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孔子是宋國公族的後代,他卻非常藐視宋國,即便在魯國和衛國混得再不如意,即便幾次路過宋國,孔子從來沒有想過去宋國發展。為什麽會這樣?大致的原因有四點,第一是孔子的祖上在宋國被滅門,仇家華家在宋國是大族;第二是被孔子休掉的前妻丌元氏是宋國人,孔子對宋國人沒什麽好印象;第三是宋國在國際上實行的所謂鴕鳥政策讓孔子瞧不起;當然,最重要的是第四點,那就是宋國人不可能用周禮去治理,即便用周禮,也是宋國特色的“商禮為體,周禮為用”。
孔子說這句話,應該是逃脫之後說的。
這句話的感覺非常不好,應該慶幸的時候反而自吹自擂,頗有些阿q精神的意思。
【現實解說】這類話少說為好,說多了讓人瞧不起。
5.9(7.31)★★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譯文】陳司敗問:“魯昭公懂得禮嗎?”孔子說:“懂得禮。”孔子出來後,陳司敗向巫馬期作了個揖,請他走近自己,對他說:“我聽說,君子是沒有偏私的,難道君子還包庇別人嗎?魯君從吳國娶了一個同姓的女子為做夫人,稱她為吳孟子。如果魯君算是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巫馬期把這句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真是幸運。如果有錯,人家一定會知道。”
【解析】孔子經過宋國來到陳國,就住在司城貞子家中。大致是看到陳國的政治非常腐敗,孔子也沒有在陳國從政的念頭,而是想找時機去吳國或者楚國。司敗是陳國的一個官職,相當於魯國的司寇。陳司敗就是陳國的司敗,原名叫什麽已經沒有記載。為什麽陳司敗說魯昭公不知禮呢?魯昭公時期,吳國開始強大並且與魯國之間交往頻繁,為了得到吳國的支持和保護,魯昭公向吳國求婚,結果娶了吳王的女兒。吳國盡管當時是蠻夷之地,可是吳國國君與魯國國君的祖上都是周朝的王族,吳國國君是周文王伯父的後代,魯國國君則是周文王的後代,因此,兩家都姓姬。按照周禮,同姓不婚,所以,魯昭公是違背了周禮的。按照當時的稱謂方法,魯昭公的夫人應該叫做吳孟姬,可是為了掩人耳目,改稱吳孟子,讓人以為這個老婆是從宋國娶來的。
孔子以及魯國人的普遍原則是,家醜不可外揚。即便在國內怎樣憤青,怎樣不滿現狀,到了國外也絕對要維護本國的形象,也絕不說本國國君的壞話。
受到批評之後,孔子坦然認錯,這反映了孔子知錯就改的品德,或者是給自己找台階的能力。
【現實解說】憤青們雖然有諸多不滿,但是在內心裏是愛國的。
5.10(13.16)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悅,遠者來。”
【譯文】葉公問孔子怎樣管理政事。孔子說:“讓本國的人生活快樂,使遠方的人來歸附。”
【解析】孔子在陳國和蔡國待了一段時間,發現這兩個國家都是苟延殘喘,朝不保夕,混一天算一天。於是,孔子決定前往楚國,來到了楚國方城山外的葉地。楚國的葉公叫沈諸良,成語葉公好龍中所說的葉公,就是沈諸良。當然,那是傳說。葉公是楚國位高權重的人物,是楚國被吳國滅亡之後的復國功臣。孔子希望透過葉公去見楚王,在楚國推行自己的主張。
葉公向孔子求教怎樣治理國家,孔子就這樣回答他。後來,子貢問過孔子為什麽要這樣回答。孔子說楚國地大人稀,都城太小而百姓缺乏歸屬感。因此,首先要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數,讓他們愛這個國家,其次要吸引外來移民。
“近者說,遠者來。”在世界現代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譬如美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都是這樣。
要讓遠者來,最關鍵的是近者說。如果百姓的幸福指數很低,誰還會來?
