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子桑伯究竟是哪一種,孔子師徒沒說,我們自然也不知道。不過從孔子對他的態度看,恐怕是第一種。
《說苑》中有個故事,說到了子桑伯這個人。說是孔子去見子桑伯,子桑伯子連衣服也不穿,帽子也不戴,孔子的弟子不高興,說:“夫子為什麽去見這種人?”孔子說:“他心眼好,缺點禮儀,少點文采,我想跟他談談,讓他增加一點。”孔子離開後,子桑伯子的門人也很不高興地說:“為什麽要見孔子?”子桑伯說:“他心眼好,就是禮儀文飾繁瑣點,我想跟他談談,讓他去掉一些。”
【現實解說】很多外行官員,卻要推出新舉措,結果是反而還不如從前,為什麽?就是居簡而行簡。
12.12(6.6)★★★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譯文】孔子對仲弓說:“耕牛產下的牛犢長著紅色的毛,角也長得整齊端正,人們雖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難道會捨棄它嗎?”
【解析】古人祭祀天地,多要選用樣貌高貴的牛,而這樣的牛通常是專門飼養培育出來的。犁牛就是耕地的牛,也就是普通牛,是不能用祭祀用的。可是,犁牛生下來的小牛如果是紅毛靚角,這樣漂亮的牛也就可以用來祭祀了。這是孔子在勉勵冉雍,說你雖然出身在一般家庭,可是自身素質後,不要擔心自己的前途。總之吧,就是類似天生我材必有用之類,要他耐心等待機會,有能力總會有用武之地。
在孔子的學生中,冉雍的出仕是比較晚的,孔子擔心他想不通,因此這樣安慰他。
通常的解說,將第一句解說為“孔子評論仲弓說”,也就是說,孔子是在對別人說仲弓。這樣的解釋在字麵上沒有問題,但是,如果聯繫到下麵的一句,就會覺得這句話應該是孔子當麵對仲弓說的。
【現實解說】孔老師的話其實就是一句話:是金子總會發光。當今社會,雖然機會有時並不公平,但是畢竟社會開放度已經很高,出身並不決定一切,如果自己努力發揮自己的才能,每個人都會有機會的。因此,不要因為抱怨而自暴自棄,要相信“山川其舍諸?”
12.13(13.2)★★★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譯文】仲弓做了季孫家的管家,問怎樣管理政事。孔子說:“先責成手下負責具體事務的官吏,讓他們各負其責,赦免他們的小過錯,選拔賢才來任職。”仲弓又問:“怎樣知道是賢才而把他們選拔出來呢?”孔子說:“選拔你所知道的,至於你不知道的賢才,別人難道還會埋沒他們嗎?”
【解析】首先要注意,這段話裏用了“人其舍諸”,上一段話裏用了“山川其舍諸”,這兩句的共同特點是強烈反問,對同一個人兩次這樣強烈反問,在《論語》中是沒有第二例的,為什麽會這樣?因為冉雍性格上不夠強硬不夠自信,孔子要用這樣的方式來激發他的自信。所以,這也是筆者為什麽在上一段中認定孔子是在對冉雍麵對麵說話的原因。
再來說說這段話本身,“先有司”這樣的話孔子絕不會對子路冉有子遊們說的,因為他們的性格夠強勢,可是冉雍性格有點弱,孔子擔心他到時候隻會悶頭幹活,不敢或者不會去管理手下,因此特地強調這一點。那麽,怎麽得到下屬們的擁護呢?孔子告訴他要赦小過。接著,自己的能力不足怎麽辦呢?孔子就說舉賢才。說到舉賢才,冉雍不自信的弱點就出來了,於是孔子強烈地反問他“人其舍諸”。
短短一段話,孔子的邏輯思維和談話藝術體現得淋漓盡致,真不愧是偉大的教育家。
冉雍出任季孫家的管家應該是接替冉有,冉有因為什麽卸任了季孫家的管家,歷史上並沒有交代。不過似乎冉雍在季孫家管家的位置上並沒有幹太長時間,就又把位置還給了冉有。看來,再好的老師,要改變一個人的性格都是很困難的。
【現實解說】如果一個管理者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那麽就按照孔子所說的三點來做,隻要堅持下去,就大有成功的希望。
高柴
12.14(11.25)★★★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譯文】子路讓子羔去做費地的長官。孔子說:“這簡直是害人家高柴這孩子。”子路說:“那個地方有老百姓,有社稷,治理百姓和祭祀神靈都是學習,難道一定要讀書才算學習嗎?”孔子說:“所以我討厭那種花言巧語狡辯的人。”
