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顏回去世之後,孔子所作的一個反思和比較。最聽自己話的顏回最沒有出息,而不聽自己話的子貢總是發大財,為什麽呢?孔子反思。如果顏回再來做自己的學生,自己還會那麽教他嗎?


    【現實解說】有史以來,在聽話的學生和不聽話的學生之間,往往是不聽話的學生更有前途。


    6.16(6.3)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譯文】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好學,他從不遷怒於別人,也從不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短命死了。現在沒有那樣的人了,沒有聽說誰是好學的。”


    【解析】孔子還是很懷念顏回,這樣的好學生再也難找了。


    這是顏回去世之後,魯哀公和孔子的對話。其實,這是孔子對顏回優點的最精準的描述,也能由此看出顏回的人品確實非常好。與顏回相比,盡管孔子小一批的弟子中也有學問不錯的,甚至子夏的學問比顏回還好,但是在“不遷怒,不貳過”這兩點上,真是沒有人能夠比得上顏回。


    不過換一個角度,顏回從來不把怒火發在別人身上,從來不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那麽自己需要承受多大的內心壓力?那真是“所有事情都一個人扛”,再加上前途無望,內心憂鬱,早早白頭和早早夭折不是必然的嗎?


    【現實解說】有什麽不如意就發泄出來,別悶在心裏。鬱悶死了自己,得到讚揚又有什麽用?


    6.17(11.7)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譯文】季康子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好學的?”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很好學,不幸短命死了。現在再也沒有像他那樣的了。”


    【解析】同上。


    【現實解說】略


    6.18(9.21)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譯文】孔子談論顏淵說:“可惜呀!我隻見他不斷前進,從來沒有看見他停止過。”


    【解析】顏回學習很努力,總是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可問題是,學習學習再學習,學來幹什麽呢?用在哪裏?能不能用?這些,都是顏回沒有考慮的。學而無用,這也是悲哀,或者說是個更大的悲哀。


    【現實解說】


    如果方向錯了,走得越遠就越糟糕;如果是沒有用的知識,學得越努力就越沒有用。這是顏回的問題,更是孔子的問題。簡單說:這是教育的問題。


    【附】顏回,聖人還是腐儒


    顏回,後來的歷史認為他是孔子最欣賞也是最喜歡的學生,可能也是。事實上,孔子甚至認為自己也不如顏回。


    《荀子》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有一天,孔子問子路:“知者怎樣?仁者怎樣?”


    子路的回答是:“知者讓別人了解自己,仁者讓別人愛自己。”


    “嗯,你就算個士了。”孔子說,盡管子路品味不高,可是至少還算有想法。


    同樣的問題,問子貢。


    子貢的回答是:“知者洞察別人,仁者愛別人。”


    “嗯,你就算是士裏的君子了。”孔子說,子貢顯然比子路要高明了。


    同樣的問題,問顏回。


    顏回的回答是:“知者了解自己,仁者愛自己。”


    “嗯,你就是高明的君子了。”孔子說,顏回的回答超出了孔子的最佳答案。


    按《荀子》。子路入,子曰:“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對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子曰:“可謂士矣。”子貢入,子同問,子貢對曰:“知者知人,仁者愛人。”子曰:“可謂士君子矣。”顏淵入,子又問,顏淵對曰:“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子曰:“可謂明君子矣。”


    下麵來分析幾個人的答案。


    子路的回答說明他希望得到別人的賞識,他的目的自然是做官。


    子貢的回答說明他希望了解這個世界,從中找出規律去適應和利用,自然,他的目標是經商,了解別人了解市場,在商戰中獲勝。


    顏回的回答說明他並不關注外部世界,而隻關心自己的想法。因此,顏回是個理想主義者,他隻管這個世界應該是怎樣,卻不關心這個世界現在是怎樣,以及怎樣改變這個世界。


    從理想來說,當然是顏回最高子路最低,子路不追求自由,子貢追求身體的自由,而顏回追求思想的自由。


    另一個角度說,子路是俗人,子貢是賢人,顏回是聖人。


    那麽,孔子自己怎樣回答同樣的問題呢?


    孔子在回答樊遲的問題時曾經說過“知者知人,仁者愛人”。此外,孔子還說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從這個角度說,孔子的境界基本上與子貢相當。也就是說,確實達不到顏回的境界。


    可是,就是顏回這個比孔子境界還要高的人,對孔子的學說卻沒有多少貢獻。


    基本上,顏回就是一個三好學生,永遠聽老師話的三好學生。或者說,就是個書呆子,或者說是腐儒。賢是賢了,可是也確實沒有什麽用途。他永遠在精神層麵上說話,永遠活在自己的夢想中,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不到平衡點。


    其實,對於顏回的弱點,孔子非常清楚。


    有一次,孔子和子夏聊天,說起了子夏的師兄弟們。


    “老師,顏回師兄的為人怎麽樣?”子夏問。


    “他這人堅持原則,這點比我強。”孔子說。


    “那子貢師兄呢?”


    “他的敏銳比我強。”


    “那子路師兄呢?”


    “他比我勇敢。”


    “那子張呢?”


    “他比我莊重。”


    “那既然他們各自都比老師強,為什麽他們都要向老師學習呢?”子夏問。


    “我告訴你,顏回堅持原則但是不懂得變通,子貢雖然敏銳但是太好強,子路勇敢但是不知退讓,子張很莊重但是不懂得妥協。他們四個人的優點放在一起,我是絕對不會去做的。真正的聰明人,要懂得進退屈伸。”孔子這樣回答。


    聖人與腐儒的區別在哪裏?變通。


    第七部分 子貢


    端木賜,字子貢,衛國人,小孔子三十歲。端木這個姓氏是商朝的姓,因此判斷這個家族世代經商。因此,子貢是商人世家,或者說是富n代。子貢是孔子的第二批學生,在衛國入學。據說,子貢入學第一年,認為老師不如自己;第二年,覺得老師也就這樣,跟自己差不多;第三年,才承認老師比自己學問大。子貢這人有富家子弟的缺點,但是也有富家子弟的優點。子貢非常聰明,但是有時候愛耍小聰明。不過,一旦他對老師佩服之後,對老師的關懷就是無微不至的。孔子對子貢的態度也有一個轉變的過程,一開始,很瞧不起子貢,經常諷刺打擊他,師徒倆有很多精彩對話都是互相攻擊的。之後,覺得子貢人品並不壞,於是盡力去改變他,幫助他改正缺點。最後,則是對子貢的喜愛,到了晚年,則是對子貢的依賴。甚至孔子去世之前,還一定要等待子貢來到交待後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說論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賈誌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賈誌剛並收藏說論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