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孔子常常拿子路尋開心,這是其中一句。這應該是孔子早期的話,這時候顏回子貢等人都還沒有入學,孔子的學生中也就是子路比較親近一些。孔子這番話其實是兩個意思,第一是子路對自己很忠誠,去哪裏可以帶著他;第二是子路沒什麽材料,自己到海外去反正也不能推行周禮了,有學問的人用不上,就帶個除了力氣什麽也不懂的子路吧。
從另一個角度說,孔子又是在通過諷刺的方式來激勵子路。
【現實解說】那時候是“道不行”才移民海外,如今不同,“有道行”的才能移民海外。
3.4(7.11)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譯文】孔子對顏回說:“用我呢,我就去幹;不用我,我就隱居起來,隻有我和你才能做到這樣吧!”子路問孔子說:“老師您如果統率三軍,那麽您和誰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後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謹慎,善於謀劃而能完成任務的人。”
【解析】孔子很不喜歡武力解決問題,所以對子路總是以為自己很勇猛非常不滿,時不時諷刺他敲打他。不過到了後來,孔子對子路的敲打就是出於關愛而不是嘲諷了,因為兩人的感情已經非常好了。遺憾的是,盡管孔子不斷地提醒子路不要仗恃自己的武力,最終子路還是死於自己最得意的武力上麵。所以,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這個時候顏回已經入學了,孔子很喜歡他,顏回的智慧與子路的魯莽就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按理說,顏回屬於下一輩,在顏回麵前應該給子路一點麵子,不過孔子習慣了揶揄他,依然當麵說他。也就是子路憨厚,換了別人,可能就受不了了。
【現實解說】孔子說得對,你不知道水有多深,不知道對方的來頭背景,輕易地動手,結果對方來頭更大,最終還是自己吃虧。
3.5(17.23)★★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譯文】子路說:“君子崇尚勇敢嗎?”孔子答道:“君子以義作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無義就會作亂,小人有勇無義就會偷盜。”
【解析】圍繞勇,師徒繼續鬥嘴。子路總是在炫耀自己的勇力,這也難怪,誰不願意炫耀自己的長處呢?可是孔子總是打擊他,貶低勇的作用。
這段話的對話方式與以上的幾句不太一樣,是很正式很嚴肅的方式,因此可以斷定這是子路經過思考之後所提出來的問題,孔子因此也很嚴肅地回答。這個階段,子路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
【現實解說】看上去,有勇無義比有勇無謀的害處大多了。
3.6(5.14)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譯文】子路在聽到一條道理但沒有能親自實行的時候,惟恐又聽到新的道理。
【解析】子路肯定不是最聰明或者最有學問的學生,可是可以說是最勤奮最崇拜老師的學生。子路是個非常憨直的人,老師教的知識,如果認為是對的,就去做;如果認為是不對的,那就提出來跟老師辯論;如果吃不準的,也去做,以便證明究竟是不是對的。
子路是個行動者,這點很好。
【現實解說】如果活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子路不累死也要發瘋。
3.7(13.28)★★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譯文】子路問孔子道:“怎樣才可以稱為士呢?”孔子說:“相互勉勵,和睦相處,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間互相督促勉勵,兄弟之間和睦相處。”
【解析】這個階段,子路已經有了理想,第一個理想就是成為一名士,就像如今農民工的第一個理想就是搞到城市戶口。
孔子的回答是針對子路的性格的,子路比較暴躁,跟同學們相處不太融洽,因此孔子要求他懂得包容和友愛。這個時候的子路已經得到了老師的喜歡,所以孔子也不再諷刺他,而是諄諄教導為主了。而子路的問題也已經比較靠譜,不會讓孔子覺得很無厘頭。
不過,這個標準也太低了一點。但是話說回來,這個階段,標準高了子路也做不到。關於士的標準,每個人問,孔子的答案不一樣;不同的時間問,孔子的答案又不一樣。孔子的答案總是針對提問者的特點和能力,讓提問者既不能輕鬆做到,但是經過努力又能做到,一步一步引導提問者提升自己。這,就是所謂的循循善誘。
