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戲之耳”後來被廣泛應用,都是用來找台階的。譬如漢末曹操捉了張遼,本來要殺張遼,劉備為張遼求情,曹操不準也不好,準了吧,人情被劉備得了,靈機一動,說道:“我亦知文遠忠義,故戲之耳。”一句話,劉備的麵子也給了,好人自己做了,張遼後來成了曹操的心腹大將。


    唐朝白居易成名之前,求見當時的成名詩人顧況,顧況瞧不起他,說:“長安物貴,居大不易。”等到讀到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不由對白居易刮目相看,改口說:“有句如此,居亦何難?老夫前言戲之耳!”


    哈哈,前言戲之耳。


    【現實解說】如果沒有認錯的雅量,至少要有“前言戲之耳”的智慧。


    11.3(19.14)


    子遊曰:“喪致乎哀而止。”


    【譯文】子遊說:“喪事做到盡哀也就可以了。”


    【解析】這句話,也是孔子曾經表達過相同意思的。子遊是個思維靈活的人,對於孔子的學說,他往往把符合自己想法的話拿來用。從子遊強調這一點來說,他比孔子的思想要更開放一些,對於喪事沒有看得那麽重。


    【現實解說】什麽事情都要適可而止,否則就假了。老闆的媽死了,你哭得比領導還要帶勁,那不是假哭是什麽?


    11.4(19.15)★★★★★


    子遊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譯文】子遊說:“我的朋友子張可以說是很努力很刻苦了,然而還不夠靈活不懂得變通。”(舊譯:“我的朋友子張可以說是難得的了,然而還沒有做到仁。”)


    【解析】歷來的解釋,都是說到“難得”和“做到仁”,至於什麽是難得,什麽是仁,一概不說,所以都是矇混過關,騙人錢財。以子遊和子張兩人的個性來說,子遊說子張的短處,一定是用自己長處。所以這個難能,就是刻苦努力的意思,算是子遊承認子張的長處,之後就說他的短處是不懂得變通,意思就是情商不夠,不好相處。什麽是仁?孔子沒有給過標準答案,每個人問這個問題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樣,但是有一點是一樣的,那就是“改正你的不足以適應社會就是你的仁”。所以,這裏的“未仁”就是指子張的短處。


    子遊和子張的關係看起來還是不錯,而這段話肯定是對別人說的。


    【現實解說】子張這樣的性格,放在今天,倒是一個非常好的財務總監的人才。


    11.5(19.16)★★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


    【譯文】曾子說:“子張外表堂堂,不過不太容易相處。”


    【解析】這句話歷來的說法就是五花八門,有說曾子貶低子張還沒有達到仁,有說曾子認為自己達不到子張的仁,還有說曾子說自己不能與子張一起修煉仁。首先,曾子的個性,不可能去貶低誰;其次,子張的個性,也很難讓別人佩服。所以,曾子的話並不是要貶低子張,也不是要抬高子張,隻是說這人不好相處。


    曾參和子張也是歲數相仿的師兄弟,曾參和子張之間並沒有矛盾,盡管他們之間也沒有什麽交情。這句話,應當是有弟子問起子張是個什麽樣的人,曾子這樣回答。而這個時候,子張已經回陳國辦學校去了。


    子遊說子張不好處,曾參也說子張不好處,子夏不用說了,根本不跟子張處。由此可見,子張真是不好相處。


    【現實解說】人不要太迂腐固執,否則就算是品德高尚,人們也隻能敬而遠之。何況,誰又比誰品德高尚多少呢?


    11.6(2.18)★


    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譯文】子張要學當官的學問。孔子說:“要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說,其餘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可以少得罪人;要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餘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去做,就能減少後悔。說話少抱怨,做事少後悔,官職俸祿就在這裏了。”


    【解析】祿,就是俸祿。幹祿,就是當官的意思。整段話的意思很明確,沒什麽需要補充的了。子張這人固執愛鑽牛角尖,不懂得變通,遇上走不通的地方不知道繞道走,所以孔子讓子張遇上不懂的地方先放一放,走不通的道繞著走,就是針對他的缺點。另外,子張喜歡抓住別人的小辮子喋喋不休,孔子因此讓他少說話,不要得罪人。尤,得罪人的意思。


    整段話,其實孔子在說的就是怎樣保住自己的官位,而不是怎樣有所進取有所成就。這說明孔子不太看好子張的仕途,擔心他的性格可能幹不了多久。


    【現實解說】說話少抱怨,做事少後悔,官職俸祿就在這裏了。


    11.7(2.23)★★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與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譯文】子張問孔子:“今後十世(的禮儀製度)可以預先知道嗎?”孔子回答說:“商朝繼承了夏朝的禮儀製度,所減少和所增加的內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繼承商朝的禮儀製度,所廢除的和所增加的內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將來有繼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後的情況,也是可以預先知道的。”


    【解析】孔子的意思,禮製是不會有太大變化的,後代總要繼承前代的東西,即便前代是被後代推翻的,後代也會把前代合理的東西繼承下來。事實上孔子說的是對的,幾千年來,中國文化本質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現實解說】孔子一定沒有想到過全球化這個概念,也一定沒有想到還有一個詞叫作變革。


    11.8(5.19)★★★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譯文】子張問孔子說:“令尹子文幾次做楚國宰相,沒有顯出高興的樣子,幾次被免職,也沒有顯出怨恨的樣了。(他每一次被免職)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訴給來接任的新宰相。你看這個人怎麽樣?”孔子說:“可算得是忠了。”子張問:“算得上仁了嗎?”孔子說:“不知道。這怎麽能算得仁呢?”(子張又問:)“崔杼殺了他的君主齊莊公,陳文子家有四十匹馬,都捨棄不要了,離開了齊國,到了另一個國家,他說,這裏的執政者也和我們齊國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離開了。到了另一個國家,又說,這裏的執政者也和我們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離開了。這個人你看怎麽樣?”孔子說:“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張說:“可說是仁了嗎?”孔子說:“不知道。這怎麽能算得仁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說論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賈誌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賈誌剛並收藏說論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