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次麵對麵的交鋒,是師徒矛盾達到頂峰時的一次交鋒,可以說是針鋒相對。子貢率先發難,提出這個問題。孔子發現了子貢來者不善,於是所回答的都是他眼中子貢的缺點,諷刺子貢喜歡揭別人的短,作為學生卻不尊重老師,說話魯莽不懂得禮法,固執而又不肯認錯。子貢於是反唇相譏,諷刺孔子抄襲古人,諷刺孔子總是什麽都懂的樣子,諷刺孔子總是拿學生的不足說事。
在《說苑》裏記載了另外一則故事,非常有趣。一天,子貢來問孔子“人死了之後究竟有沒有知覺”,孔子當時就知道來者不善,想了想,這樣回答:“我要是說人死了還有知覺,就怕孝順子孫葬我的時候過分隆重;要是我說沒有知覺呢,又怕不肖子孫把我扔到亂葬崗餵狗。所以,這個問題我不能回答你。你如果真想知道,等你死了之後,自己慢慢去體會吧。”(《說苑》。子貢問孔子:“死人有知無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也;欲言無知,恐不孝子孫棄不葬也。賜欲知死人有知將無知也?死徐自知之,猶未晚也!”)這次交鋒,子貢碰了一鼻子灰。
俗話說:不打不成交情。在子貢和孔老師的言語交鋒中,子貢逐步地發現老師的學問很深,自己這樣的口才,在老師的麵前討不到便宜。而孔子對於子貢從討厭到依賴,一旦子貢不來找事了,孔子反而覺得少點什麽。意識到這一點之後,孔子對子貢也漸漸開始喜歡,因為這個傢夥確實很有才。
【現實解說】每個人都有自己厭惡的事情或者習慣,但是這不重要,重要的要了解別人厭惡什麽,看看自己是不是有這些習慣。
7.7(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譯文】子貢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對於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
【解析】這句話和“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是一個意思,但是語氣完全不同,用詞完全不同,從諷刺挖苦變成了諄諄教導,為什麽呢?
子貢在入學一年以後,對孔子的評價已經改變了很多,漸漸地覺得這個老頭還真有兩把刷子,人品也不錯,說不定跟他真能學點什麽。所以,子貢對老師的態度逐漸尊重起來,有的時候也能認真學習了。而孔子對子貢的變化看在眼裏,盡管子貢還有很多缺點,可是人很聰明,口才很好,本質也很善良,還是個可造之材。所以,孔子漸漸地有些喜歡他了。到了這個時候,孔子對子貢也就不是一味諷刺了,而是誠懇地指出他的缺點,偶爾會“逗他玩”。所以,同樣的意思,現在的表達就溫和善意得多了。
孔子第一次去衛國待了兩年,之後回到魯國住了一年,子貢隨孔子回到魯國,並且隨孔子去看了魯定公為邾隱公舉行的歡迎儀式,根據倆人的舉止,斷定魯定公活不長了。沒有多久,魯定公果然重病身亡。子貢以為自己神機妙算,得意地四處炫耀,生怕別人不知道。孔子趕緊讓人去製止子貢,免得惹禍上身。孔子說:“這個傢夥不幸而言中了,證明他就是個多嘴的人。”(《左傳》。仲尼曰:“此不幸言而中,是使賜多言者也。”)這件事情說明子貢很聰明,同時喜歡賣弄炫耀的性格還沒有改變。而孔子盡管很討厭他這樣的性格,語氣上還是溫和了許多。
不幸而言中,這句常用語,就出於這裏。
【現實解說】行動比語言更有說服力,整天重複著同樣的話,滿嘴都是道理,卻根本不做實事,這樣的人是應該受到鄙視的。
7.8(12.23)★★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譯文】子貢問怎樣與朋友相處。孔子說:“坦誠地勸告,恰當地表達,如果不聽也就罷了,不要自取其辱。”
【解析】這個時候,子貢已經很謙虛了,主動來向老師求教。孔子的話也很誠懇,告訴子貢什麽都要適可而止,不要想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那樣會失去朋友。孔子的說法,又是針對子貢的弱點,子貢喜歡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別人,如果別人不同意,他就喋喋不休,說個不停,時間久了,就讓人煩了。