所以,讀《論語》不能死讀,孔子對每個學生的要求不一樣,讀者千萬不要把自己往上麵套。
【現實解說】要在社會上立足,首先要做的就是和朋友兄弟之間處好關係。一個好漢三個幫,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沒有朋友就沒有路。
3.8(14.12)★★★★★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譯文】子路問怎樣做才是一個完美的人。孔子說:“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克製,卞莊子的勇敢,冉求那樣多才多藝,再用禮樂加以修飾,也就可以算是一個完人了。”孔子又說:“現在的完人不一定非要這樣。見到財利想到義的要求,遇到危難能獻出生命,長久處於窮困還不忘平日的理想,這樣也可以成為一位完美的人。”
【解析】前麵問為士,現在又在問成人,子路的追求和進步可以說是一步一個腳印。孔子很高興,回答得很認真也很詳細。
在魯國,臧家一向以聰明著稱,臧武仲是臧文仲的後人,名叫臧紇,很聰明。身材很矮,魯國人稱他為侏儒。臧紇世襲了魯國的司寇,地位僅次於三桓。一年,邾國國君的兒子庶其帶著漆地和閭丘逃亡來魯國,季武子把魯襄公的姑母嫁給他做妻子,對他的隨從都有賞賜。當時魯國的盜賊很多。季武子對臧武仲說:“您為什麽不禁止盜賊?我國有四麵的邊境,用來禁止盜賊,您做司寇,應當從事於禁止盜賊,為什麽不能?”武仲說:“您把外邊的盜賊叫來而大大地給予禮遇,怎麽能禁止國內的盜賊?庶其在邾國偷盜了城邑而前來,您反而大肆賞賜他。上行下效。你歡迎盜賊,盜賊自然就紛至遝來,我又怎麽能禁止呢?”
季武子想要立小兒子為繼承人,又怕大兒子不高興,結果臧武仲幫他搞定了。可是,這麽一來,得罪了季武子的大兒子。後來,季武子的大兒子勾結了孟孫家,把臧紇趕跑了。臧紇很聰明,可是也犯糊塗。除了上麵不該管人家季孫家的家事之外,還犯了一個錯誤。被趕出魯國之後,臧紇就逃到了齊國,齊莊公喜歡他,準備給他封邑,於是他去見齊莊公。齊莊公正準備趁晉國內亂攻打晉國,於是跟臧紇談起這件事情來,臧紇說:“我覺得您就像個老鼠,整天躲在人少的地方,晚上出來白天躲起來。人家內亂的時候你出兵打人家,等人家內亂結束了,你又該去賠禮道歉進貢了,這不是老鼠是什麽?”齊莊公很生氣,於是取消了給他封邑的想法。對此,孔子曾經說過:“真正的聰明是很難的,像臧紇這麽聰明的人,在魯國混不下去,就是因為他的做法不順乎人情啊。”
從另一個角度說,孔子又是在通過諷刺的方式來激勵子路。
【現實解說】那時候是“道不行”才移民海外,如今不同,“有道行”的才能移民海外。
3.4(7.11)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譯文】孔子對顏回說:“用我呢,我就去幹;不用我,我就隱居起來,隻有我和你才能做到這樣吧!”子路問孔子說:“老師您如果統率三軍,那麽您和誰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後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謹慎,善於謀劃而能完成任務的人。”
【解析】孔子很不喜歡武力解決問題,所以對子路總是以為自己很勇猛非常不滿,時不時諷刺他敲打他。不過到了後來,孔子對子路的敲打就是出於關愛而不是嘲諷了,因為兩人的感情已經非常好了。遺憾的是,盡管孔子不斷地提醒子路不要仗恃自己的武力,最終子路還是死於自己最得意的武力上麵。所以,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這個時候顏回已經入學了,孔子很喜歡他,顏回的智慧與子路的魯莽就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按理說,顏回屬於下一輩,在顏回麵前應該給子路一點麵子,不過孔子習慣了揶揄他,依然當麵說他。也就是子路憨厚,換了別人,可能就受不了了。
【現實解說】孔子說得對,你不知道水有多深,不知道對方的來頭背景,輕易地動手,結果對方來頭更大,最終還是自己吃虧。
3.5(17.23)★★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譯文】子路說:“君子崇尚勇敢嗎?”孔子答道:“君子以義作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無義就會作亂,小人有勇無義就會偷盜。”
【解析】圍繞勇,師徒繼續鬥嘴。子路總是在炫耀自己的勇力,這也難怪,誰不願意炫耀自己的長處呢?可是孔子總是打擊他,貶低勇的作用。
