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解說】經濟不景,藝術人才就留不住。管仲說得好:倉廩實則知禮節。連飯都吃不飽,就隻能另謀生活了。
8.18(14.21)★★★★★
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譯文】齊國權臣田常(陳成子)殺了齊簡公。孔子齋戒沐浴以後,隨即上朝去見魯哀公,報告說:“田常(陳恆)把他的君主殺了,請你出兵討伐他。”哀公說:“你去跟三桓說吧。”孔子退朝後說:“因為我曾經做過大夫,所以不敢不來報告,君主卻說‘你去跟三桓說吧’!”孔子去跟三桓說,但三桓不願派兵討伐,孔子又說:“因為我曾經做過大夫,所以不敢不來報告呀!”
【解析】這一年是孔子七十二歲,修完了《周易》,已經有些間歇性老年癡呆的症狀。齊國比魯國強大得多,魯國平時避之猶恐不及,怎麽可能自己找這事情?以魯國的軍力,根本不是田常的對手,怎麽可能討伐人家?何況,那是人家齊國的事情,魯國怎麽可能粗暴幹涉?稍微動動腦筋,就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當時魯哀公也問了這個問題,說我們躲齊國還不及呢,自己主動送上門不等於送死?孔子當時回答:“怕他們什麽?田常殺害了國君,齊國百姓隻有不到一半人服他。我們用魯國的兵力,再加上齊國一半的老百姓,難道打不過他?”
所以,孔子做這樣的事情,純粹狗拿耗子,自找沒趣,隻能說是老年癡呆的後果。
自然規律難以抗拒,人老了就容易老年癡呆,固執偏隘。老年癡呆每個人都會有,程度不同而已。
【現實解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有時候也勿施於人。
8.19(9.9)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譯文】孔子說:“鳳鳥不來了,黃河中不出現八卦圖了。我這一生也就一事無成了吧!”
【解析】傳說鳳鳥在舜和周文王時代都出現過,鳳鳴岐山說的就是這件事情,它的出現象徵著“聖王”將要出世。傳說在上古伏羲氏時代,黃河中有龍馬背負八卦圖而出,它的出現也象徵著“聖王”將要出世。到了堯的時候,洛水中出現神龜,背上是九宮圖,它的出現,也同樣象徵著“聖王”出世。
河圖洛書就是九宮八卦的出處,也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起源。有人說這是傳說或者迷信,恐怕未必。看似簡單的圖形,蘊含了無數的道理。
孔子為了恢復禮製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禮的恢復似乎已經成為泡影,於是發出了以上的哀嘆。孔子倒並不是認為自己是聖人,而是認為自己等不到聖人出世了。
【現實解說】岐山已經禿了,黃河已經黑了,洛水已經黃了,而且還動不動斷流。所以,鳳鳥肯定沒有,龍馬也沒有,神龜也沒有了。隻有神馬了,可是神馬都是浮雲。
第九部分 子夏
子夏,姓卜名商,衛國人,小孔子四十五歲,是孔子第二次前往衛國的時候收的弟子。子夏家裏比較窮,性格比較吝嗇。同時子夏又很聰明,有傲氣。因此,子夏與同一批的師兄弟之間的關係都不太好。孔子喜歡子夏的聰明和有主見,對他格外關懷,而子夏在學問上也確實很有獨特見解。
孔子修《詩經》《春秋》,都是以子夏為首席助手,死後也將這兩部著作傳給了子夏。種種跡象表明,《左傳》的作者就是子夏。
子夏是孔門弟子中學術成就最高的一位,後來被魏文侯請去魏國西河開校講學,為魏國以及當時的整個中國培養了大批的人才。以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來說,子夏在孔門中首屈一指。
不過,歷來的統治者們並不喜歡子夏,使得子夏沒有得到與其成就相配的歷史地位。實際上,無論在學術上還是在培養人才方麵,子夏的成就並不低於孔子。
9.1(3.8)★★★★★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譯文】子夏問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麗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白色襯底讓色彩很生動啊。’這幾句話是什麽意思呢?”孔子說:“這是說先有白底然後畫畫。”子夏又問:“那麽,對於君子來說,禮就是這個襯底吧?”孔子驚喜:“商,你啟發了我啊,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了。”(舊譯:“禮後乎”被譯為“禮樂是產生在仁義之後嗎?”純屬臆斷,恰好說反了。)
