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季孫家要去泰山祭天,遠遠地超越了自己的級別。從維護周禮的角度說,孔子當然要反對。可是,孔子反對沒用,隻能讓冉有去勸阻。誰知道冉有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孔老師當然很憤怒了。


    林放是誰?一個魯國人,曾經向孔子問禮,《論語》中有記載(見本書第二篇)。


    孔子就是一個憤青,老憤青,以為自己能夠改變什麽,其實什麽也改變不了。


    【現實解說】設若孔子在冉有的位置上,不知他是不是還會這樣嫉惡如仇。


    4.6(6.12)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譯文】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您所講的道理,而是我的能力不夠呀。”孔子說:“能力不夠是到半路才停下來,現在你是自己給自己劃了界限不想前進。”


    【解析】這是冉有在向老師解釋自己的無奈,畢竟自己也是為別人打工的,明知道老師說的是對的,可是不能按照老師說的做,希望老師體諒。可是,孔子不接受這樣的解釋。


    “今汝畫”似乎有缺字。


    冉有在內心裏對老師很敬重,不過感覺老師太古板。因此,冉有希望能夠獲得老師的理解。而孔子歲數大了,愛鑽牛角尖,一點也不給冉有麵子。經過這番對話,冉有非常心寒,孔子也對冉有不抱任何幻想。


    半途而廢,這個成語出於這裏。


    【現實解說】冉有沒有按照周禮去做,說不上高尚。可是拿人家季孫家的工資,為季孫家賣命,也是情有可原。而拿著納稅人的血汗錢,卻不為納稅人服務的人,才是真的可惡。


    4.7(4.5)★★★★★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譯文】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麽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解析】這段話緊接上麵一段,是孔子在批評冉有,批評他不應該為了富貴就不顧仁德,是上麵一段的繼續。


    首先,孔子承認人是追求富貴的,他自己也是追求富貴的。不過,手段要正當。隻是,什麽樣的手段才是正當的。按照孔子的說法,國君不賢明的時候,就不應該出仕,可是孔子自己也並沒有遵守。


    所以在這件事上,孔子對冉有的要求過於高了,連他自己都做不到。


    但是不管怎麽樣,孔子承認人是追求富貴的。在之後的幾千年裏,人們一麵否認自己追求富貴,一麵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取富貴。


    【現實解說】後來孟子說了:為富不仁,為仁不富。再後來太史公又說:人富而仁義附焉。再後來馬克思又說:富與仁是個矛盾統一體,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


    4.8(4.6)★★★★★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譯文】孔子說:“我就沒見過喜愛仁的人,也沒見過討厭不仁的人。喜愛仁的人找不到了,所以討厭不仁的人就成了仁了,也不過就是不讓別人的不仁強加到自己身上罷了。不要跟我說你的能力不夠,你有一天能致力於仁嗎?說不定有,不過我沒見到。”(這一段,歷來的譯法也都是含糊不清。)


    【解析】這段話很顯然是接上麵兩句的,還特別強調了“力不足”,以繼續駁斥冉有的“力不足”。整段話的意思就是指責冉有沒有盡力去改變季孫,而是滿足於自己“不創造性”地助紂為虐。


    孔子把話說得很絕,絲毫不給麵子。而冉有呢?很可能是拂袖而去。


    為什麽在《論語》中這一句和5.5(4.5)緊接,卻和5.4(6.12)離得很遠呢?這是因為《論語》由曾參和他的弟子們修成,無論如何要給師兄冉有留些麵子,因此分開放,模糊化處理。


    【現實解說】為民請命的官員沒有了,於是不禍害老百姓的官員就成了好官員。不受賄賂的官員沒有了,於是收了賄賂還能辦事的官員就是好官員了。道德的標準越來越低,不是他們沒有能力去做好人,而是根本就不想做好人。


    4.9(11.17)★★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譯文】季氏比魯國國君還要富有,而冉求還幫他搜刮來增加他的錢財。孔子說:“他不是我的學生了,你們可以拿著武器去攻擊他!”(周公是指魯國國君,因為魯國國君是周公長子伯禽的後代。當然,季孫家也是。)


    【解析】孔子並不是真的要弟子們去攻打冉有,其實是要表達自己與冉有之間的師徒關係從此一刀兩斷,不再認這個學生了。


    季孫推行田賦,冉有來具體操作並且大力推行。孔子認為推行田賦就是增加老百姓的負擔,因此極力反對。見冉有這麽替季孫家賣命,孔子大為光火。於是,要弟子們去攻打冉有。孔子是疾惡如仇了,對自己的學生竟然這樣仇恨,而這個學生幫過自己的大忙並且一向尊重自己,並且是魯國最有權勢的人。我們可以說孔子大義凜然,但是另一方麵,人老了,特別倔,有的時候甚至不可理喻,簡單說,有點老年癡呆的症狀了。


    當然,不會有人去攻打冉有,那等於找死。


    事實上,後來經過子貢的調停,師徒之間的關係得以緩解。再後來在冉有的忽悠下,季孫家決定每年給孔子一筆補貼。孔子為此對季孫家非常感激,對季孫家的攻擊大幅減少。可是,對冉有依然看不順眼。


    【現實解說】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觀念不一樣,這樣的事情在今天已經非常普遍了,說俗點是代溝,說雅點是價值觀不同。求同存異吧,師生一回也不容易。


    4.10(13.14)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譯文】冉求退朝回來,孔子說:“為什麽回來得這麽晚呀?”冉求說:“有政事。”孔子說:“隻是一般的事務吧?如果有政事,雖然國君不用我了,我也想知道。”


    【解析】冉有來看望老師,但是比約定好的時間晚了一些,孔子問起來,冉有說是上朝了。請注意,冉有是季孫的家臣,通常不上朝,除非有重大事件,季孫會帶著他一同上朝。所以,冉有上朝,一定是有重要的事情。而因為上朝而來晚了,這件事情可能特別重要。孔子很想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麽事,因此這樣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說論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賈誌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賈誌剛並收藏說論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