這段話的對話方式與以上的幾句不太一樣,是很正式很嚴肅的方式,因此可以斷定這是子路經過思考之後所提出來的問題,孔子因此也很嚴肅地回答。這個階段,子路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
【現實解說】看上去,有勇無義比有勇無謀的害處大多了。
3.6(5.14)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譯文】子路在聽到一條道理但沒有能親自實行的時候,惟恐又聽到新的道理。
【解析】子路肯定不是最聰明或者最有學問的學生,可是可以說是最勤奮最崇拜老師的學生。子路是個非常憨直的人,老師教的知識,如果認為是對的,就去做;如果認為是不對的,那就提出來跟老師辯論;如果吃不準的,也去做,以便證明究竟是不是對的。
子路是個行動者,這點很好。
【現實解說】如果活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子路不累死也要發瘋。
3.7(13.28)★★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譯文】子路問孔子道:“怎樣才可以稱為士呢?”孔子說:“相互勉勵,和睦相處,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間互相督促勉勵,兄弟之間和睦相處。”
【解析】這個階段,子路已經有了理想,第一個理想就是成為一名士,就像如今農民工的第一個理想就是搞到城市戶口。
孔子的回答是針對子路的性格的,子路比較暴躁,跟同學們相處不太融洽,因此孔子要求他懂得包容和友愛。這個時候的子路已經得到了老師的喜歡,所以孔子也不再諷刺他,而是諄諄教導為主了。而子路的問題也已經比較靠譜,不會讓孔子覺得很無厘頭。
不過,這個標準也太低了一點。但是話說回來,這個階段,標準高了子路也做不到。關於士的標準,每個人問,孔子的答案不一樣;不同的時間問,孔子的答案又不一樣。孔子的答案總是針對提問者的特點和能力,讓提問者既不能輕鬆做到,但是經過努力又能做到,一步一步引導提問者提升自己。這,就是所謂的循循善誘。
所以,讀《論語》不能死讀,孔子對每個學生的要求不一樣,讀者千萬不要把自己往上麵套。
【現實解說】要在社會上立足,首先要做的就是和朋友兄弟之間處好關係。一個好漢三個幫,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沒有朋友就沒有路。
3.8(14.12)★★★★★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譯文】子路問怎樣做才是一個完美的人。孔子說:“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克製,卞莊子的勇敢,冉求那樣多才多藝,再用禮樂加以修飾,也就可以算是一個完人了。”孔子又說:“現在的完人不一定非要這樣。見到財利想到義的要求,遇到危難能獻出生命,長久處於窮困還不忘平日的理想,這樣也可以成為一位完美的人。”
【解析】前麵問為士,現在又在問成人,子路的追求和進步可以說是一步一個腳印。孔子很高興,回答得很認真也很詳細。
在魯國,臧家一向以聰明著稱,臧武仲是臧文仲的後人,名叫臧紇,很聰明。身材很矮,魯國人稱他為侏儒。臧紇世襲了魯國的司寇,地位僅次於三桓。一年,邾國國君的兒子庶其帶著漆地和閭丘逃亡來魯國,季武子把魯襄公的姑母嫁給他做妻子,對他的隨從都有賞賜。當時魯國的盜賊很多。季武子對臧武仲說:“您為什麽不禁止盜賊?我國有四麵的邊境,用來禁止盜賊,您做司寇,應當從事於禁止盜賊,為什麽不能?”武仲說:“您把外邊的盜賊叫來而大大地給予禮遇,怎麽能禁止國內的盜賊?庶其在邾國偷盜了城邑而前來,您反而大肆賞賜他。上行下效。你歡迎盜賊,盜賊自然就紛至遝來,我又怎麽能禁止呢?”
季武子想要立小兒子為繼承人,又怕大兒子不高興,結果臧武仲幫他搞定了。可是,這麽一來,得罪了季武子的大兒子。後來,季武子的大兒子勾結了孟孫家,把臧紇趕跑了。臧紇很聰明,可是也犯糊塗。除了上麵不該管人家季孫家的家事之外,還犯了一個錯誤。被趕出魯國之後,臧紇就逃到了齊國,齊莊公喜歡他,準備給他封邑,於是他去見齊莊公。齊莊公正準備趁晉國內亂攻打晉國,於是跟臧紇談起這件事情來,臧紇說:“我覺得您就像個老鼠,整天躲在人少的地方,晚上出來白天躲起來。人家內亂的時候你出兵打人家,等人家內亂結束了,你又該去賠禮道歉進貢了,這不是老鼠是什麽?”齊莊公很生氣,於是取消了給他封邑的想法。對此,孔子曾經說過:“真正的聰明是很難的,像臧紇這麽聰明的人,在魯國混不下去,就是因為他的做法不順乎人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