【解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見《詩經·衛風·碩人》。盼這個字的解說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眼睛轉動,另一種是眼睛黑白分明。不管怎樣解說,在這裏是表示美麗動人。巧笑則露齒,唇齒紅白配;美目顧盼,眼珠眼球黑白配。因此,紅唇和黑眼珠之所以生動,那是因為有白色為襯托。孔子說繪事後素,是說繪畫要以白色為底(後者底也),子夏說禮後乎,是說以禮為底,在禮的基礎上做事,就能讓人讚賞。把禮比喻為白色的底,顯示子夏讀詩的境界已經不同尋常,因此孔子非常高興。
這段話,關鍵的一個字是“後”。
公元前488年,孔子六十四歲,這時候他還在衛國。孔子這個時代,有記載的各朝的詩已經有三千多篇。但是,這三千多篇詩魚龍混雜,質量不一,並且對於一般人來說太過龐雜。所以,孔子決定修編《詩經》。於是,孔子要在學生中挑選助手,第一批學生中沒有合適人選,第二批學生中隻有顏回學業不錯,可是顏回缺少獨立見解。第三批學生中倒有幾個不錯的學生,不過思維最活躍最有見解的就是子夏了。所以,這段對話是師徒在討論詩,子夏的見解讓孔子振奮,決定以子夏為首席助手修編《詩經》。所以,“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詩已矣。”也可以說成“推動我的是子夏啊,現在可以修編《詩經》了。”
其實,禮類似於法。子夏的學生中出了許多法家,正是基於子夏的理解。
【現實解說】如今吃飯,多半要講幾個段子助興,這是有道理的。看看當年孔子和子夏的對話,首先從一首詩開始,然後講到了繪畫,然後引申到了周禮。所以,講段子,是為了發揮想像,誘導思維,由段子引申到工作,不失為生動活潑,深入淺出,很多重大決策可能就是在段子裏誕生的。
9.2(6.13)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譯文】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解析】孔子喜歡講君子和小人,這裏的君子和小人的區別是:君子是有理想的,而小人隻為生計而鑽營。
8.18(14.21)★★★★★
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譯文】齊國權臣田常(陳成子)殺了齊簡公。孔子齋戒沐浴以後,隨即上朝去見魯哀公,報告說:“田常(陳恆)把他的君主殺了,請你出兵討伐他。”哀公說:“你去跟三桓說吧。”孔子退朝後說:“因為我曾經做過大夫,所以不敢不來報告,君主卻說‘你去跟三桓說吧’!”孔子去跟三桓說,但三桓不願派兵討伐,孔子又說:“因為我曾經做過大夫,所以不敢不來報告呀!”
【解析】這一年是孔子七十二歲,修完了《周易》,已經有些間歇性老年癡呆的症狀。齊國比魯國強大得多,魯國平時避之猶恐不及,怎麽可能自己找這事情?以魯國的軍力,根本不是田常的對手,怎麽可能討伐人家?何況,那是人家齊國的事情,魯國怎麽可能粗暴幹涉?稍微動動腦筋,就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當時魯哀公也問了這個問題,說我們躲齊國還不及呢,自己主動送上門不等於送死?孔子當時回答:“怕他們什麽?田常殺害了國君,齊國百姓隻有不到一半人服他。我們用魯國的兵力,再加上齊國一半的老百姓,難道打不過他?”
所以,孔子做這樣的事情,純粹狗拿耗子,自找沒趣,隻能說是老年癡呆的後果。
自然規律難以抗拒,人老了就容易老年癡呆,固執偏隘。老年癡呆每個人都會有,程度不同而已。
【現實解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有時候也勿施於人。
8.19(9.9)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譯文】孔子說:“鳳鳥不來了,黃河中不出現八卦圖了。我這一生也就一事無成了吧!”
