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10)


    子曰:“諦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譯文】孔子說:“對於行禘禮的儀式,從第一次獻酒以後,我就不願意看了。”


    【解析】禘禮是國君祭天或者祭祖的大禮,灌就是向先祖獻酒。之後就是按照祖先們的先後順序祭祀。為什麽孔子看到灌之後就不看了呢?因為後麵的儀式是孔子不願意看的。為什麽不願意看?孔安國的說法,是因為祭祀的順序錯了,把魯僖公提前了,這一點《春秋》上有記載。按何新的考證,是說灌之後有男女交合之戲,孔子認為這不合周禮。在這點上,採用孔安國的說法比較合理。


    魯國這個時候禮崩樂壞,確實有些亂七八糟,孔子看不下去也是正常。而禮崩樂壞的最根本原因,恐怕還是公室衰微,養不起公務員,導致大量人才流失,剩下的也是混日子,自己也搞不懂周禮是怎麽回事了。所以,還是管子那句話是真理:倉廩實則知禮節。國家窮了,就沒有什麽禮節可講了。


    【現實解說】跟朋友吃飯,第一次敬酒之後就趕緊走,否則就可能醉駕。就算你不醉駕,你朋友也可能醉駕。不管誰被抓進去,你都有責任。


    2.7(3.11)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譯文】有人問孔子關於舉行禘祭的規定。孔子說:“我不知道。知道這種規定的人,對治理天下的事,就會像把這東西擺在這裏一樣(容易)吧!”(一麵說一麵)指著他的手掌。


    【解析】孔子認為,在魯國的禘祭中,名分顛倒,不值得一看。所以有人問他關於禘祭的規定時,他故意說不知道。但緊接著又說,誰能懂得禘祭的道理,治天下就了如指掌了。這就是說,誰懂得禘祭的規定,誰就可以歸復紊亂的“禮”了。


    【現實解說】掌握了大的原則,其餘的問題往往就迎刃而解。


    2.8(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譯文】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麵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麵前。孔子說:“我如果不親自參加祭祀,那就和沒有舉行祭祀一樣。”


    【解析】孔子並不過多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說:“敬鬼神而遠之。”所以,這一章他說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麵前一樣,並非認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強調參加祭祀的人,應當在內心有虔誠的情感。心誠則靈,就是這個意思。


    當今人們去燒香拜佛,不是求財就是求色,絲毫沒有誠意,所以神仙也不願意幫你。如果再去燒香拜佛,最好默念“祝佛菩薩萬壽無疆,永享香火”,這樣,神仙們感到你的誠意,隨便賞賜你一點什麽運氣,說不定就夠三輩子用了。


    【現實解說】如果空有儀式,而內心沒有誠意的話,還不如沒有儀式。搞那麽多的競賽,卻不是為了彰顯公平,還不如不搞。


    2.9(3.15)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鄒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譯文】孔子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問。有人說:“誰說此人懂得禮呀,他到了太廟裏,什麽事都要問別人。”孔子聽到此話後說:“這就是禮呀!”


    【解析】孔子的意思並不是謙虛,孔子對於周禮的實踐,基本上也就是婚喪這一塊了,太廟這樣的地方,不是他尋常可以去的,對這一塊的知識,都是道聽途說來的。因此,進了太廟,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要問,這不奇怪;另外,很多知道的也需要進一步印證,這也不足為奇。孔子認為,不懂的就要問,這就是周禮的體現。


    這當然是孔子年輕的時候的事情,而且是第一次進太廟。在魯國,大致士以上階層才有資格進太廟,逢年過節之類才能去。


    【現實解說】不懂就問,這一點並不容易做到。


    2.10(3.18)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譯文】孔子說:“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禮的規定去侍奉君主,別人卻以為這是諂媚呢。”


    【解析】這是孔子當官的那段時間的事情。孔子一生要求自己嚴格按照周禮的規定侍奉君主,這是他的政治倫理信念。但卻受到別人的譏諷,認為他是在向君主獻媚。這表明,當時的君臣關係已經遭到破壞,已經沒有多少人再重視君臣之禮了。另一方麵,孔子確實有些恭敬過度了。


    【現實解說】給上級送禮,確實就是獻媚。


    2.11(4.13)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譯文】孔子說:“能夠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那還有什麽困難呢?不能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怎麽能實行禮呢?”


    【解析】孔子認為,禮就是治國的萬能良方。


    【現實解說】統治者如果真心想治理好國家,怎麽會做不到呢?


    2.12(17.11)


    子曰:“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鍾鼓雲乎哉?”


    【譯文】孔子說:“禮呀禮呀,隻是說的玉帛之類的禮器嗎?樂呀樂呀,隻是說的鍾鼓之類的樂器嗎?”


    【解析】就如法治不僅是法律條文一樣。孔子還在強調對於周禮要從精神上去執行,而不僅僅是表麵上的東西。


    【現實解說】缺乏內涵的表象是沒有意義的,就如比賽場上,難道就隻是金牌的爭奪?奪得金牌就是為國爭光嗎?以服用興奮劑、改年齡、讓球等等手段拿到的金牌,隻不過是放大恥辱而已。


    2.13(11.1)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譯文】孔子說:“先學習禮樂而後再做官的人,是平民;先當了官然後再學習禮樂的人,是君子。如果要選用人才,那我主張選用先學習禮樂的人。”


    【解析】上麵的這個解釋似乎是很統一的解釋,並不是因為這個解釋就很正確,而是因為大家都找不到正確的解釋,所以一併矇混過關。對於這一條,筆者也沒有找到最合理的解釋,因此隻能勉強把公認的解釋放在這裏,希望後來者能夠有更合理的解釋。


    【現實解說】略


    2.14(8.2)★★★★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譯文】孔子說:“隻是恭敬而不懂得禮,就會覺得很累(因為掌握不好尺度);隻是謹慎而不懂得禮,就會畏縮拘謹(因為掌握不好分寸);隻是勇猛而不懂得禮,打仗就會自亂陣腳(因為掌握不好進退);隻是直率而不懂得禮,就會說話尖刻(因為掌握不好用詞)。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親屬,老百姓當中就會興起仁的風氣;君子如果不遺棄老朋友,老百姓就不會對人冷漠無情了。”


    【解析】任何事情,任何美德,都需要規矩或者度,也就是禮。隻有掌握了禮,才能讓美德真正體現為美德。掌握了表象而忽視了本質,就會適得其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說論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賈誌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賈誌剛並收藏說論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