人與人之間打交道,要充分考慮到每個人不同的性格、處境等等因素,即便是好朋友,也不要強加自己的想法給對方。有的時候你是善意,但是對方感覺不到;你的方法好,但是對方領略不到。反而你說多了,對方會懷疑你有什麽企圖。所以,即便是朋友,也要掌握好分寸。
國家之間同樣如此,強國大國先進國家總想把自己的文化和模式移植到落後國家,又是太急迫太強勢,常常受到抵製,受到懷疑。
【現實解說】這是交朋友的道理,朋友之間說話其實也要有分寸,很多朋友之間分裂並不是因為什麽利益關係,而是一方想強加自己的想法給另一方。當雙方的社會地位、財富等等不太相近的時候,這種情況最容易出現。
7.9(5.4)★★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譯文】子貢問孔子:“我這個人怎麽樣?”孔子說:“你呀,好比一個器具。”子貢又問:“是什麽器具呢?”孔子說:“是瑚璉。”
【解析】和老師的關係緩和了,子貢覺得自己表現不錯,想得到老師的表揚,於是來問老師怎麽看自己。孔子說他是瑚璉,瑚璉是祭祀用的玉器,很貴重。子貢見老師把自己比喻成瑚璉,以為老師很看重自己,非常得意。可是,子貢得意得太早了,孔子的表揚可不是那麽輕易得到的。
所以,表揚不能討,討來的表揚往往是酸溜溜的,要麽就幹脆是諷刺。
【現實解說】不要討表揚,討表揚多數情況相當於討罵。當然,比討表揚更糟糕的是自己讚揚自己,自己歌頌自己,自己肯定自己,自己說別人缺了自己就不行。
7.10(2.12)★★★
子曰:“君子不器。”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像器具那樣(隻有某一方麵的用途)。”
【解析】這句話是緊接著上句的,剛說完子貢是器,緊接著就說君子不器。既是拿子貢開玩笑,也是告訴他要好好學習,多掌握幾門知識。
看上去,孔子還在諷刺子貢,其實是拿他找樂,充滿善意。孔子為什麽不直說子貢還需要學習,而是採用這樣的方式呢?首先是孔子覺得子貢很可愛,忍不住開個玩笑;其次,孔子認為子貢還是很驕傲,因此應該適度打擊他一下。
同樣的方式,孔子也在子路身上用過,孔子的幽默感可見一斑。用這樣的方式,學生們的印象會非常深刻,可以說發人深省。
【現實解說】人有專才有通才,所以君子可器可不器,現實來看,還是專才比較好一些,所以,老夫子的這句話沒什麽現實意義。
7.11(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在《說苑》裏記載了另外一則故事,非常有趣。一天,子貢來問孔子“人死了之後究竟有沒有知覺”,孔子當時就知道來者不善,想了想,這樣回答:“我要是說人死了還有知覺,就怕孝順子孫葬我的時候過分隆重;要是我說沒有知覺呢,又怕不肖子孫把我扔到亂葬崗餵狗。所以,這個問題我不能回答你。你如果真想知道,等你死了之後,自己慢慢去體會吧。”(《說苑》。子貢問孔子:“死人有知無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也;欲言無知,恐不孝子孫棄不葬也。賜欲知死人有知將無知也?死徐自知之,猶未晚也!”)這次交鋒,子貢碰了一鼻子灰。
俗話說:不打不成交情。在子貢和孔老師的言語交鋒中,子貢逐步地發現老師的學問很深,自己這樣的口才,在老師的麵前討不到便宜。而孔子對於子貢從討厭到依賴,一旦子貢不來找事了,孔子反而覺得少點什麽。意識到這一點之後,孔子對子貢也漸漸開始喜歡,因為這個傢夥確實很有才。
【現實解說】每個人都有自己厭惡的事情或者習慣,但是這不重要,重要的要了解別人厭惡什麽,看看自己是不是有這些習慣。
7.7(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譯文】子貢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對於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
【解析】這句話和“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是一個意思,但是語氣完全不同,用詞完全不同,從諷刺挖苦變成了諄諄教導,為什麽呢?