【解析】孔子的看法,高柴這個人比較笨,而且學習成績也不怎麽樣,讓他去管理季孫家的大本營,他的能力根本達不到,最終是害了他。而子路不這麽想,他很想提攜好朋友高柴。最終,孔子發火了。從時間上看,這是子路擔任季孫家家宰期間的事情,這時候高柴隻有二十三歲,學識和能力都確實不夠,因此孔子強烈反對。最終,子路接受了老師的意見,轉而推薦冉有,結果是冉有做了這個職務。
高柴,字子羔,小孔子三十一歲。高柴矮小瘦弱,而且是齊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應該是最受欺負的。子路孔武有力並且俠肝義膽,因此沒少保護高柴。兩人因此成為了很好的朋友,性格上兩人也很互補,高柴雖然木訥,但是做事有原則,絕不胡來。子路做了季孫家的管家之後,第一個想到要幫的就是他。雖然這一次在孔子的極力阻止下,高柴沒有能夠得到這次機會。若幹年後子路在衛國做官之後,還是想辦法為高柴在衛國謀取了一個官職。
【現實解說】因為某些關係而升到了重要的位置者,實際上也就是“有民人焉,有社稷焉”,把老百姓和國家當成了他們學習的工具,當成了他們的“學費”和“藥渣”。
12.15(11.18)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
【譯文】高柴愚笨,曾參遲鈍,子張乖僻,仲由魯莽。
【解析】這是孔子在指出幾個人的缺點。需要注意的是孔子說話的順序,孔子是很講究順序的,那麽為什麽大徒弟子路放在了最後一位來說呢?
現場還原一下,周遊列國回到衛國期間(隻有這期間這幾位學生才能湊在一塊),這一天輪到曾參和子張伺候孔子,而子路和高柴結伴而來向來老師請教,說話的時候就說到幾個人的不足。按照輩分,孔子首先就說高柴,之後說曾參和子張,為什麽曾參歲數小而在子張前麵呢?因為曾參入學早。說完三個人,子路要求也說說自己。原本孔子不想說子路,因為子路的地位與其他人不同,可是子路提出來,孔子隻好也說他。所以,就成了最後說子路。
高柴是齊國人,身材比較矮小,性格比較木訥;曾參比較遲鈍,屬於死讀書;子張性格比較怪癖,不合群;子路不說了,太暴躁。
《說苑》中有個故事,說到了子桑伯這個人。說是孔子去見子桑伯,子桑伯子連衣服也不穿,帽子也不戴,孔子的弟子不高興,說:“夫子為什麽去見這種人?”孔子說:“他心眼好,缺點禮儀,少點文采,我想跟他談談,讓他增加一點。”孔子離開後,子桑伯子的門人也很不高興地說:“為什麽要見孔子?”子桑伯說:“他心眼好,就是禮儀文飾繁瑣點,我想跟他談談,讓他去掉一些。”
【現實解說】很多外行官員,卻要推出新舉措,結果是反而還不如從前,為什麽?就是居簡而行簡。
12.12(6.6)★★★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譯文】孔子對仲弓說:“耕牛產下的牛犢長著紅色的毛,角也長得整齊端正,人們雖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難道會捨棄它嗎?”
【解析】古人祭祀天地,多要選用樣貌高貴的牛,而這樣的牛通常是專門飼養培育出來的。犁牛就是耕地的牛,也就是普通牛,是不能用祭祀用的。可是,犁牛生下來的小牛如果是紅毛靚角,這樣漂亮的牛也就可以用來祭祀了。這是孔子在勉勵冉雍,說你雖然出身在一般家庭,可是自身素質後,不要擔心自己的前途。總之吧,就是類似天生我材必有用之類,要他耐心等待機會,有能力總會有用武之地。
在孔子的學生中,冉雍的出仕是比較晚的,孔子擔心他想不通,因此這樣安慰他。
通常的解說,將第一句解說為“孔子評論仲弓說”,也就是說,孔子是在對別人說仲弓。這樣的解釋在字麵上沒有問題,但是,如果聯繫到下麵的一句,就會覺得這句話應該是孔子當麵對仲弓說的。
【現實解說】孔老師的話其實就是一句話:是金子總會發光。當今社會,雖然機會有時並不公平,但是畢竟社會開放度已經很高,出身並不決定一切,如果自己努力發揮自己的才能,每個人都會有機會的。因此,不要因為抱怨而自暴自棄,要相信“山川其舍諸?”