孔子的話不錯,可是缺乏具體的辦法。
【現實解說】目標都是宏偉的,具體辦法沒一條。
5.11(13.18)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譯文】葉公告訴孔子說:“我的家鄉有個正直的人,他的父親偷了人家的羊,他告發了父親。”孔子說:“我家鄉的正直的人和你講的正直人不一樣: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正直就在其中了。”
【解析】葉公對孔子的治國理論並不感興趣,這實際上是雙方在爭論,或者說是葉公在委婉表達自己對孔子理念的不認同。兩人對正直的不同理解,反映了兩種文化的區別。相比較,魯國文化更注重親情。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因為這是孔子所說的,這在後來很長一段的司法實踐中被認為是合法的。從人性的角度說,這是有道理的。隱,是隱瞞的意思,就是不告發不作證,不等於要幹預司法徇私枉法。
不過孔子的司法理念在當時是過時的,從歷史記載來看,除了魯國,沒有哪個國家推崇父子相隱。
【現實解說】魯國的文化是親情高於法律,所以涉及到親情的官司,都盡量避免。魯國司法文化再經過後來的發酵,就滋生了徇私枉法、裙帶串通等等司法腐敗,能不亡國嗎?
5.12(7.19)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譯文】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麽樣的人,子路沒有回答。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什麽不樣說,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等等。”
【解析】葉公是個很紳士的人,因此希望從側麵了解孔子,看他是不是還有什麽想要表達的。可是子路不夠聰明,或者說很擔心回答得不好,因此沒有回答。孔子則很失望,責怪子路沒有為自己吹捧。從另一方麵說,葉公並沒有為孔子牽線的想法,之所以很多事情不當麵問孔子,是希望孔子識趣一點,自己離開。
其實這個時候,子路說什麽都已經不重要了。
在這一點上,子路遠不如子貢,子貢有一整套的說辭。
【現實解說】企業文化很重要,對本企業的描述,對領導的描述,都應該要求員工默記在心,一旦說起,要滔滔不絕,讚不絕口而且令人信服。因此,平時要注意培訓。
5.13(18.5)★★★★★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
【譯文】一個楚國憤青唱著歌從孔子的車旁走過,他唱道:“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德運怎麽這麽衰呢?過去的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執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車,想同他談談,他卻趕快避開,孔子沒能和他交談。
孔子說這句話,應該是逃脫之後說的。
這句話的感覺非常不好,應該慶幸的時候反而自吹自擂,頗有些阿q精神的意思。
【現實解說】這類話少說為好,說多了讓人瞧不起。
5.9(7.31)★★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譯文】陳司敗問:“魯昭公懂得禮嗎?”孔子說:“懂得禮。”孔子出來後,陳司敗向巫馬期作了個揖,請他走近自己,對他說:“我聽說,君子是沒有偏私的,難道君子還包庇別人嗎?魯君從吳國娶了一個同姓的女子為做夫人,稱她為吳孟子。如果魯君算是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巫馬期把這句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真是幸運。如果有錯,人家一定會知道。”
【解析】孔子經過宋國來到陳國,就住在司城貞子家中。大致是看到陳國的政治非常腐敗,孔子也沒有在陳國從政的念頭,而是想找時機去吳國或者楚國。司敗是陳國的一個官職,相當於魯國的司寇。陳司敗就是陳國的司敗,原名叫什麽已經沒有記載。為什麽陳司敗說魯昭公不知禮呢?魯昭公時期,吳國開始強大並且與魯國之間交往頻繁,為了得到吳國的支持和保護,魯昭公向吳國求婚,結果娶了吳王的女兒。吳國盡管當時是蠻夷之地,可是吳國國君與魯國國君的祖上都是周朝的王族,吳國國君是周文王伯父的後代,魯國國君則是周文王的後代,因此,兩家都姓姬。按照周禮,同姓不婚,所以,魯昭公是違背了周禮的。按照當時的稱謂方法,魯昭公的夫人應該叫做吳孟姬,可是為了掩人耳目,改稱吳孟子,讓人以為這個老婆是從宋國娶來的。
