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家裏比較窮,在小事上比較在乎,對小利看得比較重,不夠大氣。因此孔子這樣告誡他,希望他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孔子對每個學生的不足都看得很清楚,隨時提醒他們。


    【現實解說】管它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9.3(13.17)★★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子夏做莒父的總管,問孔子怎樣辦理政事。孔子說:“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解析】欲速則不達,這個成語就出於這裏。


    這是孔子回魯國之後,子夏曾經短期出仕做莒父宰。孔子給他的臨行忠告都是針對子夏的性格弱點,因為子夏一向就是貪快貪小利。後來子夏不再為官,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兩個弱點而被炒掉的。當然,子夏的個性孤傲,辭職的可能性最大。


    欲速則不達被引用最多的一個案例是齊景公的故事。那一天齊景公在外地遊玩,突然傳來消息,國相晏嬰病危。齊景公聽到噩耗,心急如焚,下令立即去看望晏嬰。由於心情太急切,齊景公嫌馬車太慢,索性跳下車來跑。誰知道跳下來才發現還是馬車快,於是又上車;過不多久又嫌馬車慢,又跳下車……一路上就這麽折騰,結果反而耗費了大量時間,最終也沒有能夠見上晏嬰最後一麵。


    【現實解說】欲速則不達,不是說要慢,而是說不要違背規律來求快。貪小便宜吃大虧,這是我們常說的。如今騙子橫行,就是因為很多人貪圖小便宜。


    中國的企業普遍存在欲速和見小利的毛病,企業沒做好就想上市,貪圖小便宜而坑害消費者,結果是永遠做不大。


    9.4(11.16)★★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譯文】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二人誰更賢能一些呢?”孔子回答說:“子張鑽牛角尖,子夏則有些不夠刻苦。”子貢說:“那麽是子張好一些嗎?”孔子說:“鑽牛角尖和不刻苦是一樣的。”(舊譯法:“師也過,商也不及。”譯為“子張過分,子夏不足。”語焉不詳,純屬矇混過關。)


    【解析】過猶不及,這個成語出於這裏。子張(顓孫師)學習很刻苦,比較迂,有些像顏回;子夏聰明些,時常討巧,學習不夠努力,小的地方不夠認真。


    子夏和子張是孔子第三代弟子中最出色的,因此兩人之間存在競爭關係,勾心鬥角,明爭暗鬥。子貢常陪老師聊天,並且子貢和子夏都是衛國人,平時關係比較好。子貢問這個問題,其實最關心的還是孔子對子夏的評價。孔子當然知道子貢和子夏的關係,因此強調“過猶不及”。


    從後來的成就看,子夏遠遠高於子張。


    【現實解說】從物理學上來說,額定電壓下效率最高,電壓偏高或者偏低都會導致效率下降。學習過於刻苦,鑽進去了,就會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眼界就會受限製;學習太不刻苦,那麽對於事物的理解就會粗泛。因此,適度的才是最好的。


    當年中國科大神童班的所謂神童們其實都是子張一類學習過於刻苦的孩子而已,過猶不及,他們沒有一個成就了什麽事業的,最終都成了泛泛之輩。


    減肥節食也是這樣,吃得太多了,減不了肥;可是吃得太少了,哪裏還有力氣減肥?恰當就好。


    9.5(1.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子夏說:“看重賢德而輕視女色,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全副身心,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解析】言而有信,這個成語出於這裏。致其身,舊譯為獻出生命,其實不然,以子夏的性格,絕對不會。因此,也就是全副身心的意思了。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這句話其實反映了子夏的一個看法,那就是學習不等於死讀書。讀書的目的就是懂得道理,懂得道理卻不一定要靠讀書。有這樣的想法,也就難怪孔子說他不夠刻苦了。


    孔子去世之後,在子貢的主持下,孔家私校繼續教學活動。子夏此時回到學校擔任老師,這是他對自己學生們的教導。這一席話,隱含著對子張的諷刺。


    【現實解說】這話說得非常對,學歷高不等於素質高,有學問不等於有修養。


    9.6(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譯文】子夏說:“每天學到一些過去所不知道的東西,每月都不能忘記已經學會的東西,這就可以叫做好學了。”


    【解析】這也就是子夏版的“溫故而知新”,這也是子夏老師在講學習方法。看得出來,子夏並不強調“溫故”,強調知新。每天都學新知識,一個月溫習一次就行了。


    【現實解說】子夏的學習方法是教給學生思想方法,而其餘人是死記硬背。所謂的素質教育,就是子夏這樣的。


    9.7(19.6)★★★★★


    子夏曰:“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子夏說:“廣泛學習,誌向堅定,以切己之事問人,就現實的問題進行思考,仁就在其中了。”(這段話,歷來譯法五花八門,而對近、切兩字多半缺乏正確理解。)


    【解析】這是子夏的學習模式,實用主義非常明顯。博學而篤誌,就是說誌向要堅定,但是要廣泛學習,不要局限於孔老師那點東西,不要局限於各種禮,但凡有用的,管它異端不異端,拿來學了再說。切問而近思,就是關心和研究現實的、與自己利益攸關的事情,找出答案。做到了這些,自然也就適應了社會,順應了時代。


    子夏,子張、子遊等師兄弟們同時都在教書,他們之間互相看著,也互相不服。子夏這樣教導學生,同時也是在借題貶低子遊子張們眼界不夠寬並且總是討論那些與自己與現實沒有關係的各朝禮樂。


    子夏的教學方法比孔子的好,因此子夏的弟子比孔子的弟子有出息得多。


    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這種教學思想影響了整個戰國時期,因此戰國時期思想活躍,各種實用的理論和方法紛紛問世。遺憾的是,在戰國之後,中國的教學方法重回學而時習之的老路,動輒仁義道德、遠大理想,講的是空話假話套話,做的是八股文章,對於科技民生則棄若敝屣,因此思想禁錮兩千多年,原地踏步甚至退步。


    【現實解說】有的人總把偉大理想放在嘴邊,其實,研究好今天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9.8(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說論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賈誌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賈誌剛並收藏說論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