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解說】朝令夕改,有法不依,拍腦袋決策,大話空話套話,凡此種種,都是失信於民。
7.20(13.24)★★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譯文】子貢問孔子說:“全鄉人都喜歡、讚揚他,這個人怎麽樣?”孔子說:“這還不能肯定。”子貢又問孔子說:“全鄉人都厭惡、憎恨他,這個人怎麽樣?”孔子說:“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鄉的好人都喜歡他,全鄉的壞人都厭惡他。”
【解析】其實這段話的意思也可能不是指人,而是指事。孔子的回答當然是正確的,就是要子貢多聽些意見,不要偏聽偏信。不過,執行起來比較困難,因為好人和壞人怎麽分?而且,好人和好人之間,壞人和壞人之間的意見也未必就一致。
按照孔子的意思,好人不可能擁護壞人,壞人也不可能擁護好人。按照孔子的意思,一件事情如果好人擁護,壞人就會反對;壞人擁護的,好人就會反對。所以,當好人和壞人都說一個人或者一件事情好話的時候,總有一方是被脅迫的,說明這個人一定不是個好人或者這件事一定不是好事。
這是子貢在做信陽宰之前或者期間,來向孔子請教。大致孔子的這個回答讓子貢覺得當個官真的很難,整天還要去判斷好人壞人。後來,子貢沒有當多久的官,就辭職不幹了。最終,他還是去經商了,並且成為一名富甲天下的大富商。
【現實解說】一個人或者一件事“全體通過”、“一致贊成”,往往不是好事。
7.21(15.28)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譯文】孔子說:“大家都厭惡的,必須要明察;大家都喜歡的,必須要明察。”
【解析】這句和上一句是一個意思,大家意見太統一的時候,往往背後暗藏著什麽。脅迫、誘惑,或者其他什麽,所以一定要小心地考察分析。
【現實解說】大家意見太一致的時候,要麽過於樂觀,要麽大家漠然。這個時候,尤其要冷靜。
7.22(5.15)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子貢問道:“為什麽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諡號呢?”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諡號叫‘文’。”
【解析】這是一個簡單問答,子貢向老師請教諡法,並沒有特殊的意義。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兩個成語來自這裏。
孔圉是衛國的卿,也就是衛國的頭號權臣,孔子在衛國的時候,孔圉對孔子很關照。後來孔圉去世,家族為他諡號文,因此孔圉又被稱為孔文子。周朝時候,貴族死後都會獲得諡號,而獲得什麽樣的諡號取決於後人對他的評價。文是個很好的諡號,孔子就解釋為什麽孔文子能夠獲得這樣的諡號。
諡號是春秋時期一個非常好的傳統,是一個人死後得到的評價,而且這種評價往往是很公正的,即便是國君也是如此。
【現實解說】任何人的是非功過都應該是由後人評價的。
7.23(13.20)★★★★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鬥筲之人,何足算也?”
【譯文】子貢問道:“怎樣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說:“做事的時候有尊嚴,出使外國,能夠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貢說:“請問次一等的呢?”孔子說:“宗族中的人稱讚他孝順父母,鄉黨們稱他尊敬兄長。”子貢又問:“請問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說:“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底,看上去固執己見,乍一看像是個小人,大概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貢說:“現在的執政者,您看怎麽樣?”孔子說:“唉!這些器量狹小的人,哪裏能數得上呢?”
【解析】這是孔子回到魯國之後的事情了,這時候子貢已經經商有成,並且經常被魯國臨時聘為特使出使各國,特別是出使吳國。孔子很以子貢為驕傲,而子貢也常常來看望老師。
恥者,羞恥心也,也就是自尊自愛。師徒二人閑談,子貢問起來什麽是士,孔子的回答就是:“你這樣的就是士啊。”為什麽這樣說?因為子貢代表魯國出使過幾次,都是圓滿完成任務,可以說不辱君命。所以孔子的回答沒有點名,卻是在表揚子貢。子貢有些得意,於是問起下一等,孔子則說是曾參這孩子這樣的,人人都稱讚他孝順,能力可能不行,品行是沒得說的。子貢接著問再下一等,孔子就說是高柴、樊遲這樣的,很固執很不開竅,但是有原則並且心地不錯。子貢沒法再問了,於是岔開話題,問當政者,孔子氣不打一處來,對當政者完全不屑一顧。
孔子是個老憤青,提起當權者總是很不屑。
有出息的學生總是被老師喜歡,即使這個學生原本被老師說成是不務正業。
【現實解說】在學校的時候,聽話的學生得到老師表揚。畢業之後,有成就的學生得到老師讚揚。
7.24(15.3)★★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譯文】孔子說:“賜啊!你以為我的知識是學習得多了才記住的嗎?”子貢答道:“是啊,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根本的東西把它們貫穿在一起的。”
【解析】一貫這個詞,就來自一以貫之,這個一是什麽?歷來說法不一。其實,一就是某種原理,或者思維方式,或者邏輯方式。掌握了這個“一”,就能一通百通,無師自通。很多人擅長於自學,就是掌握了這個“一”。譬如學力學,這個一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等”;譬如學物理,這個一就是“能量守恆”。
人老了,回顧過去的時間就多了,就自戀得厲害。孔子老了也一樣,他想把自己學習的經驗告訴別人。
【現實解說】掌握了原理,就能以一貫之,這一點,在物理學中尤其明顯。
7.25(17.19)★★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譯文】孔子說:“我想不說話了。”子貢說:“你如果不說話,那麽我們這些學生還傳述什麽呢?”孔子說:“天何嚐說話呢?四季照常運行,百物照樣生長。天說了什麽話呢?”
