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左傳》的才華四溢,顯示作者的才華非常出眾。事實上,子夏的才華是孔子弟子中最出色的一個。
第五,子夏的思想與孔子並不完全相同,孔子修《春秋》,目的在於“大義”,以周禮為準繩。子夏不同,以切問而近思為原則,講案例講方法講實用,更傾向於計謀和權術的應用,傾向於人性的本質,傾向於歷史事件的理性總結。《左傳》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子夏的思想貫穿全文。而子夏的徒子徒孫恰好是一群法家,李克、商鞅等人都是他的嫡係學生,田子方、段幹木等人則是一時的大賢。
譬如,孔子認為晉文公狡猾而不正直,齊桓公正直而不狡猾。在《左傳》中,並沒有這麽寫。(按《論語》。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第六,《左傳》中有大量關於孔子以及孔子弟子的記述,不僅大量記載子貢,甚至包括樊遲和有若這樣並不出色的弟子。恰恰子夏和他們關係不錯,而如果是魯國太史,他會記載孔子那些不知名的弟子嗎?
第七,《左傳》迅速流傳開來,說明作者是個大師級人物,子夏在西河講學,是當時最大的大師,再加上有許多弟子,因此作品被迅速流傳開來。而如果作者是魯國太史,他的作品首先在流傳上就有問題,因為他沒有任何渠道。
第八,《春秋公羊傳》和《春秋穀梁傳》的作者公羊高和穀梁赤都是子夏的學生。
以上的種種證據和跡象都指向一個結論:子夏就是《左傳》的作者,就是左丘明。
第十部分 曾參
曾參字子輿,曾皙的兒子,小孔子四十七歲,是孔子的第三批學生。
曾參的品德很高尚,與世無爭。性格上,曾參很像顏回,但是不如顏回。曾參以孝著稱,《孝經》就是他的作品。
《論語》應該出於曾參和他的弟子,因此才能保持公正和真實。曾參,也是曾姓公推的始祖。
10.1(4.15)★★★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參啊,我的思想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後,學生們便問曾子:“這是什麽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
【解析】晚年,孔子喜歡講“道”,就像從前喜歡講仁。這裏的道,實際上是思想的意思。
注意這段話裏的“子出”,意思就是孔子去了曾參那裏,而曾參可能正在向弟子們講課。曾參對孔子的話隻回答了一個“唯”字,而不是藉機發問,說明什麽?說明曾參根本不想問。而最後一句曾參用到“而已”,意思是“不過如此”。所以,這段話裏潛藏的是曾參對孔子的不敬。問題是,曾參一向是個很敬重孔子的人,為什麽這一次這樣表現?孔子到了晚年,有些老年癡呆,喜歡絮絮叨叨,一句話翻來覆去說,因此,弟子們都有些煩他。這一次的情形一定是曾參正在上課,孔子進來插了一句,曾參知道老師想說什麽,怕他說起來沒完,因此簡單回答一個是字,孔子識趣地出去。
這個“一以貫之”,前麵孔子就對子貢說過,估計,孔子見誰都說。
【現實解說】人老了,難免愛絮叨。雖然人家不好意思說你囉唆,心裏肯定是不耐煩的。
10.2(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解析】曾子向學生們講自己做人的原則。
孔子去世之後,基本上,曾子算是或者自認為算是孔學正統。不過從曾參的三句話的順序看,做人的要點首先是處理好人際關係,與周圍的人群以及君主建立良好關係。其次,要有朋友,並且相互信任依賴。這兩項都辦到了,再去鑽研老師教授的學業。
這個順序,與顏回恰好相反。所以,盡管兩人看上去性格相似,曾參比顏回要更現實很多,最終的結果也要好很多。
【現實解說】第一不要得罪人,第二要廣交朋友,這樣才能立足社會。要想混得更有檔次,就再好好學習知識。別說,曾參這個原則很實用。
10.3(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譯文】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解析】簡言之,就是師古,這是孔子早期的思想。古人敬畏祖先敬畏鬼神,讓人們內心有敬畏,行為就會有底線。
【現實解說】沒有信仰,內心沒有敬畏,因此道德無底線,什麽都幹得出來。
10.4(8.3)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譯文】曾子有病,把他的學生召集到身邊來,說道:“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沒有損傷)!《詩經》上說:‘小心謹慎呀,好像站在深淵旁邊,好像踩在薄冰上麵。’從今以後,我知道我的身體是不再會受到損傷了,弟子們!”
