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什麽是仁?仁,就是要揚長避短,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去幫助別人。以上的兩個人都保護不好自己,怎麽能說是仁?這是孔子的看法,是他後期的看法,早期恐怕不是這樣的。孔子這樣對子張說,其實也是提醒子張,今後無論是當官還是做人,首先要保護好自己,別傻乎乎的隻想到對得起別人,卻對不起自己。


    其實,孔子自己在這一點上做得就不好,因此才沒有能夠在魯國大司寇的位置上坐下去。也正是因為有了教訓,才體會特別深,時時提醒自己的學生。


    這句話跟19.15“子遊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


    【現實解說】與忠誠和清高相比,仁更重要。與幫助別人相比,保護好自己是第一位的。連自己都保不住,怎麽幫助別人?連自己都吃不飽,怎麽救濟別人?如果連自己孩子都吃不飽,卻去救濟別人,那不是品德高尚,那是變態。


    11.9(11.20)★★★★★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譯文】子張問與人相處的辦法,孔子說:“不要糾纏往事,也不要刨根問底打聽別人的隱私。”


    【解析】對於這段話,此前的解釋有兩種,而且兩種的解釋恰好相反。第一種是:子張問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說:“如果不沿著前人的腳印走,其學問和修養就不到家。”第二種是:子張問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說:“不循舊跡,有所創造,但是還沒有入於聖人之室。”


    這兩種解釋都是錯誤的,牽強含糊,文理不清,邏輯混亂,連望文生義的水平都達不到。


    善人之道,善是動詞,善人是與人交善的意思,也就是與人和善相處的意思。子張這人死腦筋,固執鑽牛角尖,愛抓小辮子,總是盯住別人的缺點不放,因此與人相處不是太好,大家對他敬而遠之。子張有些困惑,來問這個問題。不踐跡,就是不要抓住過去的事情不放;不入於室,就是不該自己知道的就不要去刨根問底,就像不要去別人的臥室一樣。


    過去,由於把“登堂入室”錯解為形容學問,因此這裏的“入於室”也就被想當然地以為是在說學問。這,就是以訛傳訛的壞處。一開始錯了,後麵的都跟著錯。


    其實,學生們問問題都是有目的的,隻有這樣的問題才能被記錄下來。孔子的回答都是針對學生的不足,而不是泛泛而談。因此,當一句話不容易弄懂的時候,就要從對話的背景以及人物的性格方麵去分析。


    【現實解說】孔子在交友方麵對學生的教導也很有啟發,前麵說過交友要交人的長處,現在又說與人相處要保持距離。如果能做到這兩點,一個人是可以交到不少的好朋友的。


    11.10(12.6)★★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訴,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譯文】子張問怎樣做才算是明察的。孔子說:“像水潤物那樣慢慢浸透的壞話,像切膚之痛那樣猛烈的誹謗,在你那裏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察的了。像水潤物那樣慢慢浸透的壞話,像切膚之痛那樣猛烈的誹謗,在你那裏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遠見的了。”


    【解析】整部《論語》,問明的也就是子張同學了。為什麽會有這樣的問題呢?因為子張跟大家的關係都處不好,總覺得這個有這個問題,那個有那個問題,可是事實上大家都沒有什麽問題。所以子張很困惑,很苦惱,不知道怎樣才能真正了解同學。於是,來問孔子。


    孔子的意思就是告訴子張,同學們之間免不了經常有些背後的相互議論,而這種議論多半不是好事,你不要聽風就是雨,聽了就信而且堅信不疑,不要因為同學的議論就輕易得出結論。


    【現實解說】一個人在一個集體中,不可能與多數人有利益衝突。所以,當他與多數人的關係都不融洽的時候,說明他的判斷出了問題,說明他對別人的認知太過輕率。


    11.11(12.10)★★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以祗以異。’”


    【譯文】子張問怎樣提高道德修養水平和辨別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說:“以忠信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於義,這就是提高道德修養水平了。愛一個人,就希望他長命百歲;厭惡起來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這就是迷惑。(正如《詩》所說的:)‘即使不是嫌貧愛富,也是喜新厭舊。’”


    【解析】對於崇德,孔子用大話套話輕輕帶過,因為這不是重點,重點在於辨惑。子張先問明,再問辨惑,可見得確實有點迷茫,有點整不清東西南北了。孔子告訴他,說你太死心眼鑽牛角尖,認為一個人好的時候,就什麽都是好的,放個屁也是香的,恨不得他長命百歲;可是某一天突然發現這個人有什麽缺點,驟然不喜歡他了,就覺得他沒有一點優點,簡直是要詛咒他死。這你能不迷惑嗎?昨天全盤肯定,今天全盤否定,那不等於是自己否定自己,抽自己嘴巴子嗎?所以,看一個人要一分為二,每個人都有優點有缺點,交他的優點,迴避他的缺點。這樣,你就不會困惑了。


    【現實解說】我們的習慣思維很像子張,對一個人的判斷是按照“好人”和“壞人”做標準的。好人什麽都好,壞人什麽都壞。可是現實並不是這樣,所以我們經常感到困惑。任何事情都要客觀,都要一分為二,這樣才不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才不會自己困惑以及讓別人困惑。


    11.12(20.2)★★★★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譯文】子張問孔子說:“怎樣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說:“尊重五種美德,排除四種惡政,這樣就可以治理政事了。”


    子張問:“五種美德是什麽?”孔子說:“君子要讓百姓得到好處而自已不耗費;使百姓勞作而不怨恨;有所追求而不貪圖財利;莊重而不傲慢;威嚴而不兇猛。”


    子張說:“怎樣叫讓百姓得到好處而自己不耗費呢?”孔子說:“讓百姓們去做對他們有利的事,這不就是讓百姓得到好處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選擇可以讓百姓勞作的時間和事情讓百姓去做,這又有誰會怨恨呢?自己求仁得仁,又還有什麽可貪的呢?君子對人,無論多少,勢力大小,都不怠慢他們,這不就是莊重而不傲慢嗎?君子衣冠整齊,目不斜視,使人見了就讓人生敬畏之心,這不就是威嚴而不兇猛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說論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賈誌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賈誌剛並收藏說論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