7.20(13.24)★★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譯文】子貢問孔子說:“全鄉人都喜歡、讚揚他,這個人怎麽樣?”孔子說:“這還不能肯定。”子貢又問孔子說:“全鄉人都厭惡、憎恨他,這個人怎麽樣?”孔子說:“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鄉的好人都喜歡他,全鄉的壞人都厭惡他。”
【解析】其實這段話的意思也可能不是指人,而是指事。孔子的回答當然是正確的,就是要子貢多聽些意見,不要偏聽偏信。不過,執行起來比較困難,因為好人和壞人怎麽分?而且,好人和好人之間,壞人和壞人之間的意見也未必就一致。
按照孔子的意思,好人不可能擁護壞人,壞人也不可能擁護好人。按照孔子的意思,一件事情如果好人擁護,壞人就會反對;壞人擁護的,好人就會反對。所以,當好人和壞人都說一個人或者一件事情好話的時候,總有一方是被脅迫的,說明這個人一定不是個好人或者這件事一定不是好事。
這是子貢在做信陽宰之前或者期間,來向孔子請教。大致孔子的這個回答讓子貢覺得當個官真的很難,整天還要去判斷好人壞人。後來,子貢沒有當多久的官,就辭職不幹了。最終,他還是去經商了,並且成為一名富甲天下的大富商。
【現實解說】一個人或者一件事“全體通過”、“一致贊成”,往往不是好事。
7.21(15.28)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譯文】孔子說:“大家都厭惡的,必須要明察;大家都喜歡的,必須要明察。”
【解析】這句和上一句是一個意思,大家意見太統一的時候,往往背後暗藏著什麽。脅迫、誘惑,或者其他什麽,所以一定要小心地考察分析。
【現實解說】大家意見太一致的時候,要麽過於樂觀,要麽大家漠然。這個時候,尤其要冷靜。
7.22(5.15)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子貢問道:“為什麽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諡號呢?”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諡號叫‘文’。”
【解析】這是一個簡單問答,子貢向老師請教諡法,並沒有特殊的意義。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兩個成語來自這裏。
孔圉是衛國的卿,也就是衛國的頭號權臣,孔子在衛國的時候,孔圉對孔子很關照。後來孔圉去世,家族為他諡號文,因此孔圉又被稱為孔文子。周朝時候,貴族死後都會獲得諡號,而獲得什麽樣的諡號取決於後人對他的評價。文是個很好的諡號,孔子就解釋為什麽孔文子能夠獲得這樣的諡號。
諡號是春秋時期一個非常好的傳統,是一個人死後得到的評價,而且這種評價往往是很公正的,即便是國君也是如此。
【現實解說】任何人的是非功過都應該是由後人評價的。
7.23(13.20)★★★★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鬥筲之人,何足算也?”
【譯文】子貢問道:“怎樣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說:“做事的時候有尊嚴,出使外國,能夠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貢說:“請問次一等的呢?”孔子說:“宗族中的人稱讚他孝順父母,鄉黨們稱他尊敬兄長。”子貢又問:“請問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說:“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底,看上去固執己見,乍一看像是個小人,大概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貢說:“現在的執政者,您看怎麽樣?”孔子說:“唉!這些器量狹小的人,哪裏能數得上呢?”
【解析】這是孔子回到魯國之後的事情了,這時候子貢已經經商有成,並且經常被魯國臨時聘為特使出使各國,特別是出使吳國。孔子很以子貢為驕傲,而子貢也常常來看望老師。
恥者,羞恥心也,也就是自尊自愛。師徒二人閑談,子貢問起來什麽是士,孔子的回答就是:“你這樣的就是士啊。”為什麽這樣說?因為子貢代表魯國出使過幾次,都是圓滿完成任務,可以說不辱君命。所以孔子的回答沒有點名,卻是在表揚子貢。子貢有些得意,於是問起下一等,孔子則說是曾參這孩子這樣的,人人都稱讚他孝順,能力可能不行,品行是沒得說的。子貢接著問再下一等,孔子就說是高柴、樊遲這樣的,很固執很不開竅,但是有原則並且心地不錯。子貢沒法再問了,於是岔開話題,問當政者,孔子氣不打一處來,對當政者完全不屑一顧。
孔子是個老憤青,提起當權者總是很不屑。
有出息的學生總是被老師喜歡,即使這個學生原本被老師說成是不務正業。
【現實解說】在學校的時候,聽話的學生得到老師表揚。畢業之後,有成就的學生得到老師讚揚。
7.24(15.3)★★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譯文】孔子說:“賜啊!你以為我的知識是學習得多了才記住的嗎?”子貢答道:“是啊,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根本的東西把它們貫穿在一起的。”
【解析】一貫這個詞,就來自一以貫之,這個一是什麽?歷來說法不一。其實,一就是某種原理,或者思維方式,或者邏輯方式。掌握了這個“一”,就能一通百通,無師自通。很多人擅長於自學,就是掌握了這個“一”。譬如學力學,這個一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等”;譬如學物理,這個一就是“能量守恆”。
人老了,回顧過去的時間就多了,就自戀得厲害。孔子老了也一樣,他想把自己學習的經驗告訴別人。
【現實解說】掌握了原理,就能以一貫之,這一點,在物理學中尤其明顯。
7.25(17.19)★★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譯文】孔子說:“我想不說話了。”子貢說:“你如果不說話,那麽我們這些學生還傳述什麽呢?”孔子說:“天何嚐說話呢?四季照常運行,百物照樣生長。天說了什麽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