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問:“什麽叫四種惡政呢?”孔子說:“不經教化便加殺戮叫做虐;不提要求隻要結果叫做暴;不加督促導致超過限期叫做賊,該給別人的卻拖延剋扣,叫做官府。”


    【解析】這句話中的“不亦”,是“不就是”、“不正是”的意思,表示強調。


    這段話很長,五美四惡,從內容來看,頗為豐富,如果不講解,還真是雲裏霧裏。


    過去講治理政事,孔子基本上就是講禮。可是這一段不講禮了,講什麽?講法,講治國的技巧。孔子的這一套不新鮮,是管子的理論。所以,這段時間,孔子一定鑽研了管子的學說,然後大為嘆服,於是講給學生。


    先說五種美德,“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興修水利、建設道路就是典型,利國利民的事情,老百姓願意幹,而且是自帶幹糧,相反的是修公室修狩獵場。“擇可勞而勞之”,秋收之後,大家比較閑,這個時候幹活就不會有怨言,如果再有工分掙,大家還會唱讚歌。“欲仁得仁”,就是說你的目標就是為了老百姓的福利,老百姓高興你就高興,你當然就不會去貪。其餘兩條簡單,不去說了。


    再說四惡,“不教而殺謂之虐”,就是沒有法律或者沒有宣傳法律,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為標準去殺人;“不戒視成謂之暴”,你不先提要求,卻要人家去做到,做不到要懲罰;“慢令致期謂之賊”,你督促管理不力,自己瀆職導致超過了限期,卻要老百姓承擔責任;“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該給人家的工錢,你拖延剋扣,就像官府一樣。有司,就是官府。


    虐、暴、賊的概念早就有了,不算是孔子的發明,可是把拖欠剋扣工錢這種行為稱為官府,這是孔子開始的。從後來的歷史看,孔子的說法非常正確,官府常常比強盜還要不講理,還要貪婪,還要無情。徵稅收費罰款的時候毫不留情,可是到了該給老百姓錢的時候,則能拖則拖,能賴則賴。


    【現實解說】比之於那些不著邊際的各種標準,“尊五美,屏四惡”是老百姓更關心的。如果以五美四惡為標準,社會離和諧社會也就不遠了。


    11.13(12.14)★★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譯文】子張問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說:“居於官位不懈怠,執行君令要忠實。”


    【解析】孔子的回答有些隨意,看上去道理很好,實際上缺乏針對性,不是孔子的習慣做法。所以,這個時候孔子已經有些不喜歡子張,或者認為他這樣的人根本做不了官。想想看,子張的性格不招同學們喜歡,同學們誰會在老師麵前說他好話?而孔子對他的勸說也沒有什麽效果,孔子對他越來越不喜歡也是正常。


    事實上,子張一輩子也沒有做官。


    【現實解說】如今有俗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11.14(12.20)★★★★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譯文】子張問:“士怎樣才可以叫做顯達?”孔子說:“什麽?你說的顯達是什麽意思?”子張答道:“在國家做大夫必定有名望,當卿大夫的家臣也必定有名望。”孔子說:“這隻不過是出名而已,不是顯達。所謂顯達,那是要品質正直,遵從禮義,善於揣摩別人的話語,觀察別人的臉色,經常想著謙恭待人。這樣的人,就可以在朝廷和卿大夫的封地裏顯達了。至於出名的人,隻是外表上裝出的仁的樣子,而行動上卻正是違背了仁,自己還以仁人自居毫不疑惑,這種人,在朝廷裏和卿大夫的封地裏也都會出名。”


    【解析】孔子對學生的問題提出了反問,這在《論語》中有過嗎?沒有過。很明顯,孔子的反問說明了孔子對這個問題的不滿或者說不耐煩。子張的回答被孔子一頓痛斥,說是你說的那種達根本不是達,而是聞,你想要做的那種人不過是偽君子。子張所說的達,也就是他的奮鬥目標,所以孔子的回答幾乎就等於說“你就是個偽君子”。


    孔子為什麽對子張如此不滿呢?一定是發生了什麽。


    在孔子的定義中,聞人不一定就是好人,或者說幾乎就不是好人。


    察言觀色,這個成語出於這裏。


    【現實解說】名人、聞人、達人,三種名稱,定義是不一樣的。當初上海灘三大聞人黃金榮、張嘯林、杜月笙,明顯是沒有學過《論語》的。如今不說聞人,隻說名人與達人。不過,媒體記者喜歡自稱“新聞人”,是不是也沒有學好《論語》?


    11.15(14.40)


    子張曰:“書雲:‘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於塚宰三年。”


    【譯文】子張說:“《尚書》上說,‘高宗守喪,三年不談政事。’這是什麽意思?”孔子說:“怎麽一定就是高宗呢?古人都是這樣。國君死了,朝廷百官都各管自己的職事,聽命於塚宰三年。”


    【解析】按理,子張提出這樣的問題,孔子應該高興,可是孔子的態度卻有些輕蔑,好像告訴子張這根本不算學問,古人都這樣的,別大驚小怪。


    古時候守喪三年,父母去世,守墓三年,不能吃好的喝好的玩好的,基本上就像是國外申請破產一樣。塚宰在周初就是首相,意思就是國君守墓的時候,他就是老大,所以叫塚宰。


    【現實解說】後代就沒有這樣的做法,三年之間不發號施令,你就根本沒有機會從墓地回來了。


    11.16(15.6)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裏,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譯文】子張問出行的道理。孔子說:“說話要忠信,行事要篤敬,即使蠻貊地區也可以去。說話不忠信,行事不篤敬,就是在本鄉本土,有人歡迎你嗎?站著,就仿佛看到忠信篤敬這幾個字顯現在麵前;坐車,就好像看到這幾個字刻在車轅前的橫木上。做到這點,然後再出行。”子張把這些話寫在腰間的大帶上。


    【解析】孔子的話還是直接針對子張的缺點,不過這個時候孔子認為子張的缺點已經很要命了,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這話其實都是說子張的,說是你不改這些缺點,去哪裏都不受歡迎。子張不知道是真傻還是不傻裝傻,總之就當不知道是在說自己,還恭恭敬敬把這段話記在了褲腰帶上,不知孔子當時是被感動了還是覺得好笑。


    【現實解說】出門在外,一不要露財,二不要貪財。要小心謹慎,不要出格不要詐騙,因為你也不知那裏的水多深。禍福無門,唯人自召。沒有害人之心,則別人也不會輕易害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說論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賈誌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賈誌剛並收藏說論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