【解析】曾子借用《詩經》裏的三句,來說明自己一生謹慎小心,避免損傷身體,能夠對父母盡孝。據《孝經》記載,孔子曾對曾參說過:“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就是說,一個孝子,應當極其愛護父母給予自己的身體,包括頭髮和皮膚都不能有所損傷,這就是孝的開始。曾子要他的學生們看看自己的手腳,以表白自己的身體完整無損,是一生遵守孝道的。
對於這段記載,似乎還是應該推究一下背景。孔子的孝道應該到不了這一步,為什麽要這樣對曾參說呢?根據孔子的方法,這應該是針對曾參的性格弱點說的。所以,曾參的性格大概不太愛惜自己的身體,總是讓自己的身體處於傷損的狀態。孔子為了讓他改掉這一點,因此用孝道來說他。
其實,孔子對曾參的孝並非那麽贊成。有一次,曾參鋤地的時候把瓜的根鋤斷了,老爹曾皙大怒,一手杖打過去,正打在曾參的腦袋上,當場將曾參打昏在地。過了一陣子曾參醒過來,掙紮著站起來,對父親說:“敬愛的爹,剛才兒子做了錯事,您老人家用力教訓我,沒把您累壞吧?”之後,曾參又彈琴唱歌,以表示自己已經沒事了。
這件事情傳到了孔子那裏,孔子非常生氣,命令守門的保安:“曾參來了不要讓他進來,我沒有這樣的學生。”曾參聽說之後很納悶,老師教導我們要孝敬父母,我這不是做得很模範嗎?於是,曾參請了個師兄弟去幫自己問問到底怎麽回事。
第五,子夏的思想與孔子並不完全相同,孔子修《春秋》,目的在於“大義”,以周禮為準繩。子夏不同,以切問而近思為原則,講案例講方法講實用,更傾向於計謀和權術的應用,傾向於人性的本質,傾向於歷史事件的理性總結。《左傳》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子夏的思想貫穿全文。而子夏的徒子徒孫恰好是一群法家,李克、商鞅等人都是他的嫡係學生,田子方、段幹木等人則是一時的大賢。
譬如,孔子認為晉文公狡猾而不正直,齊桓公正直而不狡猾。在《左傳》中,並沒有這麽寫。(按《論語》。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第六,《左傳》中有大量關於孔子以及孔子弟子的記述,不僅大量記載子貢,甚至包括樊遲和有若這樣並不出色的弟子。恰恰子夏和他們關係不錯,而如果是魯國太史,他會記載孔子那些不知名的弟子嗎?