子貢在入學一年以後,對孔子的評價已經改變了很多,漸漸地覺得這個老頭還真有兩把刷子,人品也不錯,說不定跟他真能學點什麽。所以,子貢對老師的態度逐漸尊重起來,有的時候也能認真學習了。而孔子對子貢的變化看在眼裏,盡管子貢還有很多缺點,可是人很聰明,口才很好,本質也很善良,還是個可造之材。所以,孔子漸漸地有些喜歡他了。到了這個時候,孔子對子貢也就不是一味諷刺了,而是誠懇地指出他的缺點,偶爾會“逗他玩”。所以,同樣的意思,現在的表達就溫和善意得多了。
孔子第一次去衛國待了兩年,之後回到魯國住了一年,子貢隨孔子回到魯國,並且隨孔子去看了魯定公為邾隱公舉行的歡迎儀式,根據倆人的舉止,斷定魯定公活不長了。沒有多久,魯定公果然重病身亡。子貢以為自己神機妙算,得意地四處炫耀,生怕別人不知道。孔子趕緊讓人去製止子貢,免得惹禍上身。孔子說:“這個傢夥不幸而言中了,證明他就是個多嘴的人。”(《左傳》。仲尼曰:“此不幸言而中,是使賜多言者也。”)這件事情說明子貢很聰明,同時喜歡賣弄炫耀的性格還沒有改變。而孔子盡管很討厭他這樣的性格,語氣上還是溫和了許多。
不幸而言中,這句常用語,就出於這裏。
【現實解說】行動比語言更有說服力,整天重複著同樣的話,滿嘴都是道理,卻根本不做實事,這樣的人是應該受到鄙視的。
7.8(12.23)★★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譯文】子貢問怎樣與朋友相處。孔子說:“坦誠地勸告,恰當地表達,如果不聽也就罷了,不要自取其辱。”
【解析】這個時候,子貢已經很謙虛了,主動來向老師求教。孔子的話也很誠懇,告訴子貢什麽都要適可而止,不要想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那樣會失去朋友。孔子的說法,又是針對子貢的弱點,子貢喜歡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別人,如果別人不同意,他就喋喋不休,說個不停,時間久了,就讓人煩了。
人與人之間打交道,要充分考慮到每個人不同的性格、處境等等因素,即便是好朋友,也不要強加自己的想法給對方。有的時候你是善意,但是對方感覺不到;你的方法好,但是對方領略不到。反而你說多了,對方會懷疑你有什麽企圖。所以,即便是朋友,也要掌握好分寸。
國家之間同樣如此,強國大國先進國家總想把自己的文化和模式移植到落後國家,又是太急迫太強勢,常常受到抵製,受到懷疑。
【現實解說】這是交朋友的道理,朋友之間說話其實也要有分寸,很多朋友之間分裂並不是因為什麽利益關係,而是一方想強加自己的想法給另一方。當雙方的社會地位、財富等等不太相近的時候,這種情況最容易出現。
7.9(5.4)★★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譯文】子貢問孔子:“我這個人怎麽樣?”孔子說:“你呀,好比一個器具。”子貢又問:“是什麽器具呢?”孔子說:“是瑚璉。”
【解析】和老師的關係緩和了,子貢覺得自己表現不錯,想得到老師的表揚,於是來問老師怎麽看自己。孔子說他是瑚璉,瑚璉是祭祀用的玉器,很貴重。子貢見老師把自己比喻成瑚璉,以為老師很看重自己,非常得意。可是,子貢得意得太早了,孔子的表揚可不是那麽輕易得到的。
所以,表揚不能討,討來的表揚往往是酸溜溜的,要麽就幹脆是諷刺。
【現實解說】不要討表揚,討表揚多數情況相當於討罵。當然,比討表揚更糟糕的是自己讚揚自己,自己歌頌自己,自己肯定自己,自己說別人缺了自己就不行。
7.10(2.12)★★★
子曰:“君子不器。”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像器具那樣(隻有某一方麵的用途)。”
【解析】這句話是緊接著上句的,剛說完子貢是器,緊接著就說君子不器。既是拿子貢開玩笑,也是告訴他要好好學習,多掌握幾門知識。
看上去,孔子還在諷刺子貢,其實是拿他找樂,充滿善意。孔子為什麽不直說子貢還需要學習,而是採用這樣的方式呢?首先是孔子覺得子貢很可愛,忍不住開個玩笑;其次,孔子認為子貢還是很驕傲,因此應該適度打擊他一下。
同樣的方式,孔子也在子路身上用過,孔子的幽默感可見一斑。用這樣的方式,學生們的印象會非常深刻,可以說發人深省。
【現實解說】人有專才有通才,所以君子可器可不器,現實來看,還是專才比較好一些,所以,老夫子的這句話沒什麽現實意義。
7.11(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