子歲數大了,喋喋不休,嘮嘮叨叨。孔子的學生中,有成才的有不成才的,有孔子瞧不起的,有讓孔子喜歡的,但是,“見惡”的隻有一個,就是宰我。盡管孔子這時候也不喜歡冉有,可是冉有是有成就的人,孔子不能說他“其終也已”。
宰我最終離開了孔子的學校,至於去了哪裏似乎是個謎,有人說他去了齊國當官。離去之後,似乎宰我再也沒有與老師和師兄弟們有過聯繫。在宰我離去之後,孔子似乎有些後悔,畢竟宰我跟隨自己這麽多年,最終沒有能夠出人頭地,自己這個老師也心懷慚愧。所以,在宰我離去之後,孔子再也沒有提到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