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子夏說:“各行各業的工匠在作坊裏來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過學習來掌握知識。”


    【解析】子夏擅長比喻,把學習比喻成工匠們的作坊,告訴學生們成就一件事,需要正確的方法。


    【現實解說】成行成市才能成事。


    9.9(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譯文】子夏說:“君子有三變:遠看他的樣子莊嚴可怕,接近他又溫和可親,聽他說話語言嚴厲不苟。”


    【解析】子夏其實就是在描述自己的老師,《論語》中寫道: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子夏還是在教導學生,並且竭力讓自己的形象向老師靠攏。


    宋朝青樓大詞人柳永原名柳三變,不知道這個名字是不是從這裏來的。不過柳三變的三變不是這三變,而是:白天變詩人,傍晚變情人,入夜變男人。


    【現實解說】君子有三變,柳永也有三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三變。某市市長說到施政目標也有三變:一年小變,三年中變,五年大變。結果四年的時候因為貪汙受賄被抓起來了,大家遺憾地說:還沒來得及大變就走了。


    9.10(19.13)★★★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譯文】子夏說:“做官做得好,就應該去學習;學習學得好,就應該去做官。”


    【解析】子夏老師很聰明,這兩句話各有深意。對官員來說,這是招生gg:你來學習,說明你這官做得好;對學生來說是勵誌:好好學,學好了可以當官。事實上,子夏的學生中許多人做了大官。


    學習的目的是什麽?孔老師從來就是遮遮掩掩羞羞答答,不是為了天下大義就是為了天下大仁,從來不敢直說。子夏不一樣,直接告訴學生們學習就是為了當官,就是為了當上公務員。有了明確的目的,才能有切實可行的方法。


    【現實解說】官做大了,去弄個文憑;學問出名了,整個職位幹幹。


    9.11(19.10)★★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譯文】子夏說:“君子必須取得公信之後才去役使百姓,否則百姓就會以為是在虐待他們。要先取得信任之後才去進諫,否則君主就會以為你在誹謗他。”


    【解析】這是在講當官的學問,管理百姓和事奉國君,關鍵在於取信於他們。這一點,與孔子的理念一脈相承。子夏有很多出色的學生,其中有不少著名法家,與子夏強調信密不可分。


    【現實解說】子夏的話比孔子的話更具操作性,有的時候,政府的舉措是好的是善意的,可是老百姓不買帳,懷疑政府的動機,為什麽?因為政府已經失去公信力。同理,下級如果不被上級所信任,就不要去提意見和建議,否則好心也成驢肝肺。


    9.12(19.11)★★★


    子夏曰:“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


    【譯文】子夏說:“大節上不能超越界限,小節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解析】這是子夏為人處世的方式了。可以想見子夏是一個什麽樣的人了,不拘小節,不屑於小事,對細節不是太講究,而且很自我很獨立,不太在乎外界的看法,我行我素。孤傲但是不自作清高。喜歡他的人會非常喜歡,不喜歡他的人會非常不喜歡。酒肉朋友不多,但是朋友都是好朋友。


    大德是什麽?事物的本質;小德是什麽?事物的形式。具體到禮上來說,大德是禮製,小德是禮儀。所以說,子夏對於禮的形式很不在意。在這一點上,子夏可以說與孔老師的區別非常大。不過到晚年,孔子越來越認同子夏這一點。


    子夏這樣的性格,做官是很不合適的,做老師則是最好不過。所以,子夏後來成了魏文侯的老師,卻不肯在魏國做官。


    【現實解說】感覺子夏應該很受年輕人的歡迎。


    9.13(19.12)★★★


    子遊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遊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譯文】子遊說:“子夏教的那幫小兔崽子,做些打掃衛生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這些不過是末節小事,根本的東西卻沒有學到,這怎麽行呢?”子夏聽了,說:“切,言偃太過分了。君子為人為學之道,當初老師先傳授給誰?誰能夠堅持如一?就像草和木一樣,人和人是有區別的。君子為人為學之道,怎麽可以隨便胡說八道呢?能夠尊從老師的教誨有始有終的,難道隻有聖人嗎?”(舊譯法:子夏的回答:“唉,子遊錯了。君子之道先傳授哪一條,後傳授哪一條,這就像草和木一樣,都是分類區別的。君子之道怎麽可以隨意歪曲,欺騙學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終地教授學生們,恐怕隻有聖人吧!”)


    【解析】這根本就是在吵架,子遊對子夏學生的評價很不客氣甚至有些惡毒,子夏非常氣憤地予以回擊,師兄弟之間,通常相互之間的稱呼隻提字不提姓,所以子夏稱子遊為言遊,語氣就已經是很嚴重了。子遊攻擊子夏的教學,子夏當然不會用防守的態勢來作解釋,而是反而攻擊子遊的人品,這符合子夏的性格。子夏比子遊大一歲,大致受業也要早一些,因此才說到先後的區別,意思是怎麽說我也是你的師兄,你不應該這樣無禮。大致當初孔子在世的時候曾經要求子夏子遊等人不要互相攻擊,他們也當麵應承過,如今子遊開了戰端,子夏因此才有了君子要有始有終這樣的話。


    子夏和子遊的矛盾很早就有,當初在衛國的時候,兩人的歲數還小,都在孔子身邊伺候老師。有一次,孔子要出行,看天色似乎要下雨,孔子正在猶豫要不要拿雨傘的時候,子遊說話了:“老師,子夏有把好傘,叫他拿來用吧。”子夏確實有把傘,是子貢才送給他的。子遊之所以建議用子夏的傘,不僅僅出於嫉妒,實際上還想讓子夏難受,因為子夏比較吝嗇,平時絕對不借東西給別人。


    “別出這餿主意了。”孔子當然知道子遊的算盤,也當然不會上當。“子夏這個人不是那種很大方的人,不過這沒有什麽。告訴你,跟一個人交往,盡量交他的長處,不要觸碰他的短處,這樣就能長久地交往。”


    這件事情見於《說苑》。孔子將行,無蓋,弟子曰:“子夏有蓋,可以行。”孔子曰:“商之為人也,甚短於財!吾聞與人交者推其長者,違其短者,故能久長矣。”


    孔子去世後,子夏回學校擔任老師,子遊可能也回了學校,也有可能還在做官。但是子遊一向對子夏不服氣,內心裏對孔子把《詩經》和《春秋》都傳給子夏大致也有些憤憤不平,因此來找子夏的茬,挖苦諷刺,發泄自己的不滿。但是有子貢、冉有等大師兄們在,子遊也不敢太過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說論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賈誌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賈誌剛並收藏說論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