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短短一段話,能看出三人之間的微妙關係。


    【現實解說】那種家族內鬥、父子反目、利益集團內部鬥爭的事情,往往是很齷齪的。對於這類狗咬狗的事情,就不要去摻和了。


    4.3(11.22)★★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譯文】子路問:“聽到了(好想法)就去做嗎?”孔子說:“有父兄在,該先聽聽他們的意見啊,怎麽能聽到就去做呢?”冉有問:“聽到了(好想法)就去做嗎?”孔子說:“聽到了就去做啊。”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了(好想法)就去做嗎’,老師回答說‘有父兄在,該聽聽他們的’,冉求問‘聽到了(好想法)就去做嗎’,老師回答‘聽到了就去做’。我被弄糊塗了,敢再問個明白。”孔子說:“冉求總是退縮,所以要推動他;仲由太過魯莽,所以要拉著他一點。”


    【解析】孔子是個非常好的老師,對學生都是因材施教,回答學生的問題並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針對每個同學的性格特點,這就是為什麽孔子的學生們對孔子都很佩服和尊敬的原因。同樣一個問題,得到不同的答案,不僅子路和冉有受益,旁邊的公西華也受到啟發。這段話,顯然是公西華記載下來的,顯示這件事情對他的影響非常大。


    不過,本性難移,冉有始終是個謹慎的人,而子路也總是魯莽,最終也死在這上麵。


    這段話,應該是孔子周遊列國期間,因為隻有這段時間,子路、冉有和公西華才同時在孔子門下。


    【現實解說】孔子那裏,“聞斯行諸”取決於學生的性格。如今不同,“聞斯行諸”取決於領導的?對這一段應該牢記在心。好惡,領導說行,就行;說不行,就不行。


    4.4(6.4)★★★★★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庚。”冉子於其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譯文】子華為季孫出使齊國,冉有決定給他的母親發放出差補助的粟米,於是來請教孔子。孔子說:“給他六鬥四升。”冉有覺得少了。孔子說:“給他十六鬥。”冉有卻給了他八百鬥。孔子說:“公西赤到齊國去,乘坐著肥馬駕的車子,穿著又暖和又輕便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隻是周濟急需救濟的人,而不是周濟富人的人。”(傳統解說都認為子華是替孔子出差,冉有發的補貼是孔子的。大錯。)


    【解析】孔子主張“君子周急不繼富”,認為應當“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但是,這件事情上,卻另有原因。


    此處的背景也有些複雜,慢慢說來。


    公西赤,字子華,因此也叫公西華。看這個名字就知道是魯國公族,家裏很可能比較有錢。事實上,家裏確實有不少錢。公西赤精通周禮,是孔子賞識的學生之一。公西赤的年齡很小,與子夏等人是一批學生,比孔子小四十三歲。根據記載,冉有在孔子六十四或六十五歲的時候回魯國,這時候公西赤隻有二十一二歲。那麽,公西赤是為誰出使呢?是什麽時期呢?


    首先,孔子與齊國沒有任何關係,不可能派人出使齊國;其次,就算派人,也不會派年紀輕輕的公西赤去。再次,如果這時候孔子還在衛國,冉有難道還送糧食到魯國給公西赤的老娘?再再次,以冉有的性格,如果這時候他依然是孔子的管家,不可能違背孔子的命令;再再再次,如果這時候冉有依然是孔子的管家,孔子能夠容忍冉有的做法嗎?


    所以,這一定是孔子回到魯國之後的事情,而公西華也一定是為季孫出使齊國。以公西華的才能,在季孫家一定出類拔萃,很可能是季康子下令冉有給他補助,而季孫家的管家冉有擔心掌握不好尺度,於是來請教老師。可是孔子的家業比較單薄,出手比較低。而冉有是季孫家的管家,季孫家富可敵國,出手闊綽,孔子所說的那點補貼在季孫家根本拿不出手。所以最後冉有沒有聽從孔子的建議,按照季孫家的標準給了補貼。


    這件事情盡管不是用孔子家的糧食,孔子對冉有的做法還是很惱火。一來是冉有沒有聽從自己的意見,二來,公西赤出趟差都能掙這麽多,那些師兄弟們會怎麽看?那不是人人都想去季孫家打工,還有幾個人願意在自己家裏工作學習?三來,孔子歲數大了,性格難免有些古怪狹隘。


    這件事情上孔子沒有道理,花別人的錢,受益的是自己的學生,應該高興才是,生什麽閑氣?


    這件事情過去不久,孔子就給自己的管家原憲大幅度提高工資,就是跟冉有賭這口氣。


    【現實解說】如今真正需要救濟的人群反而沒有機會獲得補助,按照孔子“君子周急不繼富”的原則,君子還真不好找啊。


    4.5(3.6)★★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若林放乎!”


    【譯文】季孫氏去泰山祭天。孔子對冉有說:“你難道不能勸阻他嗎?”冉有說:“不能。”孔子說:“唉!難道說泰山神還不如林放知禮嗎?”


    【解析】孔子不滿季孫違反周禮,因此希望季孫家的管家冉有能夠阻止季孫。可是,冉有拒絕了,孔子因此十分惱火。


    冉有隨同孔子周遊列國,之後回到了衛國。在衛國時,通過冉家的活動,原本就很欣賞冉有才能的季康子派人來邀請冉有回去擔任季孫家的管家。有這樣的機會,冉有當然回去。回去之前,子貢就暗中對冉有說想辦法把老師弄回去,冉有答應了。


    後來,冉有的工作能力得到季康子的肯定,並且率領魯軍擊敗了入侵的齊軍。季康子問他的兵法從哪裏學的,冉有說是從孔子那裏學的,趁機忽悠季康子請孔子回來。於是,季康子派人請孔子回國,孔子因此才得以回國。為什麽孔子一定要季康子請才能回國呢?因為當初孔子離開屬於不辭而別,還沒有從大司寇卸任就走了。


    孔子能夠回到魯國,可以說冉有居功至偉。可是,孔子對於季孫家一直耿耿於懷,對於季孫家的種種非禮行為還是非常不滿,一直抱怨和抨擊。從這點來說,孔子就是個老憤青。


    由於冉有對季孫家非常忠誠,處處考慮季孫家的利益,因此與老師在觀念上產生巨大分歧,以至於後來孔子對冉有也很有意見。


    為什麽季孫家祭祀泰山讓孔子如此反對呢?這又要從頭說起。泰山在齊魯之間,但是不屬於任何國家,而是直屬於周朝王室。從古到今,從黃帝到周成王,都在泰山封禪。因此,封禪歷來是帝王的事情。封禪是怎麽回事?封禪分為封和禪兩個部分:封泰山,在泰山上築壇祭天,歌頌上天的威力和恩德;禪梁父(泰山下麵的小山),在梁父,掃清地麵祭地,感謝大地的養育之恩。曾經,春秋第一霸齊桓公想祭祀泰山,都被管仲阻止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說論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賈誌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賈誌剛並收藏說論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