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老了,孔子到了老年,性格也變得比較怪癖,說話做事也比較極端。回顧人生,孔子大概覺得自己很失敗吧。覺得自己很失敗,覺得自己的學說很失敗。這個時候他相信天道,相信自己這輩子的失敗是上天註定的。既然一切都是天註定的,那麽說什麽都是沒有意義的了。所以,他什麽都不想再說了。


    不過,孔子在這裏說的理由是強詞奪理了。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這句話後來常常被引用,用來比喻某些默默工作、不計較名利的人。


    【現實解說】當一個人覺得說什麽都毫無意義了,他往往會選擇沉默。後來魯迅說:“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不過,魯迅所說的沉默,與孔子的“予欲無言”不同,孔子是自願的,而魯迅所說的沉默是被迫的。


    7.26(5.13)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譯文】子貢說:“老師講授的禮、樂、詩、書的知識,我是看到了;老師談論人性和天道,我就沒有機會聽到了。”


    【解析】孔子直到老年臨終之前的幾年,才開始研究人性和天道,從前他是絕對不提這些的。這時,子貢這一輩的學生早已經離開老師,就無緣聽到老師關於人性和天道的解說了。


    孔子一直不談論怪力鬼神,因為他基本是個無神論者。可是到了老年,孔子無法解釋自己的完美主張為什麽總是碰壁,因此這個時候他相信命了,他全力研究周易了。所以,臨死前的幾年他喜歡講人性和天道了。


    子貢說這話的時候,應該是孔子去世之後。


    【現實解說】年輕的時候,人相信自己的能力;中年之後,人相信自己的經驗;到了老年,人就會發現自己沒有什麽可以依賴的了,於是隻能相信天道、相信命運了。


    7.27(19.21)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譯文】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好比日月蝕。他犯過錯,人們都看得見;他改正過錯,人們都仰望著他。”


    【解析】子貢所說的君子,就是指孔子。


    孔子去世之後,有些人質疑孔子的學問和人品,子貢則竭力為孔子辯解。從這段話裏可以看出,孔子應該是有一些錯誤被別人抓住的,因此拿這些把柄詆毀孔子。子貢為老師辯解,說是君子也會犯錯啊,人人都會犯錯,不過君子犯錯也是美麗的錯誤,君子犯錯從來不掩飾,並且知錯就改。所以,盡管老師也會犯錯,這不能成為貶低他的理由。


    子貢用了日月來來比喻孔子,說老師就像日月一樣高明高尚,高高地掛在天上,因此他的過錯就像日食月食一樣擺在大家的麵前。而他改變自己的錯誤的時候,就像大家仰望日食月食的消退一樣,用一種用仰望的崇敬的目光。


    應該說,子貢的說法是有道理的。


    【現實解說】有的人總是吹噓自己的功勞,卻掩飾自己的過失,這是很愚蠢的。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是如果能夠勇於承認錯誤並且改正錯誤,人們會更尊敬他。


    7.28(19.22)★★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譯文】衛國的公孫朝問子貢說:“仲尼的學問是從哪裏學來的?”子貢說:“周文王武王的道,並沒有失傳,還留在人們中間。賢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賢的人隻了解它的末節,沒有什麽地方無文王武王之道。我們老師何處不學,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師呢?”


    【解析】對孔子質疑的一個方麵,就是孔子學問的來路不正,因此很多是異端邪說。子貢予以反駁。孔子一生,確實沒有一個固定的老師,孔子的學問主要來自自學和鑽研,以及向大量的人請教,走到哪裏學到哪裏。


    後來韓愈寫《師說》:“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根據記載或者傳說,孔子曾經向這四個人請教關於禮和樂的學問。但是,孔子和他們並沒有師徒的名分,隻是請教過學問而已,而沒有記載的恐怕還有很多。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習的態度是不恥下問的。


    子貢是個大富商,常年來往於齊魯衛宋之間,所到之處都宣揚孔子的學說,吹捧孔子的為人。因此後世司馬遷認為,孔子的名望,很大一部分歸功於子貢的宣揚。也正是因為如此,人們的質疑通常也對子貢表達。


    【現實解說】學界常有門派之爭,師承之爭,看重出身,看重導師,卻不看重學問和成就。殊不知祖師爺就沒門沒派,祖師爺就沒有師承。至於那些出錢買文憑的,到國外野雞大學買學歷的,與孔子相比,都隻能說是無恥之徒。


    7.29(19.23)★★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譯文】叔孫武叔在朝廷上對大夫們說:“子貢比仲尼更賢能。”子服景伯把這一番話告訴了子貢。子貢說:“拿圍牆來作比喻,我家的圍牆隻有齊肩高,老師家的圍牆卻有幾仞高,如果找不到門進去,你就看不見裏麵宗廟的富麗堂皇,和房屋的絢麗多彩。能夠找到門進去的人並不多。叔孫武叔那麽講,不也是很自然嗎?”


    【解析】叔孫武叔為什麽認為子貢比孔子賢能呢?這是有原因的。


    魯國三桓季孫、孟孫、叔孫,其中冉有等人在季孫家掌握實權,因此季孫對孔子一直很客氣,孟孫家與孔子是親戚關係,因此對孔子一向也很客氣,隻有叔孫家跟孔子沒什麽關係,所以叔孫武叔可以沒有顧忌地瞧不起孔子。


    子貢盡管在魯國沒有官職,但是地位崇高。根據《史記》記載:“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子貢代表魯國出使,所到之處都享受國君的接待水平。一來,子貢有錢而且口才好;二來,子貢跟吳國太宰(後為越國太宰)伯嚭關係很鐵,沒人敢惹。某種程度上,魯國的存亡都是由子貢來決定的。


    由於這兩層原因,叔孫武叔就竭力吹捧子貢貶低孔子。事實上,叔孫武叔的看法在當時是一種比較流行的看法。


    可惜的是,子貢絲毫不領叔孫武叔的情,反而諷刺他沒見識,井底之蛙。叔孫武叔被子貢諷刺挖苦,一點脾氣也沒有,因為子貢在魯國的地位接近於保護神。


    對於子貢來說,越是不敢將自己與老師相提並論,其實也就越是抬高了自己。


    【現實解說】子貢說得對,你以為不好的,很可能是你自己不得其門而入。所以,自己不喜歡的不要輕易否定,自己不明白的不等於就是不對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說論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賈誌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賈誌剛並收藏說論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