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孔子說得很正確,事情都是環環相扣的,名不正則言不順,這是真理。


    說起來這段話,其實孔子非常沒有麵子。原本,孔子決定離開魯國前往衛國的重要原因是子路的大舅子顏濁鄒在衛國混得不錯,跟衛國國君的寵臣彌子瑕關係很好,彌子瑕暗中擔保孔子到了衛國會受到重用。因此,孔子在魯國不辭而別,以為到了衛國能夠執掌國政。在這樣的背景下,孔子和子路在去衛國的路上高談闊論,展望美好未來,可以說躊躇滿誌。可是到了衛國之後才發現不是那麽回事,衛國國君對孔子的理念沒什麽興趣,孔子連個一官半職都沒撈上。可以想見,孔子有多麽失落而沮喪,是多麽的沒有麵子。而名正言順這樣的事情也就隻能停留在書麵上,沒有實踐的機會了。


    正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所以歷來造反的農民,都要給自己安排一個名正言順的身份,譬如先帝的私生子之類。春秋五霸,講究的是攜天子以令諸侯;後來到漢末,曹操則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現實解說】由此可見,正名是很重要的。


    3.12(6.28)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譯文】孔子去見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子發誓說:“如果我做什麽不正當的事,讓上天譴責我吧!讓上天譴責我吧!”


    【解析】對於孔子做的事情,別的學生即便認為不對,也不會說。而子路不一樣,隻要他認為不對的,就要說出來。這一點讓孔子有時候很尷尬,不過又覺得子路可以信任。


    孔子在魯國官場混不下去,於是來到了衛國,衛國國君衛靈公基本不理國事,都聽從宋國娶回來的年輕老婆南子的。所有想在衛國出仕的人,首先要南子麵試。孔子急於在衛國當官,因此托人走了路子,得到了見南子的機會。弟子們全體反對,因為南子名聲很壞,是個有名的蕩婦。學生們的反對也沒有動搖孔子的決心,於是帶著子路和冉有前去。結果在後宮晉見了南子,隔著簾子聊了幾句,南子對他毫無興趣,就這麽灰溜溜地出來了。孔子很鬱悶,子路很不滿。麵對子路的不滿,孔子也很懊惱,於是發了以上毒誓。


    其實,每個學生都對孔子去見南子不滿,因為這本身違背了孔子的做人原則。可是隻有子路一個明確提了出來,一來子路的性格使然,二來子路是大師兄,在同學們中有號召力。其實孔子也知道自己做得不對,他很怕子路一怒之下離開,因此急忙發誓。


    歷史事實證明,但凡子路反對的,都是孔子確實不應該去做的。有子路這個學生,真是孔子的幸運。


    【現實解說】發誓是沒有意義的,現代人已經不發誓了。


    3.13(7.35)★★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禱久矣。”


    【譯文】孔子生病,子路請求向鬼神祈禱。孔子說:“有這回事嗎?”子路說:“有的。《誄》文上說:‘為你向天地神靈祈禱。’”孔子說:“我很久以來就在祈禱了。”


    【解析】孔子與子路祈禱的根本不是一個東西,歷來的解說都無視這一點。


    子路對老師的感情是不用說的,將老師當成自己的父親一樣愛戴。所以,孔子生病,子路希望祈禱神靈保佑。孔子對此有些糾結,因為他已經祈禱很久了,當然不是為了病,而是為了能夠當官。可是,祈禱了這麽久也沒有作用,證明祈禱基本沒用。所以,孔子的最後那句話中充滿了無奈和自嘲的味道。


    【現實解說】發誓沒有意義,祈禱也是沒有意義的。


    3.14(11.15)★★★★★


    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譯文】孔子說:“仲由的瑟,為什麽在我門口呢?”弟子們認為子路對老師不敬。孔子便說:“仲由嘛,他不過到了客廳,沒有進房間啊。”


    【解析】這句話歷來被亂解,傳統的解釋是這樣的:孔子說:“仲由彈瑟,為什麽在我這裏彈呢?”孔子的學生們因此都不尊敬子路。孔子便說:“仲由嘛,他在學習上已經達到升堂的程度了,隻是還沒有入室罷了。”按照這樣的解釋,邏輯混亂,前後驢唇不對馬嘴。


    孔子的話如果是對學生們說的,他怎麽可能自稱“丘”呢?隻有在麵對比自己尊貴的人或者客人,才會自稱其名。翻看整部《論語》,孔子自稱丘的地方大致十處左右,有的也是在弟子麵前說,但是都是特殊的情境下使用的。


    再來說升堂和入室,在孔子之前,這兩個詞從來沒有用以過比喻學問,孔子如果用這兩個詞作比喻,就應該予以說明,而不是直接使用。而且,後來的翻譯者們又憑什麽斷定這是在指學問呢?


    再來從情理上說,孔子盡管常常拿子路開玩笑,但是不會這麽直接這麽不給麵子,更不會當著許多人;此外,子路是孔子的第一批弟子,也就是孔子學生們的大師兄兼半個老師,比大家歲數都大,人很正直而且脾氣暴躁,大家對他都是敬畏三分。就我所知,還沒見過誰不尊敬子路的。所以說,門人不敬子路說成是學生們因此不尊敬子路,在情理上說不過去。


    這段話其實跟學習沒有關係,為什麽這樣說呢?我們來想像一下場景,孔子看見子路的瑟在自己的門口,於是有個問題,孔子是怎麽看見的?兩種可能,一種是出門,另一種是回家。從整段話看,應該是回家。那麽,為什麽子路的瑟會放在孔子的門口,而不是放在客廳呢?子路這時候在哪裏?於是,我們可以做一個合理的現場還原了。


    子路帶著自己的瑟去向孔子請教,守門的弟子說老師出去了,你等會再來。子路不高興了,說我跟老師的關係這麽鐵,不行,我進去等。守門的弟子害怕子路,於是隻得同意,但是提出條件:把你的瑟放在門口,不能拿進去。子路於是自己進去了。孔子回來,看見子路的瑟,自言自語:“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為什麽說是自言自語?因為孔子不可能在學生的麵前自稱“丘”。之後,守門弟子急忙過來說了經過,並且投訴子路說非要進去,要是丟了東西怎麽辦?孔子的弟子們認為子路這樣是對老師不敬。孔子看見子路在客廳裏,於是對弟子們說:“其實沒什麽,人家子路就在客廳裏待著,又沒有進房間。”


    這段話,其實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孔子和子路的關係非常親密,就像家人一樣,孔子就算不在家,也可以讓子路進去。換了別人,要麽回去,要麽在門口等,不可能去客廳等。


    門人不敬子路,實際上是“門人以子路為不敬”。


    “登堂入室”後來成了比喻學習的成語,實在是以訛傳訛的結果,倒也算是一個佳話。


    【現實解說】“登堂入室”也可以用來比喻賄賂的層次。行賄的時候,一般不會讓你在門口等,那樣太招眼,一般是在客廳等,這就是“登堂”。如果讓你進臥房了,那就是性賄賂了,這就是“入室”。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說論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賈誌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賈誌剛並收藏說論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