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和琢磨著兩個詞就是從這裏來的,就是說要不斷地改善,精益求精,永不滿足。子貢說這句話,就是說老師說得對,我還要不斷進步。


    一個好的老師,對學生的驕傲情緒要及時遏製,但是對學生的進步也要及時表揚。就像孔子和子貢,真是一對好師徒。


    【現實解說】人生永無止境,達到一個目標之後,又會有更高的目標。


    7.16(5.12)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譯文】子貢說:“我不願別人的意誌強加於我,我也不願自己的意誌強加於別人。”孔子說:“賜呀,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解析】子貢的話體現了商人的特質,孔子並沒有理解。


    周遊列國碰壁,孔子回到了衛國。之後,孔子開始為弟子們的前途考慮了,因此極力推薦自己出色的弟子們出仕,也就是去當官,子路和高柴等人因此就在衛國當官了。子貢本人很出色,家族在衛國又有背景,孔子因此很希望他出仕。可是子貢對官場沒有任何興趣,一再推託。這一次,子貢想告訴孔子的就是:我這人不想被別人管,也不想管別人。我不想當官,想去經商。而孔子的意思是:這個世道,你這個想法是很難做到的。


    當然,子貢對於當官沒有興趣可能還與一段歷史有密切的關係。根據《左傳》,在鄭國立國之初,鄭國國君與商人們達成一份協議,商人們依法納稅,不背叛鄭國,而國家為他們提供保護並且不得強買強賣,原話叫做“爾無我叛,我無強賈”,大家分工協作,共同富裕。在衛國,可能也有同樣的盟約,周朝貴族執掌政權軍隊,保護國家,商人們掙錢納稅,各得其所。所以,衛國的商人們世世代代經商,從來就不想介入政治這回事。在子貢的骨子裏,是認為自己天生就是個商人,做不了官也不想做官。


    【現實解說】全球都一體化了,任何人的生活都與整個社會緊密關聯,誰的意誌也不能強加於誰,但是誰也都要屈服於整個社會的意誌。不能改變世界,就隻好融入世界。


    7.17(9.13)★★★★★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譯文】子貢說:“這裏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櫃子裏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呢?”孔子說:“賣掉吧,賣掉吧!我正在等著識貨的人呢。”


    【解析】子貢的意思是想去經商,孔子以為子貢想去當官,會錯了意。


    冉有回魯國之後,子貢最好的朋友不在身邊,於是萌生了離開老師去經商的念頭。可是,這時候師徒之間的感情非常好,孔子也很倚重子貢,子貢實在不好提出來要走。於是,用這個辦法隱諱地暗示。孔子卻以為子貢想通了準備去做官,非常支持,孔子也很希望子貢能有一個好前途。


    過去批孔,都把這段對話說成是孔子想把自己推銷出去,純粹一派胡言。


    【現實解說】賣掉當然是對的,但是一定要找到識貨的,千萬別找那些徒有虛名的所謂“鑒寶專家”。偽專家的特點是:賤貨貴賣,貴貨賤賣。美女如美玉,第一等賣入豪門,第二等賣給幹爹。


    7.18(6.30)★★★★★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譯文】子貢說:“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麽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這豈止是仁,簡直就是聖啊,堯舜要做到這點都十分困難啊。什麽是仁?就是為了自己生存而幫助別人生存,為了自己成功而幫助別人成功。能在現實中推己及人,那就是實現仁的方法了。”


    【解析】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句話其實非常重要,反映了孔子所倡導的處世哲學。所謂“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大公無私,先人後己,捨己為人等等,就是不顧自己的利益去達成別人的利益,出發點就是為別人,活著就是為別人。孔子認為,這就連聖人都很難做到,不是普通人的仁。前麵與子路的對話中,也說過同樣意思的話。


    那麽,普通人怎樣呢?普通人的目的都是為了自己,但是在為自己的過程中能夠同時為別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幫助別人,這就是仁了。或者說,你想發財,但是發覺一個人發不了大財,需要大家相互協助,於是你帶動大家一起發財,這就是仁了。具體一點說,你要發財,於是建立了一個公司,解決了一些人的就業,並且對大家都不錯,這就是仁了。


    所以,孔子是不提倡捨己為人的,為什麽?因為捨己為人是與人性相背離的。學武不成,往往學成流氓;學儒不成,則容易變成偽君子。


    子貢問問題,都是有具體目的的,他為什麽問這個問題呢?盡管子貢對當官沒有興趣,孔子還是一廂情願地為他謀取了一個官位——信陽宰。子貢不知道怎樣做官,於是來問孔子,問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這個,算是方向性問題。結果孔子告訴他:不要把目標定得那麽高。


    【現實解說】永遠不要讓自己的行為超越人性的範疇,這樣才不會活得太累活得太虛偽。如果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這樣的幫助是快樂的。如果幫助別人是損害自己,這樣的幫助遲早是要出問題的。


    7.19(12.7)★★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譯文】子貢問執政的方法,孔子說:“糧食儲備要足,保持軍備,在老百姓中有公信力。”子貢接著問:“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去掉哪項?”孔子說:“那就把軍隊和糧食去掉吧。人生自古誰無死?可是,沒有公信力,國家就維持不下去了。”


    【解析】孔子最看重的還是公信力,當一個政權全然不顧公信力的時候,離滅亡也就不遠了。孔子是一個反對戰爭的人,可是他依然把兵放在很重要的地位,甚至放在糧食的前麵。


    這是子貢赴任前的第二個問題,孔子給了答案之後,子貢緊接著給老師出了一個選擇題,這讓老師很費了一番躊躇。對於孔子的答案,很多人有不同意見。不過,對於治理國家來說,從長遠來看,公信力也許真是最重要的。


    有個例子可以舉一下。


    三國時期,諸葛亮率軍北上,大戰之前,恰好是士兵輪換到期,前線的士兵該回家了,可是替補的士兵因為道路原因沒有趕到,怎麽辦?諸葛亮決定按期讓前線士兵回家。結果,諸葛亮的信用感動了士兵們,大家自願留下來打完這一仗再走。由於士氣高漲,蜀軍大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說論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賈誌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賈誌剛並收藏說論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