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部分是孔子關於禮的論述,主要是在孔子離開魯國之前。在這段時期內,孔子對周禮極度尊崇,將禮的作用也鼓吹到無所不能。後期,盡管孔子知道他所提倡的以禮治國已經沒有可能實現,但還是把周禮作為一種美好的理想和精神的寄託。


    什麽是周禮?周禮其實就是周朝的製度,各個方麵的製度,主要是官製和祭祀喪葬禮儀,但不僅僅於此,而是覆蓋幾乎整個社會生活的相當完備的製度,相傳由周公在周朝初期製定。早期的周朝,都是按照周禮的規定治理。到了春秋時期,周禮逐漸不被遵守,天下陷於無序。


    魯國是周公長子伯禽的封地,是周禮的模範國家,周禮在這裏的運用幾乎與周王室不相上下。因此,魯國一向也是各國學習周禮必去的國家。然而即便如此,到了春秋時期,魯國人也不再把祖宗留下來的規矩放在眼裏。


    孔子了解周禮,喜愛周禮,鼓吹周禮,想要恢復周禮。可笑的是,後世的統治者們也鼓吹孔子並且號稱尊崇孔子,可是卻從來不提孔子所鼓吹的周禮,由此可見,那些尊孔子為聖人的人,也不過是葉公好龍,甚至是別有用心。


    2.1(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譯文】孔子說:“夷狄即便有君主,還不如中原諸國沒有君主呢。”


    【解析】孔子認為有了周禮,就有了規範化管理。因此,即便中原諸國沒有國君,國家也能按照周禮的規範有序地運行。而周邊夷狄國家缺乏規矩,即便有國君,管理起來也是亂七八糟。所以,誰是華夏誰是夷狄,取決於它的文化發展水平。


    歷史上,原統治者瞧不起周邊的少數民族,這就是理論基礎了。


    周代,中原諸國自稱諸夏,是先進文化的代表,而四周都是未開化的民族。北麵是狄,東麵是夷,南麵是蠻,西麵是戎。孔子這段話的隱台詞是:中原和周邊蠻族的根本區別就是我們有周禮。


    【現實解說】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後來的事情變得恰好相反,西洋鬼子沒有皇帝,反而比我們的大清帝國強大許多。


    2.2(3.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譯文】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麽可與別人爭的事情。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射箭比賽了。比賽時,先相互作揖謙讓,然後上場。射完後,又相互作揖再退下來,然後登堂喝酒。這就是君子之爭。”


    【解析】孔子的說法是“原”周禮,事實上春秋初期連戰爭也是“君子的戰爭”,戰場上同樣要講禮。在拙作《說春秋》第三部中有很多這樣的情節,晉國軍隊要俘虜齊國國君的時候,還要先向齊國國君敬酒送玉,禮請齊國國君去晉國。但是,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周禮是被破壞的,特別是在戰場上,曹劌一鼓作氣、晉楚城濮之戰等等著名戰例,實際上就是軍事思想突破了周禮的限製。隨著戰爭的頻繁,周禮必然被拋棄。到了孔子這個時代,戰爭中已經沒人會理睬周禮了。所以,孔子的說法,不過是一種閉門造車,離現實太遠了。


    【現實解說】所謂無所爭,多數情況下是明不爭暗爭,就成了中國文化中非常突出的勾心鬥角的現象。所以,君子固然要謙恭,該爭的也要大大方方去爭,才能避免內耗,減少陰謀詭計。孔子這句話,沒什麽正麵的現實意義。


    2.3(3.16)★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譯文】孔子說:“比賽射箭,不在於穿透靶子,因為各人的力氣大小不同。自古以來就是這樣。”


    【解析】這一句緊承上句,意思是君子講禮,不講力。講技巧,不講蠻力。


    其實,孔子所說的這些,在春秋時期就已經隻是傳說了,那一年晉昭公和齊景公進行投壺比賽,按規矩也是君子之爭。可是大家都憋著勁,險些造成國際爭端。再說魯國季孫家和郈家的鬥雞,不也是不擇手段嗎?結果造成家族仇殺。


    【現實解說】中國選手,打桌球行,打羽毛球行,打網球不行。技術好,力量不行。


    2.4(3.9)★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譯文】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是杞國不足以印證了;殷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是宋國不足以印證了。這都是由於文字資料不足的緣故。如果文字資料足夠的話,我就可以得到印證了。”


    【解析】孔子對周禮很感興趣,因此對夏禮和商禮也都很感興趣,但是多數是聽說或者推演,而無法得到印證。孔子曾經向杞國國君請教夏禮,因為杞國是夏朝的後代,並且孔子去了杞國考察,結果發現杞國本身也並沒有保留下多少夏禮;孔子也學習商禮,似乎也去了商朝的後代宋國去考察,同樣發現商禮所剩的也不多了。孔子由此認為,自己可能是世界上夏禮和商禮的頭號專家了。


    【現實解說】強勢文化存續,弱勢文化消亡。古埃及文化我們能說,可是在埃及已經看不到了;巴比倫文化我們能說,可是在伊拉克已經看不到了;古印度文化我們能說,可是在印度能看到的已經不多了;春秋文化我們能說,可是能看到的也已經不多了。


    2.5(3.14)★★★★★★


    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


    【譯文】孔子說:“周朝的禮儀製度借鑑於夏、商二代,是多麽豐富多彩啊。我遵從周禮。”


    【解析】從各方麵的分析看,夏朝重牧,禮法比較簡單。商朝重商,特別重視信用。而周朝重農,禮節比較繁複,但是更多借鑑了商朝的禮儀製度。


    孔子生長在魯國,對周禮很了解。回到祖先的國家宋國之後,對於商禮的迂腐保守自然很不適應。當時的中國,宋國是落後挨打的國家,商禮自然屬於落後文化。當時最先進的其實是晉國和齊國,這兩個國家的禮儀製度是周夏融合和周商融合,可見周禮也未必是先進文化。


    不過,一輩子宣揚周禮,遵從周禮的孔子,到了臨死也是晚節不保。臨死之前孔子對子貢說:“夏朝人出殯殯在東階,周朝人出殯殯在西階,商朝人出殯殯在兩柱之間。我昨天做夢夢見我殯在兩柱之間了,看來我還是要按照商朝的規矩啊。”就這樣,孔子這輩子最後一件事情沒有遵從周禮,反而遵從了商禮。


    夏商的製度適用於夏商,就如周朝的製度適用於周朝。但是時代是在變化的,周朝的製度已經不能適用於春秋了。孔子研究夏商周的製度變化,卻沒有領悟到這些變化的必然性,沒有領悟到周朝的製度也已經需要變化了。


    【現實解說】人類發展的階段不同,當然需要不同的製度;不同的國家和文化,當然需要不同的製度。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向最先進的文化學習,借鑑最先進的國家的製度,而不是死守舊道,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說論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賈誌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賈誌剛並收藏說論語最新章節