第七,《左傳》迅速流傳開來,說明作者是個大師級人物,子夏在西河講學,是當時最大的大師,再加上有許多弟子,因此作品被迅速流傳開來。而如果作者是魯國太史,他的作品首先在流傳上就有問題,因為他沒有任何渠道。
第八,《春秋公羊傳》和《春秋穀梁傳》的作者公羊高和穀梁赤都是子夏的學生。
以上的種種證據和跡象都指向一個結論:子夏就是《左傳》的作者,就是左丘明。
第十部分 曾參
曾參字子輿,曾皙的兒子,小孔子四十七歲,是孔子的第三批學生。
曾參的品德很高尚,與世無爭。性格上,曾參很像顏回,但是不如顏回。曾參以孝著稱,《孝經》就是他的作品。
《論語》應該出於曾參和他的弟子,因此才能保持公正和真實。曾參,也是曾姓公推的始祖。
10.1(4.15)★★★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參啊,我的思想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後,學生們便問曾子:“這是什麽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
【解析】晚年,孔子喜歡講“道”,就像從前喜歡講仁。這裏的道,實際上是思想的意思。
注意這段話裏的“子出”,意思就是孔子去了曾參那裏,而曾參可能正在向弟子們講課。曾參對孔子的話隻回答了一個“唯”字,而不是藉機發問,說明什麽?說明曾參根本不想問。而最後一句曾參用到“而已”,意思是“不過如此”。所以,這段話裏潛藏的是曾參對孔子的不敬。問題是,曾參一向是個很敬重孔子的人,為什麽這一次這樣表現?孔子到了晚年,有些老年癡呆,喜歡絮絮叨叨,一句話翻來覆去說,因此,弟子們都有些煩他。這一次的情形一定是曾參正在上課,孔子進來插了一句,曾參知道老師想說什麽,怕他說起來沒完,因此簡單回答一個是字,孔子識趣地出去。
這個“一以貫之”,前麵孔子就對子貢說過,估計,孔子見誰都說。
【現實解說】人老了,難免愛絮叨。雖然人家不好意思說你囉唆,心裏肯定是不耐煩的。
10.2(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解析】曾子向學生們講自己做人的原則。
孔子去世之後,基本上,曾子算是或者自認為算是孔學正統。不過從曾參的三句話的順序看,做人的要點首先是處理好人際關係,與周圍的人群以及君主建立良好關係。其次,要有朋友,並且相互信任依賴。這兩項都辦到了,再去鑽研老師教授的學業。
這個順序,與顏回恰好相反。所以,盡管兩人看上去性格相似,曾參比顏回要更現實很多,最終的結果也要好很多。
【現實解說】第一不要得罪人,第二要廣交朋友,這樣才能立足社會。要想混得更有檔次,就再好好學習知識。別說,曾參這個原則很實用。
10.3(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譯文】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解析】簡言之,就是師古,這是孔子早期的思想。古人敬畏祖先敬畏鬼神,讓人們內心有敬畏,行為就會有底線。
【現實解說】沒有信仰,內心沒有敬畏,因此道德無底線,什麽都幹得出來。
10.4(8.3)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譯文】曾子有病,把他的學生召集到身邊來,說道:“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沒有損傷)!《詩經》上說:‘小心謹慎呀,好像站在深淵旁邊,好像踩在薄冰上麵。’從今以後,我知道我的身體是不再會受到損傷了,弟子們!”
【解析】曾子借用《詩經》裏的三句,來說明自己一生謹慎小心,避免損傷身體,能夠對父母盡孝。據《孝經》記載,孔子曾對曾參說過:“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就是說,一個孝子,應當極其愛護父母給予自己的身體,包括頭髮和皮膚都不能有所損傷,這就是孝的開始。曾子要他的學生們看看自己的手腳,以表白自己的身體完整無損,是一生遵守孝道的。
對於這段記載,似乎還是應該推究一下背景。孔子的孝道應該到不了這一步,為什麽要這樣對曾參說呢?根據孔子的方法,這應該是針對曾參的性格弱點說的。所以,曾參的性格大概不太愛惜自己的身體,總是讓自己的身體處於傷損的狀態。孔子為了讓他改掉這一點,因此用孝道來說他。
其實,孔子對曾參的孝並非那麽贊成。有一次,曾參鋤地的時候把瓜的根鋤斷了,老爹曾皙大怒,一手杖打過去,正打在曾參的腦袋上,當場將曾參打昏在地。過了一陣子曾參醒過來,掙紮著站起來,對父親說:“敬愛的爹,剛才兒子做了錯事,您老人家用力教訓我,沒把您累壞吧?”之後,曾參又彈琴唱歌,以表示自己已經沒事了。
這件事情傳到了孔子那裏,孔子非常生氣,命令守門的保安:“曾參來了不要讓他進來,我沒有這樣的學生。”曾參聽說之後很納悶,老師教導我們要孝敬父母,我這不是做得很模範嗎?於是,曾參請了個師兄弟去幫自己問問到底怎麽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