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不是出於真心,顏回的話確實說得太好聽了,說得孔子眉開眼笑。如果從拍馬屁的角度來說,這樣的馬屁確實是出類拔萃的。
“還是你了解我啊,你說得太有道理了。如果哪天你發了財,我願意去給你當管家。”孔子高興地說,他真是越來越喜歡顏回了。
顏回的原話是:“‘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醜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
由此可見,當時唯一一個沒有產生信仰危機,堅定不移跟隨老師的人,就是顏回了。
【現實解說】窮困的時候,人就容易動搖;遇到挫折的時候,人就容易失去信心。每當這個時候,就要學習孔子,堅持自己的信仰,堅持自己的目標。
所以,信仰很重要。
5.16(5.22)★★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譯文】孔子在陳國說:“回去吧!回去吧!魯衛的年輕人有遠大誌向,但行為粗率簡單;有文采但還不知道怎樣來節製自己,我還是回去教導他們吧。”
【解析】吾黨,不是我黨,而是我的鄉黨,也就是我的家鄉。在這裏,就是指魯國和衛國。
殘酷的現實使得孔子不得不回衛國,否則的話,隻怕追隨者們都走了。愛麵子的孔子這個時候為自己還要為回去找了一個堂皇的藉口:魯衛的年輕人等著我教導啊。哈哈,可愛的孔夫子。
【現實解說】當人疲憊失望的時候,就會想到回家。如今的北漂南漂們,恐怕常常有“歸與”的想法。
5.17(18.7)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何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譯文】子路跟隨孔子出行,落在了後麵,遇到一個老丈,用拐杖挑著除草的工具。子路問道:“你看到我的老師嗎?”老丈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是個什麽夫子?”說完,便扶著拐杖去除草。子路拱著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殺了雞,做了小米飯給他吃,又叫兩個兒子出來與子路見麵。第二天,子路趕上孔子,把這件事向他作了報告。孔子說:“這是個隱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裏,老丈已經走了。子路說:“不做官是不對的。長幼間的關係是不可能廢棄的;君臣間的關係怎麽能廢棄呢?想要自身清白,卻破壞了根本的君臣倫理關係。君子做官,隻是為了實行君臣之義的。至於道的行不通,我早就知道了。”
【解析】為了回到衛國,孔子師徒不得不從陳國退回楚國,之後繞道鄭國回衛國。這又是在楚國發生的事情。楚國方城山外由於管製比較鬆,自由民很多,因此他們對孔子的學說往往不屑一顧。
子路的一段話,被懷疑應該是孔子說的,並且,確實是孔子說的可能性大。不過不管是誰說的,基本上都說明孔子師徒已經明確認為孔子的學說是行不通的。
孔子是個理想主義者,他一直生活在自己創建的世外桃源中,直到四處碰壁,他才不得不接受現實,承認自己的主張是不現實的。到這個時候,孔子變得現實了很多,思想上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既然知道自己的主張行不通了,為什麽還要想方設法去當官?孔子為自己找了個堂而皇之的理由: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關於是否要當官,當官應該做什麽,孔老師的說法很多,其中不乏自相矛盾之處。
【現實解說】不見棺材不落淚,不碰南牆不回頭。理想主義者的結局都是這樣的。
貪官說:我花錢買官,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能為人民做更多的工作,啊呸。
5.18(14.39)★★
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譯文】孔子在衛國,一次正在敲擊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從門前走過說:“這個擊磬的人有心思啊!”一會兒又說:“聲音鏗鏗的,真沒勁,沒有人了解自己,那就算了唄。好像涉水一樣,水深就踩著石頭過去,水淺就撩起衣服趟過去。”孔子說:“說得真幹脆,我沒話可說。”
【解析】這段話歷來的解釋也是五花八門,不過差別不算太大。“深則厲,淺則揭”出於《詩經》的《國風·邶風·匏有苦葉》,在拙作《說春秋》第四部第143章有這首詩。
從楚國回到了衛國,孔子的雄心壯誌被打擊得所剩無幾,不過還是常常顧影自憐,自艾自怨。背草筐的人說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別人不了解你就算了,搞得跟怨婦一樣幹什麽?有人了解你用你,你就去發揮自己的能力;沒人了解你,你就過自己的日子,有什麽好抱怨的?
【現實解說】深則厲,淺則揭。再接上“摸著石頭過河”就更完整了。總之,接受現實,解決問題,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堅守不現實的理想。
5.19(14.38)★★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譯文】子路夜裏住在石門,看門的人問:“從哪裏來?”子路說:“從孔子那裏來。”看門的人說:“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要去做的人嗎?”