【解析】傳說鳳鳥在舜和周文王時代都出現過,鳳鳴岐山說的就是這件事情,它的出現象徵著“聖王”將要出世。傳說在上古伏羲氏時代,黃河中有龍馬背負八卦圖而出,它的出現也象徵著“聖王”將要出世。到了堯的時候,洛水中出現神龜,背上是九宮圖,它的出現,也同樣象徵著“聖王”出世。
河圖洛書就是九宮八卦的出處,也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起源。有人說這是傳說或者迷信,恐怕未必。看似簡單的圖形,蘊含了無數的道理。
孔子為了恢復禮製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禮的恢復似乎已經成為泡影,於是發出了以上的哀嘆。孔子倒並不是認為自己是聖人,而是認為自己等不到聖人出世了。
【現實解說】岐山已經禿了,黃河已經黑了,洛水已經黃了,而且還動不動斷流。所以,鳳鳥肯定沒有,龍馬也沒有,神龜也沒有了。隻有神馬了,可是神馬都是浮雲。
第九部分 子夏
子夏,姓卜名商,衛國人,小孔子四十五歲,是孔子第二次前往衛國的時候收的弟子。子夏家裏比較窮,性格比較吝嗇。同時子夏又很聰明,有傲氣。因此,子夏與同一批的師兄弟之間的關係都不太好。孔子喜歡子夏的聰明和有主見,對他格外關懷,而子夏在學問上也確實很有獨特見解。
孔子修《詩經》《春秋》,都是以子夏為首席助手,死後也將這兩部著作傳給了子夏。種種跡象表明,《左傳》的作者就是子夏。
子夏是孔門弟子中學術成就最高的一位,後來被魏文侯請去魏國西河開校講學,為魏國以及當時的整個中國培養了大批的人才。以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來說,子夏在孔門中首屈一指。
不過,歷來的統治者們並不喜歡子夏,使得子夏沒有得到與其成就相配的歷史地位。實際上,無論在學術上還是在培養人才方麵,子夏的成就並不低於孔子。
9.1(3.8)★★★★★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譯文】子夏問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麗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白色襯底讓色彩很生動啊。’這幾句話是什麽意思呢?”孔子說:“這是說先有白底然後畫畫。”子夏又問:“那麽,對於君子來說,禮就是這個襯底吧?”孔子驚喜:“商,你啟發了我啊,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了。”(舊譯:“禮後乎”被譯為“禮樂是產生在仁義之後嗎?”純屬臆斷,恰好說反了。)
【解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見《詩經·衛風·碩人》。盼這個字的解說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眼睛轉動,另一種是眼睛黑白分明。不管怎樣解說,在這裏是表示美麗動人。巧笑則露齒,唇齒紅白配;美目顧盼,眼珠眼球黑白配。因此,紅唇和黑眼珠之所以生動,那是因為有白色為襯托。孔子說繪事後素,是說繪畫要以白色為底(後者底也),子夏說禮後乎,是說以禮為底,在禮的基礎上做事,就能讓人讚賞。把禮比喻為白色的底,顯示子夏讀詩的境界已經不同尋常,因此孔子非常高興。
這段話,關鍵的一個字是“後”。
公元前488年,孔子六十四歲,這時候他還在衛國。孔子這個時代,有記載的各朝的詩已經有三千多篇。但是,這三千多篇詩魚龍混雜,質量不一,並且對於一般人來說太過龐雜。所以,孔子決定修編《詩經》。於是,孔子要在學生中挑選助手,第一批學生中沒有合適人選,第二批學生中隻有顏回學業不錯,可是顏回缺少獨立見解。第三批學生中倒有幾個不錯的學生,不過思維最活躍最有見解的就是子夏了。所以,這段對話是師徒在討論詩,子夏的見解讓孔子振奮,決定以子夏為首席助手修編《詩經》。所以,“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詩已矣。”也可以說成“推動我的是子夏啊,現在可以修編《詩經》了。”
其實,禮類似於法。子夏的學生中出了許多法家,正是基於子夏的理解。
【現實解說】如今吃飯,多半要講幾個段子助興,這是有道理的。看看當年孔子和子夏的對話,首先從一首詩開始,然後講到了繪畫,然後引申到了周禮。所以,講段子,是為了發揮想像,誘導思維,由段子引申到工作,不失為生動活潑,深入淺出,很多重大決策可能就是在段子裏誕生的。
9.2(6.13)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譯文】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解析】孔子喜歡講君子和小人,這裏的君子和小人的區別是:君子是有理想的,而小人隻為生計而鑽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