12.13(13.2)★★★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譯文】仲弓做了季孫家的管家,問怎樣管理政事。孔子說:“先責成手下負責具體事務的官吏,讓他們各負其責,赦免他們的小過錯,選拔賢才來任職。”仲弓又問:“怎樣知道是賢才而把他們選拔出來呢?”孔子說:“選拔你所知道的,至於你不知道的賢才,別人難道還會埋沒他們嗎?”
【解析】首先要注意,這段話裏用了“人其舍諸”,上一段話裏用了“山川其舍諸”,這兩句的共同特點是強烈反問,對同一個人兩次這樣強烈反問,在《論語》中是沒有第二例的,為什麽會這樣?因為冉雍性格上不夠強硬不夠自信,孔子要用這樣的方式來激發他的自信。所以,這也是筆者為什麽在上一段中認定孔子是在對冉雍麵對麵說話的原因。
再來說說這段話本身,“先有司”這樣的話孔子絕不會對子路冉有子遊們說的,因為他們的性格夠強勢,可是冉雍性格有點弱,孔子擔心他到時候隻會悶頭幹活,不敢或者不會去管理手下,因此特地強調這一點。那麽,怎麽得到下屬們的擁護呢?孔子告訴他要赦小過。接著,自己的能力不足怎麽辦呢?孔子就說舉賢才。說到舉賢才,冉雍不自信的弱點就出來了,於是孔子強烈地反問他“人其舍諸”。
短短一段話,孔子的邏輯思維和談話藝術體現得淋漓盡致,真不愧是偉大的教育家。
冉雍出任季孫家的管家應該是接替冉有,冉有因為什麽卸任了季孫家的管家,歷史上並沒有交代。不過似乎冉雍在季孫家管家的位置上並沒有幹太長時間,就又把位置還給了冉有。看來,再好的老師,要改變一個人的性格都是很困難的。
【現實解說】如果一個管理者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那麽就按照孔子所說的三點來做,隻要堅持下去,就大有成功的希望。
高柴
12.14(11.25)★★★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譯文】子路讓子羔去做費地的長官。孔子說:“這簡直是害人家高柴這孩子。”子路說:“那個地方有老百姓,有社稷,治理百姓和祭祀神靈都是學習,難道一定要讀書才算學習嗎?”孔子說:“所以我討厭那種花言巧語狡辯的人。”
【解析】孔子的看法,高柴這個人比較笨,而且學習成績也不怎麽樣,讓他去管理季孫家的大本營,他的能力根本達不到,最終是害了他。而子路不這麽想,他很想提攜好朋友高柴。最終,孔子發火了。從時間上看,這是子路擔任季孫家家宰期間的事情,這時候高柴隻有二十三歲,學識和能力都確實不夠,因此孔子強烈反對。最終,子路接受了老師的意見,轉而推薦冉有,結果是冉有做了這個職務。
高柴,字子羔,小孔子三十一歲。高柴矮小瘦弱,而且是齊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應該是最受欺負的。子路孔武有力並且俠肝義膽,因此沒少保護高柴。兩人因此成為了很好的朋友,性格上兩人也很互補,高柴雖然木訥,但是做事有原則,絕不胡來。子路做了季孫家的管家之後,第一個想到要幫的就是他。雖然這一次在孔子的極力阻止下,高柴沒有能夠得到這次機會。若幹年後子路在衛國做官之後,還是想辦法為高柴在衛國謀取了一個官職。
【現實解說】因為某些關係而升到了重要的位置者,實際上也就是“有民人焉,有社稷焉”,把老百姓和國家當成了他們學習的工具,當成了他們的“學費”和“藥渣”。
12.15(11.18)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
【譯文】高柴愚笨,曾參遲鈍,子張乖僻,仲由魯莽。
【解析】這是孔子在指出幾個人的缺點。需要注意的是孔子說話的順序,孔子是很講究順序的,那麽為什麽大徒弟子路放在了最後一位來說呢?
現場還原一下,周遊列國回到衛國期間(隻有這期間這幾位學生才能湊在一塊),這一天輪到曾參和子張伺候孔子,而子路和高柴結伴而來向來老師請教,說話的時候就說到幾個人的不足。按照輩分,孔子首先就說高柴,之後說曾參和子張,為什麽曾參歲數小而在子張前麵呢?因為曾參入學早。說完三個人,子路要求也說說自己。原本孔子不想說子路,因為子路的地位與其他人不同,可是子路提出來,孔子隻好也說他。所以,就成了最後說子路。
高柴是齊國人,身材比較矮小,性格比較木訥;曾參比較遲鈍,屬於死讀書;子張性格比較怪癖,不合群;子路不說了,太暴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