孔子以及魯國人的普遍原則是,家醜不可外揚。即便在國內怎樣憤青,怎樣不滿現狀,到了國外也絕對要維護本國的形象,也絕不說本國國君的壞話。
受到批評之後,孔子坦然認錯,這反映了孔子知錯就改的品德,或者是給自己找台階的能力。
【現實解說】憤青們雖然有諸多不滿,但是在內心裏是愛國的。
5.10(13.16)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悅,遠者來。”
【譯文】葉公問孔子怎樣管理政事。孔子說:“讓本國的人生活快樂,使遠方的人來歸附。”
【解析】孔子在陳國和蔡國待了一段時間,發現這兩個國家都是苟延殘喘,朝不保夕,混一天算一天。於是,孔子決定前往楚國,來到了楚國方城山外的葉地。楚國的葉公叫沈諸良,成語葉公好龍中所說的葉公,就是沈諸良。當然,那是傳說。葉公是楚國位高權重的人物,是楚國被吳國滅亡之後的復國功臣。孔子希望透過葉公去見楚王,在楚國推行自己的主張。
葉公向孔子求教怎樣治理國家,孔子就這樣回答他。後來,子貢問過孔子為什麽要這樣回答。孔子說楚國地大人稀,都城太小而百姓缺乏歸屬感。因此,首先要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數,讓他們愛這個國家,其次要吸引外來移民。
“近者說,遠者來。”在世界現代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譬如美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都是這樣。
要讓遠者來,最關鍵的是近者說。如果百姓的幸福指數很低,誰還會來?
孔子的話不錯,可是缺乏具體的辦法。
【現實解說】目標都是宏偉的,具體辦法沒一條。
5.11(13.18)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譯文】葉公告訴孔子說:“我的家鄉有個正直的人,他的父親偷了人家的羊,他告發了父親。”孔子說:“我家鄉的正直的人和你講的正直人不一樣: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正直就在其中了。”
【解析】葉公對孔子的治國理論並不感興趣,這實際上是雙方在爭論,或者說是葉公在委婉表達自己對孔子理念的不認同。兩人對正直的不同理解,反映了兩種文化的區別。相比較,魯國文化更注重親情。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因為這是孔子所說的,這在後來很長一段的司法實踐中被認為是合法的。從人性的角度說,這是有道理的。隱,是隱瞞的意思,就是不告發不作證,不等於要幹預司法徇私枉法。
不過孔子的司法理念在當時是過時的,從歷史記載來看,除了魯國,沒有哪個國家推崇父子相隱。
【現實解說】魯國的文化是親情高於法律,所以涉及到親情的官司,都盡量避免。魯國司法文化再經過後來的發酵,就滋生了徇私枉法、裙帶串通等等司法腐敗,能不亡國嗎?
5.12(7.19)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譯文】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麽樣的人,子路沒有回答。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什麽不樣說,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等等。”
【解析】葉公是個很紳士的人,因此希望從側麵了解孔子,看他是不是還有什麽想要表達的。可是子路不夠聰明,或者說很擔心回答得不好,因此沒有回答。孔子則很失望,責怪子路沒有為自己吹捧。從另一方麵說,葉公並沒有為孔子牽線的想法,之所以很多事情不當麵問孔子,是希望孔子識趣一點,自己離開。
其實這個時候,子路說什麽都已經不重要了。
在這一點上,子路遠不如子貢,子貢有一整套的說辭。
【現實解說】企業文化很重要,對本企業的描述,對領導的描述,都應該要求員工默記在心,一旦說起,要滔滔不絕,讚不絕口而且令人信服。因此,平時要注意培訓。
5.13(18.5)★★★★★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
【譯文】一個楚國憤青唱著歌從孔子的車旁走過,他唱道:“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德運怎麽這麽衰呢?過去的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執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車,想同他談談,他卻趕快避開,孔子沒能和他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