【解析】其實全世界都知道孔子所推行的政治主張不可能實現,孔子自己也知道。從楚國回到衛國,孔子成為一個被同情被可憐同時被嘲笑的怪老頭。
【現實解說】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別以為自己有性格,其實就是在浪費時間。
5.20(11.2和11.3)★★★★★
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
【譯文】孔子說:“曾跟隨我從陳國到蔡地去的學生,現在都不在我身邊受教了。德行好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善於辭令的有:宰我、子貢。擅長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曉文獻知識的有:子遊、子夏。”
【解析】這是孔子老年回到魯國之後,回顧歷史發出的感慨。盡管話不是這個時期說的,可是內容是這個時期的,因此放在這裏。
“還是你了解我啊,你說得太有道理了。如果哪天你發了財,我願意去給你當管家。”孔子高興地說,他真是越來越喜歡顏回了。
顏回的原話是:“‘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醜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
由此可見,當時唯一一個沒有產生信仰危機,堅定不移跟隨老師的人,就是顏回了。
【現實解說】窮困的時候,人就容易動搖;遇到挫折的時候,人就容易失去信心。每當這個時候,就要學習孔子,堅持自己的信仰,堅持自己的目標。
所以,信仰很重要。
5.16(5.22)★★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譯文】孔子在陳國說:“回去吧!回去吧!魯衛的年輕人有遠大誌向,但行為粗率簡單;有文采但還不知道怎樣來節製自己,我還是回去教導他們吧。”
【解析】吾黨,不是我黨,而是我的鄉黨,也就是我的家鄉。在這裏,就是指魯國和衛國。
殘酷的現實使得孔子不得不回衛國,否則的話,隻怕追隨者們都走了。愛麵子的孔子這個時候為自己還要為回去找了一個堂皇的藉口:魯衛的年輕人等著我教導啊。哈哈,可愛的孔夫子。
【現實解說】當人疲憊失望的時候,就會想到回家。如今的北漂南漂們,恐怕常常有“歸與”的想法。
5.17(18.7)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何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譯文】子路跟隨孔子出行,落在了後麵,遇到一個老丈,用拐杖挑著除草的工具。子路問道:“你看到我的老師嗎?”老丈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是個什麽夫子?”說完,便扶著拐杖去除草。子路拱著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殺了雞,做了小米飯給他吃,又叫兩個兒子出來與子路見麵。第二天,子路趕上孔子,把這件事向他作了報告。孔子說:“這是個隱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裏,老丈已經走了。子路說:“不做官是不對的。長幼間的關係是不可能廢棄的;君臣間的關係怎麽能廢棄呢?想要自身清白,卻破壞了根本的君臣倫理關係。君子做官,隻是為了實行君臣之義的。至於道的行不通,我早就知道了。”
【解析】為了回到衛國,孔子師徒不得不從陳國退回楚國,之後繞道鄭國回衛國。這又是在楚國發生的事情。楚國方城山外由於管製比較鬆,自由民很多,因此他們對孔子的學說往往不屑一顧。
子路的一段話,被懷疑應該是孔子說的,並且,確實是孔子說的可能性大。不過不管是誰說的,基本上都說明孔子師徒已經明確認為孔子的學說是行不通的。
孔子是個理想主義者,他一直生活在自己創建的世外桃源中,直到四處碰壁,他才不得不接受現實,承認自己的主張是不現實的。到這個時候,孔子變得現實了很多,思想上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既然知道自己的主張行不通了,為什麽還要想方設法去當官?孔子為自己找了個堂而皇之的理由: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關於是否要當官,當官應該做什麽,孔老師的說法很多,其中不乏自相矛盾之處。
【現實解說】不見棺材不落淚,不碰南牆不回頭。理想主義者的結局都是這樣的。
貪官說:我花錢買官,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能為人民做更多的工作,啊呸。
5.18(14.39)★★
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譯文】孔子在衛國,一次正在敲擊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從門前走過說:“這個擊磬的人有心思啊!”一會兒又說:“聲音鏗鏗的,真沒勁,沒有人了解自己,那就算了唄。好像涉水一樣,水深就踩著石頭過去,水淺就撩起衣服趟過去。”孔子說:“說得真幹脆,我沒話可說。”
【解析】這段話歷來的解釋也是五花八門,不過差別不算太大。“深則厲,淺則揭”出於《詩經》的《國風·邶風·匏有苦葉》,在拙作《說春秋》第四部第143章有這首詩。
從楚國回到了衛國,孔子的雄心壯誌被打擊得所剩無幾,不過還是常常顧影自憐,自艾自怨。背草筐的人說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別人不了解你就算了,搞得跟怨婦一樣幹什麽?有人了解你用你,你就去發揮自己的能力;沒人了解你,你就過自己的日子,有什麽好抱怨的?
【現實解說】深則厲,淺則揭。再接上“摸著石頭過河”就更完整了。總之,接受現實,解決問題,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堅守不現實的理想。
5.19(14.38)★★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譯文】子路夜裏住在石門,看門的人問:“從哪裏來?”子路說:“從孔子那裏來。”看門的人說:“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要去做的人嗎?”
【解析】其實全世界都知道孔子所推行的政治主張不可能實現,孔子自己也知道。從楚國回到衛國,孔子成為一個被同情被可憐同時被嘲笑的怪老頭。
【現實解說】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別以為自己有性格,其實就是在浪費時間。
5.20(11.2和11.3)★★★★★
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
【譯文】孔子說:“曾跟隨我從陳國到蔡地去的學生,現在都不在我身邊受教了。德行好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善於辭令的有:宰我、子貢。擅長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曉文獻知識的有:子遊、子夏。”
【解析】這是孔子老年回到魯國之後,回顧歷史發出的感慨。盡管話不是這個時期說的,可是內容是這個時期的,因此放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